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9byD作者:张蕴岭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蕴岭:客观认识中国的国际形象/e3pmub6h5/e3pr9baf6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义、塑造与认定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如今,作为快速崛起的大国,无论国内国外,都给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以高度关注。总的来看,一个普遍的认定是,中国的发展是成功的。这个共识是确立中国正面形象,或者说是好形象的基础。各种民调结果也都验证了这点。比如,根据2017年的皮尤中心调查,在30多个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国家占一半以上。中国的哲学、理念尤其注重“国家形象”。“好形象”首先是一个自我定位。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新型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与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对自己形象的定位与认知与一般国家不同。当然,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也是“另眼看待”,即对中国的定位与认知也与对其他国家不同。 国家形象是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复合体,具有二元性,甚至多元特征。也就是说,内外混合起来才可以形成一个全息图像。正因为如此,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外部的看法。不过,现实中让内外一致,或者大体一致难度很大,出于复杂的原因,内外的形象认定往往迥异。外部认定,即他者的认知受各种因素影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需要对他者的身份、利益等做细分。不同的他者、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形象的认定会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国,作为霸权国家,最关注的是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对其构成的挑战,为此,官方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认定中国会改变国际体系,挑战美国地位等。再比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中国的出发点是推动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发展合作关系,很多国家对此表示欢迎,也有些国家不这样看,认定中国是扩大势力范围,获取自己的控制能力。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关注点、利益点与感受的差异,公民认知与政府官方认知也会有很大不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定位也影响了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比如,中国认定自己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大,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除了人均指标,其他很多总体指标都排名靠前,因此,外界往往认定中国已是一个发达国家,由此往往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认定。如果中国做不到,他国就可能给一个负面评价。此外,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往往个体被作为总体看待。比如,中国在海外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有些投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会影响对中国海外投资的总体形象评价。还有,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形象的自我定位,还是他者对中国的形象认定,都有很鲜明的“转型期特征”,也就是说是动态变化的。从根本上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要维护一个好的,或者比较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靠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治理能够不断向好的方向行进,进程可持续。好形象期待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基因.但是,在一个复杂的世界,要“众口一词”说中国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要做客观分析,对“坏形象”认定的反应要冷静,不能因他者认定与自我认定有大偏差而“情绪化”,甚至做出激烈反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特别要避免用“一把尺子”作为标准去度量或者要求他者。在很多情况下,要能容忍,或者说要能宽容他者的不合意认定。在一些情况下,“负面形象评价”可能反映的是真实的问题,可作为警示,促进进步。对国家形象的观察与认知,就像一个多棱镜,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象往往不一样。应该看到,如今,外部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定要比以往复杂得多。特别是周边国家,基于历史关系、现实利益、外部关系等诸多因素考虑,对中国形象的认定,不仅影响因子复杂,而且很受事件的影响。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明确定位,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这个好形象定位,中国是下决心要塑造,用实践不断验证的。(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15283907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阳环球时报152839074000011["9CaKrnK6YwD","9CaKrnK5xck","9CaKrnK2WLv","9CaKrnK0zMY","9CaKrnJZ5v6"]{"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义、塑造与认定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如今,作为快速崛起的大国,无论国内国外,都给与中国的国家形象以高度关注。总的来看,一个普遍的认定是,中国的发展是成功的。这个共识是确立中国正面形象,或者说是好形象的基础。各种民调结果也都验证了这点。比如,根据2017年的皮尤中心调查,在30多个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国家占一半以上。中国的哲学、理念尤其注重“国家形象”。“好形象”首先是一个自我定位。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新型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与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对自己形象的定位与认知与一般国家不同。当然,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也是“另眼看待”,即对中国的定位与认知也与对其他国家不同。 国家形象是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复合体,具有二元性,甚至多元特征。也就是说,内外混合起来才可以形成一个全息图像。正因为如此,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外部的看法。不过,现实中让内外一致,或者大体一致难度很大,出于复杂的原因,内外的形象认定往往迥异。外部认定,即他者的认知受各种因素影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需要对他者的身份、利益等做细分。不同的他者、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形象的认定会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国,作为霸权国家,最关注的是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对其构成的挑战,为此,官方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认定中国会改变国际体系,挑战美国地位等。再比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中国的出发点是推动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发展合作关系,很多国家对此表示欢迎,也有些国家不这样看,认定中国是扩大势力范围,获取自己的控制能力。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关注点、利益点与感受的差异,公民认知与政府官方认知也会有很大不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定位也影响了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比如,中国认定自己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大,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除了人均指标,其他很多总体指标都排名靠前,因此,外界往往认定中国已是一个发达国家,由此往往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认定。如果中国做不到,他国就可能给一个负面评价。此外,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往往个体被作为总体看待。比如,中国在海外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有些投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会影响对中国海外投资的总体形象评价。还有,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形象的自我定位,还是他者对中国的形象认定,都有很鲜明的“转型期特征”,也就是说是动态变化的。从根本上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要维护一个好的,或者比较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靠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治理能够不断向好的方向行进,进程可持续。好形象期待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基因.但是,在一个复杂的世界,要“众口一词”说中国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要做客观分析,对“坏形象”认定的反应要冷静,不能因他者认定与自我认定有大偏差而“情绪化”,甚至做出激烈反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特别要避免用“一把尺子”作为标准去度量或者要求他者。在很多情况下,要能容忍,或者说要能宽容他者的不合意认定。在一些情况下,“负面形象评价”可能反映的是真实的问题,可作为警示,促进进步。对国家形象的观察与认知,就像一个多棱镜,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象往往不一样。应该看到,如今,外部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定要比以往复杂得多。特别是周边国家,基于历史关系、现实利益、外部关系等诸多因素考虑,对中国形象的认定,不仅影响因子复杂,而且很受事件的影响。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明确定位,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这个好形象定位,中国是下决心要塑造,用实践不断验证的。(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