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m0vDD9Req作者:范士明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范士明:智慧因良知而闪光/e3pmub6h5/e3pr9baf6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范士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东亚问题学者傅高义先生去世后,中文媒体上出现了大量追忆他的文字,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傅高义教授长期活跃于中美知识界,通过政策讨论、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等各种渠道结交了很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中国朋友,大家自然感念于他的谦和、热心、幽默、勤勉和智慧。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认同傅高义先生在公共话语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理性和良知。傅高义不仅终其一生,用他的著述孜孜不倦地促进太平洋两岸的跨文化理解,也经常在历史的重要时刻站出来,呼吁中美两国政府和公众存异求同、摒弃偏见、着眼长远。而这,也竟成为了他离世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傅高义倡议。“傅高义倡议”是2020年12月,基于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组织的一系列中美关系讨论会,由傅高义教授起草,拟以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部分教员名义联名发表的公开呼吁,岂料成为傅先生的未竟之作。在“傅高义倡议”中,先生一如既往,倡导中美两国抓住眼前契机,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管理竞争,避免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倡议提到,两国应采取行动,减少在新闻界、学术界和教育界交往中的限制,尤其要鼓励学者发挥建设性作用。回首过去几年的中美关系,有的记者、学者和学生无辜成为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关系恶化的替罪羊和牺牲品,也有“无良知识人”在两国关系的风口浪尖哗众取宠赚取流量甚至阿谀迎奉,真是百感交集!中美关系自然为宏大的结构性因素驱动,但更离不开每一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因为国际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芯片与导弹之间的关系。傅高义先生之所以被大家缅怀,正是因为他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促进中美两国知识界的建设性对话。他已经成为沟通两种文化、两个社会、两个国家的良知和理性的杰出代表,他的智慧和知识是有温度的。在两国关系面临巨大挑战的关口,他一次又一次地站出来,促进折中、拒绝偏执,明确、温和、坚定地为未来和合作发声。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的学者、记者和年轻人继续下去。“傅高义倡议”的意义正在于此。 傅高义教授去世后,有人担心美国“知华派”式微、断代,智慧和良知的结合难寻。在这一点上,我并没有那么悲观。每一年,都有德才俱佳的中、美学生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每一年,我都为几篇中美学生的申请计划和毕业论文击节喝彩。有时候,年轻学生展现出来的兴趣、热情和人文关怀让我动容。我想,如果像傅高义先生所倡议的,不再为中美间正常的人文交流设置无谓的障碍,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走上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友好的道路。潮起潮落,事在人为。161229044189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612306998460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范士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东亚问题学者傅高义先生去世后,中文媒体上出现了大量追忆他的文字,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傅高义教授长期活跃于中美知识界,通过政策讨论、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等各种渠道结交了很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中国朋友,大家自然感念于他的谦和、热心、幽默、勤勉和智慧。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认同傅高义先生在公共话语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理性和良知。傅高义不仅终其一生,用他的著述孜孜不倦地促进太平洋两岸的跨文化理解,也经常在历史的重要时刻站出来,呼吁中美两国政府和公众存异求同、摒弃偏见、着眼长远。而这,也竟成为了他离世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傅高义倡议。“傅高义倡议”是2020年12月,基于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组织的一系列中美关系讨论会,由傅高义教授起草,拟以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部分教员名义联名发表的公开呼吁,岂料成为傅先生的未竟之作。在“傅高义倡议”中,先生一如既往,倡导中美两国抓住眼前契机,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管理竞争,避免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倡议提到,两国应采取行动,减少在新闻界、学术界和教育界交往中的限制,尤其要鼓励学者发挥建设性作用。回首过去几年的中美关系,有的记者、学者和学生无辜成为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关系恶化的替罪羊和牺牲品,也有“无良知识人”在两国关系的风口浪尖哗众取宠赚取流量甚至阿谀迎奉,真是百感交集!中美关系自然为宏大的结构性因素驱动,但更离不开每一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因为国际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芯片与导弹之间的关系。傅高义先生之所以被大家缅怀,正是因为他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促进中美两国知识界的建设性对话。他已经成为沟通两种文化、两个社会、两个国家的良知和理性的杰出代表,他的智慧和知识是有温度的。在两国关系面临巨大挑战的关口,他一次又一次地站出来,促进折中、拒绝偏执,明确、温和、坚定地为未来和合作发声。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的学者、记者和年轻人继续下去。“傅高义倡议”的意义正在于此。 傅高义教授去世后,有人担心美国“知华派”式微、断代,智慧和良知的结合难寻。在这一点上,我并没有那么悲观。每一年,都有德才俱佳的中、美学生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每一年,我都为几篇中美学生的申请计划和毕业论文击节喝彩。有时候,年轻学生展现出来的兴趣、热情和人文关怀让我动容。我想,如果像傅高义先生所倡议的,不再为中美间正常的人文交流设置无谓的障碍,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走上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友好的道路。潮起潮落,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