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UjYV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6.5%—7%,只要是实打实的就不低/e3pmub6h5/e3prafm0g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须由很多数据来描述,但是GDP增长率历来受到的关注最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GDP增幅为6.5%—7%,较之去年的增长目标“7%左右”维持了下降趋势,这恐怕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中国经济的第一现实。然后我们就应审视6.5%—7%增长区间的前后左右及内外环境。首先这是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发展三十几年后出现的增长回落,代表了世界第二大、总量10万亿美元以上经济体的继续前行幅度。它还是其他前五大经济体最高增长率不到3%、有的甚至是负数情况下的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冲到今天这样的位置上速度会比开始时慢一档,看来的确是规律决定的。中国无法突破规律,但如果6.5%—7%这样的中高速能实打实地维持5年乃至更久,那将创造一个新的令中国人骄傲的时代。 问题在于这一增长计划能否得到落实,而不被一些虚假的东西拿来充数?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关于中国经济的悲观看法,一些“中国崩溃论”者宣扬,中国经济已走向穷途末路,硬着陆势在必然。我们认为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预测中国经济前景,不能让价值观和政治立场成为指挥中国增长预期的关键要素。中国社会仍处于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提升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仍有巨大空间。中国中长期的发展形势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能否保持大的政治稳定,只要社会不为动荡所困,中国的继续发展就有了基础。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把握是相当高的。改革能否持续同样很关键。改革有可能顺一些,或者曲折多一些,但下决心不断改革的社会与更愿意因循守旧的社会有着一目了然的区别。改革对中国来说不是口号,而有着从上至下以及从下至上两个方向的真实动力。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调整不断发生着,经济增长应当说没有体系性的、坚持固步自封的障碍。再具体些来说,经济继续增长不缺实际的项目抓手。比如“十三五”期间高铁要新建成1万多公里,连接起80%的大城市。高速公路网要进一步织密、更新。加上新型城镇化,仅这几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就将产生巨大牵动力,给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扩容和升级的动力。此外更狭义的民生建设亦不乏亮点,比如民众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强烈诉求与国家加大医疗领域投入的计划遥相呼应,扶贫计划的推进也将意味着大量经济机会。环保等新要求将转化成大量技术改造及设备的更新换代。这样的抓手过去没有、今后也不太可能断档。经过十八大以后这三年,中国社会对发展经济的认识有了变化,形成新的思想基础。人们理解了经济新常态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以往的急躁情绪开始降温,社会诉求逐渐向超越粗犷发展的社会要素靠拢。回头做个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今天我们想的、追求的东西与前些年最热衷的事情有了些许变化,我们在朝着更高水准的社会前进。从要家具到要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要车子房子,然后再要这一切得到高质量保证前提下更好的教育医疗,旅游和休假,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发展的梯次性如此明显,它显然在继续延伸。我们当然存在大量问题,从金融隐患到实体经济的不振,都很紧要,光是煤钢产业的大量工人下岗就很严峻。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应被它们绊倒,中国在产能过剩的同时,用来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前所未有的充裕。看看中国人在每一个节假日的出行和整体消费越来越活跃的情形吧,它们是对信心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的投票。(完)14571600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chuxiaohui环球时报145716000000011["9CaKrnJQDIw","9CaKrnJIC02","9CaKrnJGcc7","9CaKrnJEZSd","9CaKrnJDyFC"]{"email":"chuxiaohui@huanqiu.com","name":"chuxiaohui"}
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须由很多数据来描述,但是GDP增长率历来受到的关注最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GDP增幅为6.5%—7%,较之去年的增长目标“7%左右”维持了下降趋势,这恐怕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中国经济的第一现实。然后我们就应审视6.5%—7%增长区间的前后左右及内外环境。首先这是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发展三十几年后出现的增长回落,代表了世界第二大、总量10万亿美元以上经济体的继续前行幅度。它还是其他前五大经济体最高增长率不到3%、有的甚至是负数情况下的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冲到今天这样的位置上速度会比开始时慢一档,看来的确是规律决定的。中国无法突破规律,但如果6.5%—7%这样的中高速能实打实地维持5年乃至更久,那将创造一个新的令中国人骄傲的时代。 问题在于这一增长计划能否得到落实,而不被一些虚假的东西拿来充数?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关于中国经济的悲观看法,一些“中国崩溃论”者宣扬,中国经济已走向穷途末路,硬着陆势在必然。我们认为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预测中国经济前景,不能让价值观和政治立场成为指挥中国增长预期的关键要素。中国社会仍处于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提升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仍有巨大空间。中国中长期的发展形势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能否保持大的政治稳定,只要社会不为动荡所困,中国的继续发展就有了基础。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把握是相当高的。改革能否持续同样很关键。改革有可能顺一些,或者曲折多一些,但下决心不断改革的社会与更愿意因循守旧的社会有着一目了然的区别。改革对中国来说不是口号,而有着从上至下以及从下至上两个方向的真实动力。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调整不断发生着,经济增长应当说没有体系性的、坚持固步自封的障碍。再具体些来说,经济继续增长不缺实际的项目抓手。比如“十三五”期间高铁要新建成1万多公里,连接起80%的大城市。高速公路网要进一步织密、更新。加上新型城镇化,仅这几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就将产生巨大牵动力,给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扩容和升级的动力。此外更狭义的民生建设亦不乏亮点,比如民众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强烈诉求与国家加大医疗领域投入的计划遥相呼应,扶贫计划的推进也将意味着大量经济机会。环保等新要求将转化成大量技术改造及设备的更新换代。这样的抓手过去没有、今后也不太可能断档。经过十八大以后这三年,中国社会对发展经济的认识有了变化,形成新的思想基础。人们理解了经济新常态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以往的急躁情绪开始降温,社会诉求逐渐向超越粗犷发展的社会要素靠拢。回头做个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今天我们想的、追求的东西与前些年最热衷的事情有了些许变化,我们在朝着更高水准的社会前进。从要家具到要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要车子房子,然后再要这一切得到高质量保证前提下更好的教育医疗,旅游和休假,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发展的梯次性如此明显,它显然在继续延伸。我们当然存在大量问题,从金融隐患到实体经济的不振,都很紧要,光是煤钢产业的大量工人下岗就很严峻。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应被它们绊倒,中国在产能过剩的同时,用来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前所未有的充裕。看看中国人在每一个节假日的出行和整体消费越来越活跃的情形吧,它们是对信心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的投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