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UkY3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时代已经不同,“下岗潮”亦难再现/e3pmub6h5/e3prafm0g中国的煤钢去产能计划将导致部分职工下岗或分流,官方估计所涉及的总人数将达180万人。然而西方媒体和国内个别媒体都预测了更高的下岗人数,有的说300万,有的更说600万,并且使用了“下岗潮”这一刺激眼球的概念。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6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西方记者又提出中国国企出于自身利益“抵制改革”的问题,徐当即否认国企对改革的所谓“抵制”,同时也否认了去产能将导致“下岗潮”的出现。在当前西方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语境下,承认“下岗潮”的出现和国企“抵制改革”的存在,似乎更容易被看成是“客观求实”的姿态。而否认这些说法,却可能冒被指摘“掩盖问题”的风险。 需要指出,一些西方舆论看上去很乐意中国经济有一些“病入膏肓”的表现,它们长期以悲观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这样的视角逐渐成为一种标识,吸引了一些钟爱它的自由主义人士,也让不少关心这个国家的普通人感到心里没底。然而我们要说,徐绍史主任的表态遵循的并非“政治正确性”,而是事实本身。我们注意到,西方舆论现在谈中国时对“政治正确性”的在意已经远远高于中国主流社会的人们。先说国企对改革的“抵制”,这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所谓国企利益绑架了这个国家,一直就是国内外某些力量带着偏见或者出于政治目的的捏造。国企在反腐败、重组、去产能等重大领域都响应了国家号召,行动积极,与此同时它们的社会责任均没有打折扣。一些舆论动辄指责国企这个集体,但它们根本举不出可信的例子来证明具体哪家国企是对改革怨声载道的“祥林嫂”。再说“下岗潮”,这是国内外一些人对中国当下情况缺少了解的主观想象。去产能的确将造成部分国企职工分流转岗,甚至下岗,但今天的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末那一轮国企改革时已经大为不同。1998年开始的那一轮国企改革牵动面大,涉及了各领域,面对的是国企积累了几十年的诸多问题。当时不仅下岗人数多,涉及千万人以上,而且国家当时的总体经济规模小,再就业消化能力差,社保体系也很不健全。那确实是一次“壮士断腕”之举,大量国企员工为支持国家改革付出了个人代价。这一次的去产能主要针对具体的煤钢等产业,所涉及人员数量不可能与上一次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中国如今的经济规模数倍于十几年前,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达国民经济一半以上,形成对再就业大得多的消化能力。中国小微企业的创业环境也有了不少进步,社保体系及社会帮助特困下岗职工的能力都站上新的台阶。可以肯定,今天中国应对去产能挑战的社会安全把握性要比上一轮国企改革时高很多。当然,今天有今天的难处。互联网能够放大去产能过程的具体问题,比如这几天网上流传某国企职工举行抗议的视频,引起不少关注。这种情况在上一轮改革中就不突出。少数人预言国企去产能改革可能成为压垮中国社会治理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些人并非关心受到影响国企的员工命运,而更像是希望中国“出大事”。然而现实不会遂他们的愿,他们估计要再次失望了。中国改革经历了大风大浪,现在显然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认为中国变得“更敏感”“更脆弱”了,可能“不堪一击”。在这一点上他们同样看错了中国。这几十年中国什么样的事没出过,它们又有哪一个让这个国家过不去了?结论是,千万别小瞧中国社会的承受力,随着社会治理资源的不断增多,国家解决问题和带着问题前进的能力越来越强。问题考验中国,也磨炼中国。所以,走着瞧吧。14572828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lengchunyang环球时报145728282000011["9CaKrnJRoZp","9CaKrnJFwjI","9CaKrnJEZSd","9CaKrnJEJh3"]//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0307/05/59/20160307055907198.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中国的煤钢去产能计划将导致部分职工下岗或分流,官方估计所涉及的总人数将达180万人。然而西方媒体和国内个别媒体都预测了更高的下岗人数,有的说300万,有的更说600万,并且使用了“下岗潮”这一刺激眼球的概念。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6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西方记者又提出中国国企出于自身利益“抵制改革”的问题,徐当即否认国企对改革的所谓“抵制”,同时也否认了去产能将导致“下岗潮”的出现。在当前西方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语境下,承认“下岗潮”的出现和国企“抵制改革”的存在,似乎更容易被看成是“客观求实”的姿态。而否认这些说法,却可能冒被指摘“掩盖问题”的风险。 需要指出,一些西方舆论看上去很乐意中国经济有一些“病入膏肓”的表现,它们长期以悲观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这样的视角逐渐成为一种标识,吸引了一些钟爱它的自由主义人士,也让不少关心这个国家的普通人感到心里没底。然而我们要说,徐绍史主任的表态遵循的并非“政治正确性”,而是事实本身。我们注意到,西方舆论现在谈中国时对“政治正确性”的在意已经远远高于中国主流社会的人们。先说国企对改革的“抵制”,这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所谓国企利益绑架了这个国家,一直就是国内外某些力量带着偏见或者出于政治目的的捏造。国企在反腐败、重组、去产能等重大领域都响应了国家号召,行动积极,与此同时它们的社会责任均没有打折扣。一些舆论动辄指责国企这个集体,但它们根本举不出可信的例子来证明具体哪家国企是对改革怨声载道的“祥林嫂”。再说“下岗潮”,这是国内外一些人对中国当下情况缺少了解的主观想象。去产能的确将造成部分国企职工分流转岗,甚至下岗,但今天的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末那一轮国企改革时已经大为不同。1998年开始的那一轮国企改革牵动面大,涉及了各领域,面对的是国企积累了几十年的诸多问题。当时不仅下岗人数多,涉及千万人以上,而且国家当时的总体经济规模小,再就业消化能力差,社保体系也很不健全。那确实是一次“壮士断腕”之举,大量国企员工为支持国家改革付出了个人代价。这一次的去产能主要针对具体的煤钢等产业,所涉及人员数量不可能与上一次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中国如今的经济规模数倍于十几年前,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达国民经济一半以上,形成对再就业大得多的消化能力。中国小微企业的创业环境也有了不少进步,社保体系及社会帮助特困下岗职工的能力都站上新的台阶。可以肯定,今天中国应对去产能挑战的社会安全把握性要比上一轮国企改革时高很多。当然,今天有今天的难处。互联网能够放大去产能过程的具体问题,比如这几天网上流传某国企职工举行抗议的视频,引起不少关注。这种情况在上一轮改革中就不突出。少数人预言国企去产能改革可能成为压垮中国社会治理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些人并非关心受到影响国企的员工命运,而更像是希望中国“出大事”。然而现实不会遂他们的愿,他们估计要再次失望了。中国改革经历了大风大浪,现在显然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认为中国变得“更敏感”“更脆弱”了,可能“不堪一击”。在这一点上他们同样看错了中国。这几十年中国什么样的事没出过,它们又有哪一个让这个国家过不去了?结论是,千万别小瞧中国社会的承受力,随着社会治理资源的不断增多,国家解决问题和带着问题前进的能力越来越强。问题考验中国,也磨炼中国。所以,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