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B4ZV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中韩关系是战略的,也是婆婆妈妈的/e3pmub6h5/e3prafm0g韩国总统朴槿惠昨天起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在她访问的第一天就与之见面,并且发表《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这次访问的特殊地缘政治意义受到广泛猜测,有日本学者甚至说,这次中韩峰会有可能改变主要外交力量之间的平衡,形成中国对东北亚外交的主导地位。这种评价显然有些夸张,中韩官方大概都不愿听。然而不同寻常的关注却是有道理的。中国是崛起大国,韩国是典型的中等强国,两国在东北亚的分裂格局中常被分析家划入“不同阵营”,而这种阵营的划法又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过时,被其他突出的现实利益搞乱。无论东北亚有多复杂,中韩的相互吸引力挡不住,而两国每走近一步,又的确会有附带的政治震动。东北亚是世界上最欣欣向荣的地区之一,但这里似乎又在迷失。这里在搞和平经济竞赛与合作吗?这里正处于新军事冲突到来之前的准备吗?这里是大国关系的前沿阵地或者缓冲区吗?似乎没有一个回答可以一解人们的心头困惑。 在东北亚各国中,韩国似乎同时是“最活的”或者“最僵的”棋子。说它“僵”,因为它紧贴三八线,已成半岛局势的“人质”。说它“活”,因为它最有能力在几个大国之间做政策移动。它曾经在卢武铉时期公开提出过做东北亚的“势力均衡者”。韩国的重要性就因为它是东北亚较有弹性的力量,而且这种弹性有可能因受中国力量增强的鼓舞继续扩大。换句话说,韩国是东北亚残存的冷战之墙上最容易松动的那块砖。韩美军事同盟仍是韩国外交的基轴,中国不应动改变它的心思。但保持、扩大韩国的战略弹性,把它往大国的中间位置拉,同让它完全扎进美国的怀抱,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效果。其实中韩不断靠近的理由和推力都很强,但它们经常被朝鲜半岛的临时风云和中韩交往中的细节摩擦扰乱。如果说对三八线周围的事情中国鞭长莫及的话,中韩社会之间有时因为“小问题”而“生大气”,原因就更加蹊跷。与中日彼此的问题一对比,中韩之间往往显得“干干净净”,两国并没有类似钓鱼岛这样的纠纷,无战略上一争高低的基本理由和需求,两国没有双方都无退路、从而必须“死扛”的争端。从舆论层面看,两国近年的摩擦有不少属于“斗气”型。中国实力规模远强于韩国,但韩国经济发展水平又超过中国一块,这两个“差”在两国社会的心理上相互做了弥补,因此民间舆论都有“瞧不起对方”的一面。这使得中韩舆论、尤其是网民一旦较起劲来很容易“投入”并且“动情”。从长远看,中国是中韩关系的绝对主动方,但在当前,很难说中韩谁更“有求于谁”。中国的战略主动性首先依赖于中国自己的战略胸怀,并且需要更大的历史纵深去展开。中国同韩国争口舌之快,无论争礼还是争理,都需适可而止。中韩舆论摩擦近来明显减少,两国社会能否今后也减少“斗气”,“斗不斗”大概取决于韩国舆论,“斗多狠”和“斗多久”,中国舆论的态度则变得同等重要。中国舆论“大度些”未必“好玩”和“痛快”,但这很可能是历史对这个阶段中国人的期待之一。中韩关系是战略的,也是日常和婆婆妈妈的。中国人不能为了某个宏大目标而总是“忍气吞声”,我们需要看透些东西,看轻些东西,并坚持我们应当坚持的事情。每一种豁达都会得来回报,无论从中国还是韩国的角度说这句话都没错。那么就让我们那样去做。13723582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gaowang环球时报137235828000011["9CaKrnJAhYw","9CaKrnJyhoZ","9CaKrnJtS8C","9CaKrnJtOV7"]//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628/20130628070841714.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韩国总统朴槿惠昨天起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在她访问的第一天就与之见面,并且发表《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这次访问的特殊地缘政治意义受到广泛猜测,有日本学者甚至说,这次中韩峰会有可能改变主要外交力量之间的平衡,形成中国对东北亚外交的主导地位。这种评价显然有些夸张,中韩官方大概都不愿听。然而不同寻常的关注却是有道理的。中国是崛起大国,韩国是典型的中等强国,两国在东北亚的分裂格局中常被分析家划入“不同阵营”,而这种阵营的划法又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过时,被其他突出的现实利益搞乱。无论东北亚有多复杂,中韩的相互吸引力挡不住,而两国每走近一步,又的确会有附带的政治震动。东北亚是世界上最欣欣向荣的地区之一,但这里似乎又在迷失。这里在搞和平经济竞赛与合作吗?这里正处于新军事冲突到来之前的准备吗?这里是大国关系的前沿阵地或者缓冲区吗?似乎没有一个回答可以一解人们的心头困惑。 在东北亚各国中,韩国似乎同时是“最活的”或者“最僵的”棋子。说它“僵”,因为它紧贴三八线,已成半岛局势的“人质”。说它“活”,因为它最有能力在几个大国之间做政策移动。它曾经在卢武铉时期公开提出过做东北亚的“势力均衡者”。韩国的重要性就因为它是东北亚较有弹性的力量,而且这种弹性有可能因受中国力量增强的鼓舞继续扩大。换句话说,韩国是东北亚残存的冷战之墙上最容易松动的那块砖。韩美军事同盟仍是韩国外交的基轴,中国不应动改变它的心思。但保持、扩大韩国的战略弹性,把它往大国的中间位置拉,同让它完全扎进美国的怀抱,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效果。其实中韩不断靠近的理由和推力都很强,但它们经常被朝鲜半岛的临时风云和中韩交往中的细节摩擦扰乱。如果说对三八线周围的事情中国鞭长莫及的话,中韩社会之间有时因为“小问题”而“生大气”,原因就更加蹊跷。与中日彼此的问题一对比,中韩之间往往显得“干干净净”,两国并没有类似钓鱼岛这样的纠纷,无战略上一争高低的基本理由和需求,两国没有双方都无退路、从而必须“死扛”的争端。从舆论层面看,两国近年的摩擦有不少属于“斗气”型。中国实力规模远强于韩国,但韩国经济发展水平又超过中国一块,这两个“差”在两国社会的心理上相互做了弥补,因此民间舆论都有“瞧不起对方”的一面。这使得中韩舆论、尤其是网民一旦较起劲来很容易“投入”并且“动情”。从长远看,中国是中韩关系的绝对主动方,但在当前,很难说中韩谁更“有求于谁”。中国的战略主动性首先依赖于中国自己的战略胸怀,并且需要更大的历史纵深去展开。中国同韩国争口舌之快,无论争礼还是争理,都需适可而止。中韩舆论摩擦近来明显减少,两国社会能否今后也减少“斗气”,“斗不斗”大概取决于韩国舆论,“斗多狠”和“斗多久”,中国舆论的态度则变得同等重要。中国舆论“大度些”未必“好玩”和“痛快”,但这很可能是历史对这个阶段中国人的期待之一。中韩关系是战略的,也是日常和婆婆妈妈的。中国人不能为了某个宏大目标而总是“忍气吞声”,我们需要看透些东西,看轻些东西,并坚持我们应当坚持的事情。每一种豁达都会得来回报,无论从中国还是韩国的角度说这句话都没错。那么就让我们那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