9CaKrnJW0ho作者:丁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丁隆:“硬反恐”亟待“转型升级”/e3pmub6h5/e3pr9baf6最近接连发生的美国奥兰多和法国巴黎恐怖袭击都已被“伊斯兰国”认领,这再次释放出危险信号。“独狼化”、本土化、临时起意的“激情化”,再加上作案工具的简陋化和易得性,都使恐怖主义变得更加防不胜防,西方国家国内反恐变得更难,主要依靠军事打击的“硬反恐”也再次显露出窘态。虽遭美国等西方国家打击,但“伊斯兰国”在全球拓展势力和在西方国家发动恐怖袭击的意图、能力和频率均显著上升。“伊斯兰国”代表了国际恐怖主义从意识形态到斗争路线的全面升级。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已由“阿扎姆主义”,即“基地”组织前身创始人的“进攻性圣战”思想,升级到“扎卡维主义”,即“伊斯兰国”组织前身创始人的“定叛萨拉菲”思想。这种升级后的思想更加注重吸引全球“圣战者”前来抗击“异教徒”,最终实现“建国”。从这个角度讲,“伊斯兰国”并非“基地”的简单延续,而是具有全新意识形态和斗争路线的升级版恐怖组织。与之相应,继续沿用过去打击“基地”组织的反恐手段和思维,也会遭遇难以奏效的困境。最近两年,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对“伊斯兰国”的打击不能说没有成效,该组织扩张势头已被遏制,控制区域大幅缩小。但美国清剿“伊斯兰国”的决心和目的一直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它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与俄罗斯争夺反恐主导权,维持叙各派力量平衡,以加强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话语权。美国一方面支持所谓叙利亚“温和”反对派,企图推翻最有资格和能力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叙政权,另一方面又打击“伊斯兰国”组织,两个政策自相矛盾。在伊拉克,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行动虽捷报频传,但也并不能说明伊拉克政治生态和安全环境改善。参加费卢杰决战的几乎为清一色的什叶派武装,大有什叶派复仇的意味。这无疑将激化教派矛盾,为恐怖主义提供新的滋生环境。 表面上看,如果美国及其反恐盟友有足够决心,打垮一个只有数万人且不拥有重武器的武装组织似乎不是难事。但至少三重因素阻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行动。一是“伊斯兰国”的存在对美国实现在叙利亚的战略目标不是坏事。二是即使在物理意义上被击垮,“狡兔三窟”的“伊斯兰国”将“南下东进”,在利比亚、西非、东南亚和中亚等地找到新的根据地。恐怖分子还可能混入难民行列潜入欧洲和其他地区。三是一旦被打垮,该组织人员将四散开来,形成“满天星”式的恐怖主义网络。恐怖分子回流母国,将是许多国家的噩梦。这些因素中既有美国主观意图上的算盘,也有当前反恐思维和手段上的客观局限。毕竟,“伊斯兰国”不仅是一个组织,还代表一种意识形态。对于极端思想,仅有武力打击显然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只靠军事力量击败“伊斯兰国”组织是一个伪命题,问题的实质仍然在于如何去极端化,从源头上予以应对。恐怖主义呈现的新特征要求反恐方式更新升级。无论“独狼式”暴恐活动,还是“伊斯兰国”式的恐怖组织,防范和打击均困难重重。从根本上讲,美国和西方国家需反思其中东政策并改变以军事打击为主的“硬反恐”,转而从长计议,结合柔性措施,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比如,在社区层面加强对受到极端思想毒害者的关注和矫正。弘扬正信,用针锋相对的“反叙事”,揭批打着宗教旗号的极端主义,避免掉入“伊斯兰恐惧症”的陷阱。尤其重要的是,帮助政治转型、经济发展和思想革新陷入全面停滞的阿拉伯世界走出困境,这才是标本兼治的反恐正途。(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14663664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何卓谦环球时报146636640000011["9CaKrnJVZuX","9CaKrnJVTOW","9CaKrnJVKb2","9CaKrnJTsU1","9CaKrnJSnt9"]{"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最近接连发生的美国奥兰多和法国巴黎恐怖袭击都已被“伊斯兰国”认领,这再次释放出危险信号。“独狼化”、本土化、临时起意的“激情化”,再加上作案工具的简陋化和易得性,都使恐怖主义变得更加防不胜防,西方国家国内反恐变得更难,主要依靠军事打击的“硬反恐”也再次显露出窘态。虽遭美国等西方国家打击,但“伊斯兰国”在全球拓展势力和在西方国家发动恐怖袭击的意图、能力和频率均显著上升。“伊斯兰国”代表了国际恐怖主义从意识形态到斗争路线的全面升级。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已由“阿扎姆主义”,即“基地”组织前身创始人的“进攻性圣战”思想,升级到“扎卡维主义”,即“伊斯兰国”组织前身创始人的“定叛萨拉菲”思想。这种升级后的思想更加注重吸引全球“圣战者”前来抗击“异教徒”,最终实现“建国”。从这个角度讲,“伊斯兰国”并非“基地”的简单延续,而是具有全新意识形态和斗争路线的升级版恐怖组织。与之相应,继续沿用过去打击“基地”组织的反恐手段和思维,也会遭遇难以奏效的困境。最近两年,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对“伊斯兰国”的打击不能说没有成效,该组织扩张势头已被遏制,控制区域大幅缩小。但美国清剿“伊斯兰国”的决心和目的一直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它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与俄罗斯争夺反恐主导权,维持叙各派力量平衡,以加强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话语权。美国一方面支持所谓叙利亚“温和”反对派,企图推翻最有资格和能力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叙政权,另一方面又打击“伊斯兰国”组织,两个政策自相矛盾。在伊拉克,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行动虽捷报频传,但也并不能说明伊拉克政治生态和安全环境改善。参加费卢杰决战的几乎为清一色的什叶派武装,大有什叶派复仇的意味。这无疑将激化教派矛盾,为恐怖主义提供新的滋生环境。 表面上看,如果美国及其反恐盟友有足够决心,打垮一个只有数万人且不拥有重武器的武装组织似乎不是难事。但至少三重因素阻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行动。一是“伊斯兰国”的存在对美国实现在叙利亚的战略目标不是坏事。二是即使在物理意义上被击垮,“狡兔三窟”的“伊斯兰国”将“南下东进”,在利比亚、西非、东南亚和中亚等地找到新的根据地。恐怖分子还可能混入难民行列潜入欧洲和其他地区。三是一旦被打垮,该组织人员将四散开来,形成“满天星”式的恐怖主义网络。恐怖分子回流母国,将是许多国家的噩梦。这些因素中既有美国主观意图上的算盘,也有当前反恐思维和手段上的客观局限。毕竟,“伊斯兰国”不仅是一个组织,还代表一种意识形态。对于极端思想,仅有武力打击显然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只靠军事力量击败“伊斯兰国”组织是一个伪命题,问题的实质仍然在于如何去极端化,从源头上予以应对。恐怖主义呈现的新特征要求反恐方式更新升级。无论“独狼式”暴恐活动,还是“伊斯兰国”式的恐怖组织,防范和打击均困难重重。从根本上讲,美国和西方国家需反思其中东政策并改变以军事打击为主的“硬反恐”,转而从长计议,结合柔性措施,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比如,在社区层面加强对受到极端思想毒害者的关注和矫正。弘扬正信,用针锋相对的“反叙事”,揭批打着宗教旗号的极端主义,避免掉入“伊斯兰恐惧症”的陷阱。尤其重要的是,帮助政治转型、经济发展和思想革新陷入全面停滞的阿拉伯世界走出困境,这才是标本兼治的反恐正途。(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