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7WVe作者:王义桅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义桅:欧盟真的抵制“一带一路”吗?/e3pmub6h5/e3pr9baf6欧洲媒体日前爆料,欧盟驻华27国大使(匈牙利除外)联名抵制“一带一路”,让国人下出一身冷汗,不少人不假思索基于这一既定事实,开始反思我们推行“一带一路”的做法,是不是宣传过猛、推行失误,这些“理智”声音充斥社交媒体,正如特朗普抡起301大棒砸向中国,国人痛定思痛,呼吁再回到韬光养晦时期,而不是责怪特朗普政策。这与国人孩子在学校有纠纷,不分青红皂白打自己小孩,道理是一样的。自省过头就是自虐。 欧盟能一致反对“一带一路”?稍微了解欧盟机制的都知道,欧盟做成一件事儿难,做不成一件事儿很容易。因此,欧盟集体支持“一带一路”难,但集体反对“一带一路”绝无可能,因为欧盟许多成员国,如16+1中的11个欧盟成员国,是“一带一路”参与者、获益者。除非是迫于压力跟风,象征性表达一下,怎么可能实质性一致反对“一带一路”? 日前,欧洲议会外委会将就欧中关系报告进行首次审议。报告草案共13条:强调欧盟重视欧中战略伙伴关系,应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在国际领域的合作。要求欧盟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统一立场,用一个声音说话。捍卫欧盟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应对中国对部分成员国政治家、公民社会和智库日益增长的影响。建议欧盟和成员国培养高质量、独立的对华政策智库和专家,以抵消中国渗透。报告要求成员国在“16+1”、“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上,不应损害欧盟对华共同立场,并关注我建立国家监察体系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对我新闻媒体自由、宗教政策、涉台、涉藏问题表示关切。报告审议后,各党团报告人将协调立场,于6月20日提交外委会表决,表决通过后于9月欧洲议会全会最后投票通过。 概括起来,欧洲对“一带一路”有十大关切:包括地缘政治,尤其是中美地缘冲突,环境与劳工标准、公开政府采购、社会责任、腐败、债务、透明度等等,具体而言对中国意图的质疑。一方面,部分国外政界与学界将“一带一路”简单当作中国国内政策的延续,即为解决国内问题而配套的外交战略,如转移过剩产能,倾销国内商品等;另一方面,也将其看作是中国试图改变现有地区和国际秩序、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即中国试图改写国际规则。十九大后,“一带一路”被写进党章,更让欧洲民粹主义找到了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的靶子。 还有就是对“一带一路”本身的质疑,包括:性质质疑:“一带一路”究竟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国际合作倡议还是一个侧重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国家战略?路径质疑:“一带一路”机制是否开放透明?规则导向还是发展导向。方式质疑:“一带一路”会如何融资?如何协调不同融资渠道的关系,打造国际融资机制?另外,能否坚持高标准,如环境标准、劳工标准?与现有机制什么关系?一些欧洲学者担心“一带一路”倡议为增加融资会降低现有的国际标准,造成经济和投资方面的风险,同时造成恶性竞争,对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国外投资、贸易和技术方面输出造成危害。效应质疑:“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如何处理地区领土争端?会否导致歧视性安排?有效性质疑:“一带一路”面临各种经济风险和安全风险,如何进行事先评估?是否会给当地制造债务危机或给中国国内制造债务危机?如何应对伊斯兰恐怖主义威胁?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 中西之间围绕“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行动出现反差,实属正常,反映的是宗教文明与世俗文明的分歧。宗教文明强调教义,演绎为规则,规则是人与神的契约,不可轻易改动;世俗文明强调实事求是,认为规则是人定的。这演绎为中西方“一带一路”规则之争,不仅是谁的规则之争,对规则本身理解就不一样。 欧洲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中国现在捍卫的WTO准则跟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已经不一样了。欧洲人倾向于出台更多规则,即“WTO+框架”。美国特朗普总统干脆对多边规则就不感兴趣,认为美国吃亏了,要重新谈判规则。欧洲认为风险在于“被夹在拒绝多边主义的美国和倾向于维持现状的中国之间”,担心中国通过16+1合作与中东欧国家达成基础设施协议,可能违反欧洲的采购原则,因此欧盟要推动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双多边协议,要对中国企业投资欧洲设限,防止其通过并购“窃取”欧洲核心技术,甚至威胁对中国企业征税。美欧共同点就是认为片面强调自由贸易已经不合时宜,也要强调公平贸易。因此,尽管中国一再强调“一带一路”遵循国际规则,西方就是不买账。谁的规则,老规则还是新规则?这是国际规则之争。背后折射的不只是全球化的权益分配问题,也事关国际竞争力和未来主导权之争,集中在发展模式较量上。 西方对“一带一路”各种各样的质疑,反映西方不习惯、不甘心中国领导世界,不认可、不看好中国发展模式及其国际推广。将“一带一路”看作是中国试图改变现有地区和国际秩序、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即中国试图改写国际规则,完全是将对自身国际影响力下滑迁怒于中国,迁怒于“一带一路”。中国崛起及“一带一路”的高歌猛进,让西方民粹主义找到了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的靶子,于是指责中国,从“一带一路”开始。 以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统筹“一带一路”,还是以“一带一路”统筹国际合作;发展导向的全球化还是规则导向的全球化,这两种博弈已经开始。(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15245023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52450232000011["9CaKrnK7WVb","9CaKrnK7WV7","9CaKrnK7VwG","9CaKrnK7VwF","9CaKrnK7VwD"]{"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欧洲媒体日前爆料,欧盟驻华27国大使(匈牙利除外)联名抵制“一带一路”,让国人下出一身冷汗,不少人不假思索基于这一既定事实,开始反思我们推行“一带一路”的做法,是不是宣传过猛、推行失误,这些“理智”声音充斥社交媒体,正如特朗普抡起301大棒砸向中国,国人痛定思痛,呼吁再回到韬光养晦时期,而不是责怪特朗普政策。这与国人孩子在学校有纠纷,不分青红皂白打自己小孩,道理是一样的。自省过头就是自虐。 欧盟能一致反对“一带一路”?稍微了解欧盟机制的都知道,欧盟做成一件事儿难,做不成一件事儿很容易。因此,欧盟集体支持“一带一路”难,但集体反对“一带一路”绝无可能,因为欧盟许多成员国,如16+1中的11个欧盟成员国,是“一带一路”参与者、获益者。除非是迫于压力跟风,象征性表达一下,怎么可能实质性一致反对“一带一路”? 日前,欧洲议会外委会将就欧中关系报告进行首次审议。报告草案共13条:强调欧盟重视欧中战略伙伴关系,应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在国际领域的合作。要求欧盟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统一立场,用一个声音说话。捍卫欧盟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应对中国对部分成员国政治家、公民社会和智库日益增长的影响。建议欧盟和成员国培养高质量、独立的对华政策智库和专家,以抵消中国渗透。报告要求成员国在“16+1”、“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上,不应损害欧盟对华共同立场,并关注我建立国家监察体系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对我新闻媒体自由、宗教政策、涉台、涉藏问题表示关切。报告审议后,各党团报告人将协调立场,于6月20日提交外委会表决,表决通过后于9月欧洲议会全会最后投票通过。 概括起来,欧洲对“一带一路”有十大关切:包括地缘政治,尤其是中美地缘冲突,环境与劳工标准、公开政府采购、社会责任、腐败、债务、透明度等等,具体而言对中国意图的质疑。一方面,部分国外政界与学界将“一带一路”简单当作中国国内政策的延续,即为解决国内问题而配套的外交战略,如转移过剩产能,倾销国内商品等;另一方面,也将其看作是中国试图改变现有地区和国际秩序、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即中国试图改写国际规则。十九大后,“一带一路”被写进党章,更让欧洲民粹主义找到了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的靶子。 还有就是对“一带一路”本身的质疑,包括:性质质疑:“一带一路”究竟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国际合作倡议还是一个侧重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国家战略?路径质疑:“一带一路”机制是否开放透明?规则导向还是发展导向。方式质疑:“一带一路”会如何融资?如何协调不同融资渠道的关系,打造国际融资机制?另外,能否坚持高标准,如环境标准、劳工标准?与现有机制什么关系?一些欧洲学者担心“一带一路”倡议为增加融资会降低现有的国际标准,造成经济和投资方面的风险,同时造成恶性竞争,对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国外投资、贸易和技术方面输出造成危害。效应质疑:“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如何处理地区领土争端?会否导致歧视性安排?有效性质疑:“一带一路”面临各种经济风险和安全风险,如何进行事先评估?是否会给当地制造债务危机或给中国国内制造债务危机?如何应对伊斯兰恐怖主义威胁?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 中西之间围绕“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行动出现反差,实属正常,反映的是宗教文明与世俗文明的分歧。宗教文明强调教义,演绎为规则,规则是人与神的契约,不可轻易改动;世俗文明强调实事求是,认为规则是人定的。这演绎为中西方“一带一路”规则之争,不仅是谁的规则之争,对规则本身理解就不一样。 欧洲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中国现在捍卫的WTO准则跟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已经不一样了。欧洲人倾向于出台更多规则,即“WTO+框架”。美国特朗普总统干脆对多边规则就不感兴趣,认为美国吃亏了,要重新谈判规则。欧洲认为风险在于“被夹在拒绝多边主义的美国和倾向于维持现状的中国之间”,担心中国通过16+1合作与中东欧国家达成基础设施协议,可能违反欧洲的采购原则,因此欧盟要推动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双多边协议,要对中国企业投资欧洲设限,防止其通过并购“窃取”欧洲核心技术,甚至威胁对中国企业征税。美欧共同点就是认为片面强调自由贸易已经不合时宜,也要强调公平贸易。因此,尽管中国一再强调“一带一路”遵循国际规则,西方就是不买账。谁的规则,老规则还是新规则?这是国际规则之争。背后折射的不只是全球化的权益分配问题,也事关国际竞争力和未来主导权之争,集中在发展模式较量上。 西方对“一带一路”各种各样的质疑,反映西方不习惯、不甘心中国领导世界,不认可、不看好中国发展模式及其国际推广。将“一带一路”看作是中国试图改变现有地区和国际秩序、获得地区和全球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即中国试图改写国际规则,完全是将对自身国际影响力下滑迁怒于中国,迁怒于“一带一路”。中国崛起及“一带一路”的高歌猛进,让西方民粹主义找到了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的靶子,于是指责中国,从“一带一路”开始。 以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统筹“一带一路”,还是以“一带一路”统筹国际合作;发展导向的全球化还是规则导向的全球化,这两种博弈已经开始。(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