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BWun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舆论斗争,不能回避只能迎接的挑战/e3pmub6h5/e3prafm0g舆论作为“阵地”,所蕴藏的政治能量越来越多。这有几个原因,一是人们同舆论的接触变得直接,它对形成社会意见的塑造力不断增强。二是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权利的释放,舆论的可控性在变弱。三是中国因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外部舆论影响国内舆论的通道几乎变得畅通无阻。四是大国间和平已久,舆论之争成为国家间博弈以及一国内部保持或打破政治平衡的主要方式。中国舆论已经“多元化”了,而且“多元化”的涵义过去只是表达不同意见,是不同思想的交锋,但这个“建设性”的边界早已被实际打破。一些力量如今在通过舆论开展“斗争”,目的也不再仅仅是推销思想,而是扩大为对其利益甚至某个政治目标的追求。不得不说,这几年中国舆论里飘出越来越多的“火药味”。“围攻”开始出现,造谣越来越多,胡编乱造的东西可以变成强有力的“价值观炮弹”,而且经常不再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对再小事情的批评也不时被改造、扩容成对国家体制的批判。 这当中通常有不同因素和力量的组合。很多具体批评出现时都是合理的,指出的问题有着现实针对性。但它们被以政治的方式带到舆论场上,几经引申、添料形成与最初批评已有很大不同的舆论事件。而这些事件纷纷达到震动全国的舆论强度,是与中国内外意识形态大环境反复互动的结果。这个大环境是什么呢?它就是中国在高速发展,崛起已成事实,西方同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趋于激烈,但传统的军事和经济施压手段都已不太管用。与此同时西方的软实力仍处绝对上风,这使得无论中国政治道路是否得到充分自证,西方都有能力把他们对中国的阐述传遍世界。西方仍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上游,他们的所有东西都更容易挂上“普世”的标签,他们影响了不少中国人。中国将在很长时间里“辩不过”西方,但我们有可能做得在发展中国家最好。随着西方的流行政治概念及评价体系流入中国舆论场,它们成为遴选中国舆论焦点的重要坐标。中国国内的一些力量通过这个坐标与西方舆论力量相互借用,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市场经济造就了多样性的利益格局,绝对的政治共识已经不可能在中国呈现。只要中国保持基本的意识形态领域开放,较为激烈的舆论斗争就注定难免。它有可能“挺残酷”的,完全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温文尔雅。由于中国的庞大和不完善,可以放大成攻击体制的基层新闻材料永远都能随手拈来。如果爱国主义的价值观不在中国舆论场上占据稳定的主导地位,那么如今制造攻讦这个国家和执政者的喧哗,就仅仅是几个“意见领袖”同他们的支持者敲敲键盘的事。只有认识到舆论斗争的严峻性,才能形成对它的真正重视。舆论斗争是对人心的争取,它的成果在短时间里往往捉摸不定。在这里的敷衍了事因此最容易蒙混过关,但这样做对国家的“暗伤”也往往非常持久和严重。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反体制者在舆论场上非常活跃,一些西方精英谈论中国也很积极。但中国的官员和主流社会精英大多低调,不愿或不敢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抛头露面,他们也缺乏应对公共关系的训练。中国的主流舆论主要由传统的新闻路径在做框架及技术性支撑,缺少实质内容,这增加了整个国家正面舆论的弱势和被动。这种情况亟需改变。我们面临漫长的舆论交锋,中国的官员和主流社会精英坚决了,整个正面舆论就有了支撑。我们相信,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必将为逐渐扭转舆论斗争的格局不断提供额外力量。13771965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gaowang环球时报137719656000011["9CaKrnJBQIB","9CaKrnJBCBN","9CaKrnJB8qg","9CaKrnJAlfn"]//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23/20130823073407325.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舆论作为“阵地”,所蕴藏的政治能量越来越多。这有几个原因,一是人们同舆论的接触变得直接,它对形成社会意见的塑造力不断增强。二是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权利的释放,舆论的可控性在变弱。三是中国因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外部舆论影响国内舆论的通道几乎变得畅通无阻。四是大国间和平已久,舆论之争成为国家间博弈以及一国内部保持或打破政治平衡的主要方式。中国舆论已经“多元化”了,而且“多元化”的涵义过去只是表达不同意见,是不同思想的交锋,但这个“建设性”的边界早已被实际打破。一些力量如今在通过舆论开展“斗争”,目的也不再仅仅是推销思想,而是扩大为对其利益甚至某个政治目标的追求。不得不说,这几年中国舆论里飘出越来越多的“火药味”。“围攻”开始出现,造谣越来越多,胡编乱造的东西可以变成强有力的“价值观炮弹”,而且经常不再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对再小事情的批评也不时被改造、扩容成对国家体制的批判。 这当中通常有不同因素和力量的组合。很多具体批评出现时都是合理的,指出的问题有着现实针对性。但它们被以政治的方式带到舆论场上,几经引申、添料形成与最初批评已有很大不同的舆论事件。而这些事件纷纷达到震动全国的舆论强度,是与中国内外意识形态大环境反复互动的结果。这个大环境是什么呢?它就是中国在高速发展,崛起已成事实,西方同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趋于激烈,但传统的军事和经济施压手段都已不太管用。与此同时西方的软实力仍处绝对上风,这使得无论中国政治道路是否得到充分自证,西方都有能力把他们对中国的阐述传遍世界。西方仍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上游,他们的所有东西都更容易挂上“普世”的标签,他们影响了不少中国人。中国将在很长时间里“辩不过”西方,但我们有可能做得在发展中国家最好。随着西方的流行政治概念及评价体系流入中国舆论场,它们成为遴选中国舆论焦点的重要坐标。中国国内的一些力量通过这个坐标与西方舆论力量相互借用,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市场经济造就了多样性的利益格局,绝对的政治共识已经不可能在中国呈现。只要中国保持基本的意识形态领域开放,较为激烈的舆论斗争就注定难免。它有可能“挺残酷”的,完全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温文尔雅。由于中国的庞大和不完善,可以放大成攻击体制的基层新闻材料永远都能随手拈来。如果爱国主义的价值观不在中国舆论场上占据稳定的主导地位,那么如今制造攻讦这个国家和执政者的喧哗,就仅仅是几个“意见领袖”同他们的支持者敲敲键盘的事。只有认识到舆论斗争的严峻性,才能形成对它的真正重视。舆论斗争是对人心的争取,它的成果在短时间里往往捉摸不定。在这里的敷衍了事因此最容易蒙混过关,但这样做对国家的“暗伤”也往往非常持久和严重。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反体制者在舆论场上非常活跃,一些西方精英谈论中国也很积极。但中国的官员和主流社会精英大多低调,不愿或不敢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抛头露面,他们也缺乏应对公共关系的训练。中国的主流舆论主要由传统的新闻路径在做框架及技术性支撑,缺少实质内容,这增加了整个国家正面舆论的弱势和被动。这种情况亟需改变。我们面临漫长的舆论交锋,中国的官员和主流社会精英坚决了,整个正面舆论就有了支撑。我们相信,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必将为逐渐扭转舆论斗争的格局不断提供额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