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fTXT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怎么做有利,中国产业政策就该怎样/e3pmub6h5/e3prafm0g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中国正在起草一份旨在替代“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新计划将放宽外企准入,淡化中国主导制造业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是美国对中国产业政策不满的焦点,与该计划有关的中国企业科技产品也是美国对华贸易战冲击的重点。人们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官方已经淡化在公开场合对“中国制造2025”的提及,而在中美阿根廷共识之后,美方对外界公布的五点要求也没有包含“中国制造2025”。所有主要工业国家都有促进高科技发展的产业政策,最典型的如德国工业4.0计划。中国制定2025规划的初衷显然是正当的,它引起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不满和担心,也说明该计划有其独特的力量。 辨证地看,万事都有其利弊,“中国制造2025”也难以绕开这个逻辑。就其在国内执行的过程本身来说,该计划强调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准备投入的资金也很大。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面临了一些困难,舆论中不断出现“国进民退”的说法,在国企和民企之间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甚至紧迫性。美国方面对2025规划的反对则是出乎中国人意料的。说实话,作为中国主权内的事务,我们是可以完全不理会美国态度,专注于自我决定的。然而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国的利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有了相互协调的更多现实需求,扩大共同利益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环境中不断前进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中方重要的一个思考角度。看来中国会在坚持本国发展高科技权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今后产业计划和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其中扩大市场的作用,给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大概会是主要调整方向。围绕是否调整产业规划,以及如何调整,我们想在此梳理一下环境的重要变化和中国应对变化的应有原则。首先,中国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和经济内外互动的主要线索今年以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这些变化我们需要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回避,而应主动应对。第二,外部压力从来都是中国内部改革的动力之一,对此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坦然的。中国越开放,就越需要因应外部的要求,今天中国与外界互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而不是主权受到压迫情况下的屈辱让步。强硬和对抗永远比相互妥协更加受欢迎,甚至更加“政治正确”,这不应再是21世纪中国的意识形态。第三,中国要与世界共赢,这是我们和平发展的生命线,而不能是一个口号。中国需要真正把国门越打越开,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增加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让中国这个大市场给世界带来更多好处。换句话说,什么是共赢,不能仅仅由提出这一主张的我们说了算,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感受也应参与对它的定义,它应是各方态度和认识的最大公约数。第四,中国无需惧怕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会倒逼国有企业的改革,其实很多国企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更有竞争力的管理机制。激发各种企业的活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会形成全新的局面。而一旦中国的发展更加强劲,我们就会总体上拥有维护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更多资源,而不必然面临意识形态上的更大风险。改革开放是中国唯一的路,过去40年我们不断获得成功,而成功被证明是各种主动最重要的来源。今后也会是一样的。我们要切实解放思想,坚决卸掉走向成功路上的一切包袱,让成功最终为过程做结论,这应是中国社会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座右铭。15447199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阳环球时报154471998000011["9CaKrnJEwZw","9CaKrnKfRB0","9CaKrnKfKdU","9CaKrnKfAz8","9CaKrnKfudR"]{"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中国正在起草一份旨在替代“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新计划将放宽外企准入,淡化中国主导制造业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是美国对中国产业政策不满的焦点,与该计划有关的中国企业科技产品也是美国对华贸易战冲击的重点。人们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官方已经淡化在公开场合对“中国制造2025”的提及,而在中美阿根廷共识之后,美方对外界公布的五点要求也没有包含“中国制造2025”。所有主要工业国家都有促进高科技发展的产业政策,最典型的如德国工业4.0计划。中国制定2025规划的初衷显然是正当的,它引起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不满和担心,也说明该计划有其独特的力量。 辨证地看,万事都有其利弊,“中国制造2025”也难以绕开这个逻辑。就其在国内执行的过程本身来说,该计划强调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准备投入的资金也很大。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面临了一些困难,舆论中不断出现“国进民退”的说法,在国企和民企之间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甚至紧迫性。美国方面对2025规划的反对则是出乎中国人意料的。说实话,作为中国主权内的事务,我们是可以完全不理会美国态度,专注于自我决定的。然而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国的利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有了相互协调的更多现实需求,扩大共同利益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环境中不断前进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中方重要的一个思考角度。看来中国会在坚持本国发展高科技权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今后产业计划和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其中扩大市场的作用,给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大概会是主要调整方向。围绕是否调整产业规划,以及如何调整,我们想在此梳理一下环境的重要变化和中国应对变化的应有原则。首先,中国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和经济内外互动的主要线索今年以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这些变化我们需要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回避,而应主动应对。第二,外部压力从来都是中国内部改革的动力之一,对此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坦然的。中国越开放,就越需要因应外部的要求,今天中国与外界互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而不是主权受到压迫情况下的屈辱让步。强硬和对抗永远比相互妥协更加受欢迎,甚至更加“政治正确”,这不应再是21世纪中国的意识形态。第三,中国要与世界共赢,这是我们和平发展的生命线,而不能是一个口号。中国需要真正把国门越打越开,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增加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让中国这个大市场给世界带来更多好处。换句话说,什么是共赢,不能仅仅由提出这一主张的我们说了算,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感受也应参与对它的定义,它应是各方态度和认识的最大公约数。第四,中国无需惧怕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会倒逼国有企业的改革,其实很多国企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更有竞争力的管理机制。激发各种企业的活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会形成全新的局面。而一旦中国的发展更加强劲,我们就会总体上拥有维护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更多资源,而不必然面临意识形态上的更大风险。改革开放是中国唯一的路,过去40年我们不断获得成功,而成功被证明是各种主动最重要的来源。今后也会是一样的。我们要切实解放思想,坚决卸掉走向成功路上的一切包袱,让成功最终为过程做结论,这应是中国社会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