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gA8T作者:刘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刘仰:西方时尚界为何频陷“种族门”/e3pmub6h5/e3pr9baf6最近几年,时尚界和艺术界的一些国际品牌反复出现歧视、侮辱的丑闻。就在意大利某国际品牌“辱华”事件过去不久,另一个意大利著名品牌又陷入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风波。此外,瑞典、英国的某些国际品牌最近也陷入类似麻烦。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国际品牌频频出现的“种族门”?它仅仅是时尚界、艺术界的设计理念问题吗?发出抗议的非白人种族,是否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太敏感了?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就算有人抗议,西方也可以不当回事。例如英国当年在印度因使用猪油、牛油引发士兵暴动,英国殖民者没有道歉一说,只有强行镇压。二战以后进入后殖民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后殖民时代西方国家保持财富不平等的手段之一是跨国公司。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体系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化。所谓全球一体化核心之一是发达国家利用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赚钱,替代当年殖民主义在海外的直接掠夺。本质上没多大差别,只不过换了说法和手法。 既然换了说法和手法,以前殖民主义时代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就要遮掩起来。例如,好莱坞的海外市场收入已经超过美国本土的收入,好莱坞产品中也就带上了很多非西方文化元素,如花木兰、熊猫等,这些无非是希望能在中国市场长期大赚。当然,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在西方内部,种族平等、文化多元主义、多样性共存等理论颇为风行。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际品牌屡屡陷入“种族门”麻烦的背景是,西方内部对于全球化的质疑和反思正日益高涨,特朗普就是一个典型。因此,面对各种“种族门”事件,我们的问题是:西方在现实产品中大量使用非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时在学术理论中声称多元化、多样性,究竟是西方发自内心的真诚,还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的商业手段、权宜之计?西方在种族主义问题上真的是痛改前非了,还是表里不一的口是心非?我们不能简单下结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口是心非者在西方大有人在。几百年的种族主义要在西方彻底消除,并不那么容易。美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也就半个世纪。所以,国际品牌、跨国公司频频出现的“种族门”,不过是他们掩饰不住的种族优越感冷不防地又溜了出来。其次,随着移民和人口流动,有些西方人的确对种族平等有比较真诚的态度。然而,种族主义毕竟历史很长,种族主义在西方的理论和实践长期都是主流。因此,即使今天某些西方人有真诚的种族平等的理念,但是,他们对于非西方文化的理解还是有较大欠缺。这可能是某些言论“太敏感”的原因。第三,用种族平等竭力掩饰过去的种族歧视,在西方国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对少数族裔的照顾、优待,变成逆向的种族不平等。西方主体民族反倒成为了“受歧视”的对象。这已经日益引起西方内部的质疑和反弹。因此,国际品牌的“种族门”事件,有些很可能也是这种逆反心理的体现。(作者是北京文化学者)15464671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阳环球时报154646712000011["9CaKrnKg78A","9CaKrnKf1oI","9CaKrnKeVSi","9CaKrnKeOgS","9CaKrnKeC8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最近几年,时尚界和艺术界的一些国际品牌反复出现歧视、侮辱的丑闻。就在意大利某国际品牌“辱华”事件过去不久,另一个意大利著名品牌又陷入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风波。此外,瑞典、英国的某些国际品牌最近也陷入类似麻烦。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国际品牌频频出现的“种族门”?它仅仅是时尚界、艺术界的设计理念问题吗?发出抗议的非白人种族,是否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太敏感了?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就算有人抗议,西方也可以不当回事。例如英国当年在印度因使用猪油、牛油引发士兵暴动,英国殖民者没有道歉一说,只有强行镇压。二战以后进入后殖民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后殖民时代西方国家保持财富不平等的手段之一是跨国公司。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体系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化。所谓全球一体化核心之一是发达国家利用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赚钱,替代当年殖民主义在海外的直接掠夺。本质上没多大差别,只不过换了说法和手法。 既然换了说法和手法,以前殖民主义时代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就要遮掩起来。例如,好莱坞的海外市场收入已经超过美国本土的收入,好莱坞产品中也就带上了很多非西方文化元素,如花木兰、熊猫等,这些无非是希望能在中国市场长期大赚。当然,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在西方内部,种族平等、文化多元主义、多样性共存等理论颇为风行。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际品牌屡屡陷入“种族门”麻烦的背景是,西方内部对于全球化的质疑和反思正日益高涨,特朗普就是一个典型。因此,面对各种“种族门”事件,我们的问题是:西方在现实产品中大量使用非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时在学术理论中声称多元化、多样性,究竟是西方发自内心的真诚,还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的商业手段、权宜之计?西方在种族主义问题上真的是痛改前非了,还是表里不一的口是心非?我们不能简单下结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口是心非者在西方大有人在。几百年的种族主义要在西方彻底消除,并不那么容易。美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也就半个世纪。所以,国际品牌、跨国公司频频出现的“种族门”,不过是他们掩饰不住的种族优越感冷不防地又溜了出来。其次,随着移民和人口流动,有些西方人的确对种族平等有比较真诚的态度。然而,种族主义毕竟历史很长,种族主义在西方的理论和实践长期都是主流。因此,即使今天某些西方人有真诚的种族平等的理念,但是,他们对于非西方文化的理解还是有较大欠缺。这可能是某些言论“太敏感”的原因。第三,用种族平等竭力掩饰过去的种族歧视,在西方国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对少数族裔的照顾、优待,变成逆向的种族不平等。西方主体民族反倒成为了“受歧视”的对象。这已经日益引起西方内部的质疑和反弹。因此,国际品牌的“种族门”事件,有些很可能也是这种逆反心理的体现。(作者是北京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