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aNky作者:阮宗泽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阮宗泽:西方能重新认识中国的制度吗/e3pmub6h5/e3pr9baf6如何看待和认识中国——无疑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问题之一。2018年6月下旬,笔者应邀参加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第五届伦敦会议。题目是: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全球竞争。会议聚焦地缘政治竞争、世界经济失衡、全球治理、技术进步与国际关系、美国能否回归平衡等,笔者在“新中国:全球秩序愿景”专题中发言。当前一种流行的看法是,与美国“退群”形成对比,中国积极加强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如对全球化的加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影响力等。随着自身力量的崛起,中国将投入更多资源,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按照其偏好改变或重塑国际秩序。中国带来的变化将是变革性的战略改变。鉴此,我的发言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怎样看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二是中国能提出什么样的新方案,三是西方是否应当放下陈见,重新认识中国的制度。 首先,当前国际形势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关头,要么走向至暗时刻,要么走向光明未来,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做出恰当的政策选择。当前的国际形势可以用“三D”来概括。一是失序(disorder)。冷战结束以来,有人曾欢呼“历史终结”;而今天国际秩序出了问题,主要是西方一些国家采取自我优先、唯我独尊的政策,严重冲击现有国际秩序,导致严重的混乱与失序。二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记得冷战结束之际,西方一度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全球化多么美,多么好,要大家都拥抱全球化,因为他们相信全球化对其最有利;而今天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热衷于退出多边体系与条约,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三是失衡(disparity)。当前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拯救世界经济,但它们的代表权与其贡献不平衡。那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原本有西方七国集团,为什么不用七国集团来应对金融危机呢?恐怕西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力不从心,因此才有20国集团登场。20国集团为什么成功?是因为有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其中,而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面对上述挑战,中国能拿出什么方案?冷战结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四个国家都在打仗或卷入战争,唯独中国除外。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聚精会神搞建设、谋发展。对于未来怎么办,我建议努力方向应是“三C”:一是构建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今天各国及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有效应对的,必须要大家共同携手,群策群力,并克服零和博弈、你输我赢思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道。二是加强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的是开放包容,不能搞小圈子、小团体,而当前有的国家却热衷于修墙,不符合时代潮流。“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就在于加强互联互通、互利互惠。三是协调合作(collaboration)。应对或处理分歧矛盾的最佳办法是协调与合作,动辄搞对抗、施高压没有出路。最后,我特别指出西方应当重新认识中国的制度。毫不讳言,除了中国自己,没有人能够改变中国。中国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些想用西方模式改变中国的企图必然是徒劳的。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选择走这条道路,才改变了自己。有人担心中国发展壮大后要挑战国际秩序、挑战国际社会的价值观。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厘清此处的“国际”二字指代的具体是谁。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的秩序和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而西方有人却只把自己定义的所谓自由秩序或价值观奉为圭臬,无视其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这才是问题之所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使7亿人摆脱贫困,对人类的发展事业功不可没。中国政府还宣布将在2020年前全面消除贫困。环顾全球,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当我发问时,会场沉默,无人能作答。我接着说,笔者担任过联合国国际开发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咨询委员会委员。在联合国开会时,有发展中国家的同行对中国的成功经验非常感兴趣,问中国是怎么做到的。我坦率地对他们说,中国是独特的国家,中国经验不一定适合你们,再说中国也不想输出什么经验,你们可以借鉴,但一定要看是否符合你们的国情。过去有人称,中国的制度扼杀自由,不可能有创新。但今天中国人的自由大为拓展,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出一批杰出的创新企业,还有更多的创新公司正在破土而出。今天中国经济增长相当意义上靠的是创新驱动,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后我呼吁说:也许大家应当挑战一下长久以来束缚你们客观理解中国的陈见,重新校准对中国的看法,重新认识中国的制度和其生命力。会后,有与会者和笔者交流时谈到现在西方有一悖论: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有的甚至认为中国发展太快,超出其预料,但是他们不愿承认这是中国制度的成功。而有些人一直对中国的制度抱有偏见,进而将中国的进步和崛起视为“威胁”。也许这能说明为什么西方总是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而这恰恰是今后中国与西方关系的一个坎。(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15326241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阳环球时报153262410000011["9CaKrnKaLf1","9CaKrnK9rlB","9CaKrnK8FIu","9CaKrnK8DYK","9CaKrnK8tmh"]{"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如何看待和认识中国——无疑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问题之一。2018年6月下旬,笔者应邀参加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第五届伦敦会议。题目是: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全球竞争。会议聚焦地缘政治竞争、世界经济失衡、全球治理、技术进步与国际关系、美国能否回归平衡等,笔者在“新中国:全球秩序愿景”专题中发言。当前一种流行的看法是,与美国“退群”形成对比,中国积极加强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如对全球化的加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影响力等。随着自身力量的崛起,中国将投入更多资源,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按照其偏好改变或重塑国际秩序。中国带来的变化将是变革性的战略改变。鉴此,我的发言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怎样看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二是中国能提出什么样的新方案,三是西方是否应当放下陈见,重新认识中国的制度。 首先,当前国际形势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关头,要么走向至暗时刻,要么走向光明未来,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做出恰当的政策选择。当前的国际形势可以用“三D”来概括。一是失序(disorder)。冷战结束以来,有人曾欢呼“历史终结”;而今天国际秩序出了问题,主要是西方一些国家采取自我优先、唯我独尊的政策,严重冲击现有国际秩序,导致严重的混乱与失序。二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记得冷战结束之际,西方一度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全球化多么美,多么好,要大家都拥抱全球化,因为他们相信全球化对其最有利;而今天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热衷于退出多边体系与条约,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三是失衡(disparity)。当前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拯救世界经济,但它们的代表权与其贡献不平衡。那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原本有西方七国集团,为什么不用七国集团来应对金融危机呢?恐怕西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力不从心,因此才有20国集团登场。20国集团为什么成功?是因为有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其中,而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面对上述挑战,中国能拿出什么方案?冷战结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四个国家都在打仗或卷入战争,唯独中国除外。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聚精会神搞建设、谋发展。对于未来怎么办,我建议努力方向应是“三C”:一是构建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今天各国及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有效应对的,必须要大家共同携手,群策群力,并克服零和博弈、你输我赢思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道。二是加强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的是开放包容,不能搞小圈子、小团体,而当前有的国家却热衷于修墙,不符合时代潮流。“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就在于加强互联互通、互利互惠。三是协调合作(collaboration)。应对或处理分歧矛盾的最佳办法是协调与合作,动辄搞对抗、施高压没有出路。最后,我特别指出西方应当重新认识中国的制度。毫不讳言,除了中国自己,没有人能够改变中国。中国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些想用西方模式改变中国的企图必然是徒劳的。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选择走这条道路,才改变了自己。有人担心中国发展壮大后要挑战国际秩序、挑战国际社会的价值观。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厘清此处的“国际”二字指代的具体是谁。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的秩序和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而西方有人却只把自己定义的所谓自由秩序或价值观奉为圭臬,无视其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这才是问题之所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使7亿人摆脱贫困,对人类的发展事业功不可没。中国政府还宣布将在2020年前全面消除贫困。环顾全球,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当我发问时,会场沉默,无人能作答。我接着说,笔者担任过联合国国际开发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咨询委员会委员。在联合国开会时,有发展中国家的同行对中国的成功经验非常感兴趣,问中国是怎么做到的。我坦率地对他们说,中国是独特的国家,中国经验不一定适合你们,再说中国也不想输出什么经验,你们可以借鉴,但一定要看是否符合你们的国情。过去有人称,中国的制度扼杀自由,不可能有创新。但今天中国人的自由大为拓展,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出一批杰出的创新企业,还有更多的创新公司正在破土而出。今天中国经济增长相当意义上靠的是创新驱动,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后我呼吁说:也许大家应当挑战一下长久以来束缚你们客观理解中国的陈见,重新校准对中国的看法,重新认识中国的制度和其生命力。会后,有与会者和笔者交流时谈到现在西方有一悖论: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有的甚至认为中国发展太快,超出其预料,但是他们不愿承认这是中国制度的成功。而有些人一直对中国的制度抱有偏见,进而将中国的进步和崛起视为“威胁”。也许这能说明为什么西方总是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而这恰恰是今后中国与西方关系的一个坎。(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