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CG8i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中国改革要啃的“硬骨头”是哪些/e3pmub6h5/e3prafm0g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这已是中国上下的共识。但什么是改革的“硬骨头”呢?这个问题既像是很清楚,但又实际上挺模糊。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政策限制,比如农村搞联产承包,城市允许设农贸市场,工厂搞绩效考核等等,都需要解放思想。但那些新政策导致的结果和反馈都很清晰,有时甚至是单一的。今天我们常说改革进入深水区,主要“深”在利益的多元和对改革反馈的多元,每一个难题呈现两面性甚至三面性、多面性。舆论中常说改革要敢碰利益集团,它们似乎就是改革要啃的“硬骨头”,而且舆论所指的利益集团首先指向一些政府部门以及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垄断行业。但以往的经验显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抵制改革的资本,只要国家下了决心,说改也就改了。 比如“铁老大”很牛,但国家撤销铁道部,似乎并没有比解决乌坎村的问题更难,甚至没有新农村建设中拆陈宝成家房子引起的风波大。中国舆论所指的利益集团其实很松散,与西方社会公开而明确的利益集团截然不同。奥巴马的医改就是遭到三大势力的反复打击而至今推行不了。中国的利益集团并没有组织化,国企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它们对改革形不成决定性的阻力。中国改革的现实阻力恐怕还是一些客观的东西,而不是对改革的主观抵制。此外过去中国经济的盘子小,改革的切入口很窄,可以就事论事。如今改革的牵动性很强,设计要改一件事,实际触碰的却很可能是一个领域甚至是多个领域。改革的真正“硬骨头”大概是要形成全社会对于解决一个难题获得取舍共识的机制。任何稳定的社会都有一些利益固化的倾向,完全打破它必致社会动荡,而放任它就会鼓励社会分化和不公平,因此构建具有弹性、可以不断进行调节的利益机制显然也是改革的“硬骨头”之一。中国需要建立方方面面的公平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公平。过去各级政府总是强调要办多少件“实事”,这助推了政府“无限责任”的形成。政府的“实事”永远办不完,能否真的由政府搭建框架,充分调动民间做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改革需要尝试啃的一个“硬骨头”。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但也出了很多问题,舆论对国家缺陷和不足的不满十分强烈。改革的好与不好的确不是绝对的,它既取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更取决于国家实际情况与民间期待的对比。中国的社会评价体系显然出了问题,重建一个客观的、官民都高度认同的中国改革评价系统却是很难的一件事。不要以为改革的“硬骨头”就是开放汇率、让民营资本进入几个过去由国资占主导的领域、或者抑制住房价等等具体的事情。中国现在最突出的是对难题的看法不一致,感受不一致,而且利益的多元形态很不规则。奥巴马医改所遭遇的混乱好恶局面也有可能成为中国一些改革面临的实情。因此改革不可能追求“满堂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改革要明确方向,改革者须勇于担当。在舆论开放环境下搞改革,这是一份额外的挑战。不仅政府应当对不同声音有承受力,社会今后也要接受在舆论上未必“很好看”的一些改革相貌。中国社会将面临宽容和支持改革的考验。中国改革还面临一项持久的挑战,那就是无论怎么改,都不迷失国家政治路线的大方向。这个问题在国家层面解决了,未必等于在社会层面也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围绕这个问题的争执往往费力耗神,会干扰做一些决策时的决心。规律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共识越高,它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就越有能力迈大步子。13818621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wangjingtao环球时报138186210000011["9CaKrnJCgFb","9CaKrnJzDw5","9CaKrnJzCy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1016/20131016082229131.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这已是中国上下的共识。但什么是改革的“硬骨头”呢?这个问题既像是很清楚,但又实际上挺模糊。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政策限制,比如农村搞联产承包,城市允许设农贸市场,工厂搞绩效考核等等,都需要解放思想。但那些新政策导致的结果和反馈都很清晰,有时甚至是单一的。今天我们常说改革进入深水区,主要“深”在利益的多元和对改革反馈的多元,每一个难题呈现两面性甚至三面性、多面性。舆论中常说改革要敢碰利益集团,它们似乎就是改革要啃的“硬骨头”,而且舆论所指的利益集团首先指向一些政府部门以及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垄断行业。但以往的经验显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抵制改革的资本,只要国家下了决心,说改也就改了。 比如“铁老大”很牛,但国家撤销铁道部,似乎并没有比解决乌坎村的问题更难,甚至没有新农村建设中拆陈宝成家房子引起的风波大。中国舆论所指的利益集团其实很松散,与西方社会公开而明确的利益集团截然不同。奥巴马的医改就是遭到三大势力的反复打击而至今推行不了。中国的利益集团并没有组织化,国企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它们对改革形不成决定性的阻力。中国改革的现实阻力恐怕还是一些客观的东西,而不是对改革的主观抵制。此外过去中国经济的盘子小,改革的切入口很窄,可以就事论事。如今改革的牵动性很强,设计要改一件事,实际触碰的却很可能是一个领域甚至是多个领域。改革的真正“硬骨头”大概是要形成全社会对于解决一个难题获得取舍共识的机制。任何稳定的社会都有一些利益固化的倾向,完全打破它必致社会动荡,而放任它就会鼓励社会分化和不公平,因此构建具有弹性、可以不断进行调节的利益机制显然也是改革的“硬骨头”之一。中国需要建立方方面面的公平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公平。过去各级政府总是强调要办多少件“实事”,这助推了政府“无限责任”的形成。政府的“实事”永远办不完,能否真的由政府搭建框架,充分调动民间做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改革需要尝试啃的一个“硬骨头”。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但也出了很多问题,舆论对国家缺陷和不足的不满十分强烈。改革的好与不好的确不是绝对的,它既取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更取决于国家实际情况与民间期待的对比。中国的社会评价体系显然出了问题,重建一个客观的、官民都高度认同的中国改革评价系统却是很难的一件事。不要以为改革的“硬骨头”就是开放汇率、让民营资本进入几个过去由国资占主导的领域、或者抑制住房价等等具体的事情。中国现在最突出的是对难题的看法不一致,感受不一致,而且利益的多元形态很不规则。奥巴马医改所遭遇的混乱好恶局面也有可能成为中国一些改革面临的实情。因此改革不可能追求“满堂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改革要明确方向,改革者须勇于担当。在舆论开放环境下搞改革,这是一份额外的挑战。不仅政府应当对不同声音有承受力,社会今后也要接受在舆论上未必“很好看”的一些改革相貌。中国社会将面临宽容和支持改革的考验。中国改革还面临一项持久的挑战,那就是无论怎么改,都不迷失国家政治路线的大方向。这个问题在国家层面解决了,未必等于在社会层面也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围绕这个问题的争执往往费力耗神,会干扰做一些决策时的决心。规律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共识越高,它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就越有能力迈大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