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Dizg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决不重蹈覆辙,中石化们毫无退路/e3pmub6h5/e3prafm0g中石化青岛泄漏爆炸到昨天中午已致55人死亡,这已成为中石化史上伤亡最惨重的重大责任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依法追究是躲不过的,但这远远不够。中石化乃至中石油等特大能源及重化工企业需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政府需监督这样的汲取落到实处,转化为那些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行动。尤其是特大国企,应当有决不再出类似重大责任事故的强烈意志,青岛“11·22”爆炸至少应在人们的决心中成为句号。中国能源及重化工领域,至今国企是主力。国企的舆论形象不好,加剧了它们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社会痛感。我们不知道仅“两桶油”在全国各地还有多少可能导致恶性事故的隐患,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近期若再发生与“油”或“气”有关的重大事故,是中国油气行业绝对不能承受的,甚至是整个国企形象也绝对承受不了的。 所以事故之后随之而来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必须一丝不苟地进行,它或许是消除更大危机的宝贵机会。“两桶油”们不要试图为自己存在的安全隐患做任何辩护,中国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在快速提高,如果大国企完善安全生产的速度慢于它,那么它们自身的处境必将十分险峻。大国企的唯一选择就是跟上公众的期待。中国经济活动的整体安全性还较低,追求利润通常还被置于确保安全万无一失之上。“两桶油”们有不少是国资委的利润大户,也是向国家纳税的巨头。其中中石油一家每年的纳税额是全国总税收的4%-5%。它们现在需要带头将安全生产再提升一个级别,为此将部分盈利转化为新的安全要素投入。这样做对批评大国企利润高的舆论本是顺应关系,国家应当对此给予支持。青岛事故后舆论对中石化的安全漏洞提出大量质疑,它们很多是有道理的。把这些漏洞一一堵住需要落实已有的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并落实更高的安全标准,还必须有更严格的机制检验之。天天抓安全的企业与只注重利润的企业,内部氛围就是不同的,我们知道“两桶油”等既非前者也非后者,它们处在中国现代化升级的十字路口。青岛事故必使“两桶油”们的形象雪上加霜,事实上它们已经长期站在互联网舆论的“批斗台”上。国企可能认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得比民企更好,它们的形象是被“妖魔化”了,感到有些委屈。但换个角度看,那些尖刻的批评是舆论场对它们现实优势地位的一种平衡,中国社会合力的相互作用结果必然是,国企的风险和麻烦会逐渐与民企变得一样多。国企已经没有优哉游哉的资本,事实上很多处于严峻的综合风险中。看看“7·21”给铁路系统曾经带来了什么样的打击,就应当知道,中石化实际站在某道看不见的悬崖边。功不抵过,这是中国社会很多领域的法则之一。它有没有道理是另一回事,“两桶油”对保障国家快速发展时的能源需求做了巨大贡献也是另一回事,现在社会对特大国企举起的鞭子是严厉的,这是它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国企要转变舆论形象,强化治理是决定性因素。除了国企运行机制的改革之外,它们同舆论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转变也应是其中之一。大国企都有行政级别,一些领导层官僚气严重,他们必须直面急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接受舆论监督的洗礼。国有经济对巩固国家政治制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国企的形象与政府的形象有很高重合。这决定了中国大国企根本输不起。13854045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wangjingtao环球时报138540450000011["9CaKrnJDhzJ","9CaKrnJBr07","9CaKrnJzovZ","9CaKrnJvrBE"]//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1126/20131126084512949.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中石化青岛泄漏爆炸到昨天中午已致55人死亡,这已成为中石化史上伤亡最惨重的重大责任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依法追究是躲不过的,但这远远不够。中石化乃至中石油等特大能源及重化工企业需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政府需监督这样的汲取落到实处,转化为那些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行动。尤其是特大国企,应当有决不再出类似重大责任事故的强烈意志,青岛“11·22”爆炸至少应在人们的决心中成为句号。中国能源及重化工领域,至今国企是主力。国企的舆论形象不好,加剧了它们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社会痛感。我们不知道仅“两桶油”在全国各地还有多少可能导致恶性事故的隐患,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近期若再发生与“油”或“气”有关的重大事故,是中国油气行业绝对不能承受的,甚至是整个国企形象也绝对承受不了的。 所以事故之后随之而来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必须一丝不苟地进行,它或许是消除更大危机的宝贵机会。“两桶油”们不要试图为自己存在的安全隐患做任何辩护,中国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在快速提高,如果大国企完善安全生产的速度慢于它,那么它们自身的处境必将十分险峻。大国企的唯一选择就是跟上公众的期待。中国经济活动的整体安全性还较低,追求利润通常还被置于确保安全万无一失之上。“两桶油”们有不少是国资委的利润大户,也是向国家纳税的巨头。其中中石油一家每年的纳税额是全国总税收的4%-5%。它们现在需要带头将安全生产再提升一个级别,为此将部分盈利转化为新的安全要素投入。这样做对批评大国企利润高的舆论本是顺应关系,国家应当对此给予支持。青岛事故后舆论对中石化的安全漏洞提出大量质疑,它们很多是有道理的。把这些漏洞一一堵住需要落实已有的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并落实更高的安全标准,还必须有更严格的机制检验之。天天抓安全的企业与只注重利润的企业,内部氛围就是不同的,我们知道“两桶油”等既非前者也非后者,它们处在中国现代化升级的十字路口。青岛事故必使“两桶油”们的形象雪上加霜,事实上它们已经长期站在互联网舆论的“批斗台”上。国企可能认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得比民企更好,它们的形象是被“妖魔化”了,感到有些委屈。但换个角度看,那些尖刻的批评是舆论场对它们现实优势地位的一种平衡,中国社会合力的相互作用结果必然是,国企的风险和麻烦会逐渐与民企变得一样多。国企已经没有优哉游哉的资本,事实上很多处于严峻的综合风险中。看看“7·21”给铁路系统曾经带来了什么样的打击,就应当知道,中石化实际站在某道看不见的悬崖边。功不抵过,这是中国社会很多领域的法则之一。它有没有道理是另一回事,“两桶油”对保障国家快速发展时的能源需求做了巨大贡献也是另一回事,现在社会对特大国企举起的鞭子是严厉的,这是它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国企要转变舆论形象,强化治理是决定性因素。除了国企运行机制的改革之外,它们同舆论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转变也应是其中之一。大国企都有行政级别,一些领导层官僚气严重,他们必须直面急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接受舆论监督的洗礼。国有经济对巩固国家政治制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国企的形象与政府的形象有很高重合。这决定了中国大国企根本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