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EYTW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中国的“亨廷顿”,你们在哪/e3pmub6h5/e3prafm0g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华记者杰夫·戴尔的新著《世纪之争:与中国竞争的新时代——美国如何取胜》不久前出版,在西方产生一定影响力。近年来不断有西方著者出版论述中国崛起及西方应对策略的专著,其中最为中国人熟知的一本是基辛格的《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对有关中国的战略性讲述大体被西方人垄断。即使在中国,西方著者也是战略概念和观点的强有力供给者。中国这些年没有一本谈论中国战略的书能够超过《论中国》的影响力,中国人撰写的地缘政治专著基本没出什么畅销书。中国崛起在进入充满地缘政治记忆和想象力的深邃峡谷,世界的很多人相信,中国将不可避免在这里同美国“狭路相逢”,这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头号挑战。这个峡谷里有很多预言和魔咒在回荡,它们几乎都是“西方的”。 中国大众社会对地缘政治学极不熟悉,对大国竞争的严肃分析也缺少兴趣。中外摩擦带动了舆论场上的浅层消费,大量爱国主义声音就事论事,十分强烈,但也浅尝辄止。民粹主义在舆论场上的泛滥塑造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和说话方式,除了少量“内部研究”,中国公开学术的流行导向是批判社会弊端,中国崛起遭遇的地缘政治困境被大大忽略了。国家利益这个在美国舆论中比比皆是的概念,如今在中国差不多要“咬着耳朵”说了。这样的舆论环境和出版形势显然不鼓励为一本地缘政治学专著倾尽心血的创作,中国舆论场没有捧红它们的愿望,世界又怎么会有兴趣通过它们倾听中国的声音。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学者,中国的战略学家们忙于参加各种会议,做各种交流,编纂论文集,他们也很无奈。中国的驻外记者们缠身于事务性工作,他们很难有写一本“传世专著”的机会和勇气。中国参与塑造全球舆论的能力很弱,一些官员对来自西方指责的零星回应基本上成了陪衬,学界的声音外界记不住,主流媒体不够鲜明,互联网高度情绪化,中国声音缺少有竞争力的支撑点。西方著者在把中国描述成野心勃勃的世界秩序挑战者,并且鼓动美国以及西方力量对中国的应战。在这当中,他们编造中国制造世界紧张的主动性和为颠覆现有秩序的坚韧执着,宣扬美国对抗中国的合理性。他们颠倒了中美紧张的战略因果关系,不断在全球舆论中制造错觉。中国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机制,鼓励出现一批优秀的专著作家,通过他们向世界解答一些核心问题。它们至少应包括:中国强劲发展来自民间过好日子的天然动力,而并非一个“政治计划”;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遏制中国是无效的;中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了一个大国的最大善意和克制,等等。中国不能满足于同西方围绕具体争议的吵架,我们需要在核心的思想领域展开竞争,建立这个民族面对世界的自述能力。世界并非毫无倾听中国的兴趣,重要的是,我们要培育向世界讲述中国战略的前赴后继的力量。中国出一个用自己著作影响世界的“亨廷顿”,其现实意义一点不比出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如果社会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杠杆或许要比做其他突破更多些。▲14006309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wangjingtao环球时报140063094000011["9CaKrnJEVbZ","9CaKrnJEUX0","9CaKrnJETgh","9CaKrnJEOly","9CaKrnJED77"]//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4/0521/20140521085547392.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华记者杰夫·戴尔的新著《世纪之争:与中国竞争的新时代——美国如何取胜》不久前出版,在西方产生一定影响力。近年来不断有西方著者出版论述中国崛起及西方应对策略的专著,其中最为中国人熟知的一本是基辛格的《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对有关中国的战略性讲述大体被西方人垄断。即使在中国,西方著者也是战略概念和观点的强有力供给者。中国这些年没有一本谈论中国战略的书能够超过《论中国》的影响力,中国人撰写的地缘政治专著基本没出什么畅销书。中国崛起在进入充满地缘政治记忆和想象力的深邃峡谷,世界的很多人相信,中国将不可避免在这里同美国“狭路相逢”,这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头号挑战。这个峡谷里有很多预言和魔咒在回荡,它们几乎都是“西方的”。 中国大众社会对地缘政治学极不熟悉,对大国竞争的严肃分析也缺少兴趣。中外摩擦带动了舆论场上的浅层消费,大量爱国主义声音就事论事,十分强烈,但也浅尝辄止。民粹主义在舆论场上的泛滥塑造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和说话方式,除了少量“内部研究”,中国公开学术的流行导向是批判社会弊端,中国崛起遭遇的地缘政治困境被大大忽略了。国家利益这个在美国舆论中比比皆是的概念,如今在中国差不多要“咬着耳朵”说了。这样的舆论环境和出版形势显然不鼓励为一本地缘政治学专著倾尽心血的创作,中国舆论场没有捧红它们的愿望,世界又怎么会有兴趣通过它们倾听中国的声音。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学者,中国的战略学家们忙于参加各种会议,做各种交流,编纂论文集,他们也很无奈。中国的驻外记者们缠身于事务性工作,他们很难有写一本“传世专著”的机会和勇气。中国参与塑造全球舆论的能力很弱,一些官员对来自西方指责的零星回应基本上成了陪衬,学界的声音外界记不住,主流媒体不够鲜明,互联网高度情绪化,中国声音缺少有竞争力的支撑点。西方著者在把中国描述成野心勃勃的世界秩序挑战者,并且鼓动美国以及西方力量对中国的应战。在这当中,他们编造中国制造世界紧张的主动性和为颠覆现有秩序的坚韧执着,宣扬美国对抗中国的合理性。他们颠倒了中美紧张的战略因果关系,不断在全球舆论中制造错觉。中国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机制,鼓励出现一批优秀的专著作家,通过他们向世界解答一些核心问题。它们至少应包括:中国强劲发展来自民间过好日子的天然动力,而并非一个“政治计划”;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遏制中国是无效的;中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了一个大国的最大善意和克制,等等。中国不能满足于同西方围绕具体争议的吵架,我们需要在核心的思想领域展开竞争,建立这个民族面对世界的自述能力。世界并非毫无倾听中国的兴趣,重要的是,我们要培育向世界讲述中国战略的前赴后继的力量。中国出一个用自己著作影响世界的“亨廷顿”,其现实意义一点不比出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如果社会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杠杆或许要比做其他突破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