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ccFe作者:劳木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劳木:博茨瓦纳,牛和钻石的国度/e3pmub6h5/e3pn4bi4t编者按: 博茨瓦纳是南部非洲的内陆国家,1966年独立后,采取比较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成为非洲国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从劳木先生多年前写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全国像个大牧场” 卡拉哈里沙漠以它巨大的身躯覆盖了博茨瓦纳80%以上的国土。但这个古老的沙漠却并非漠漠黄沙,而是长满热带灌木和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我们驱车作过贯穿大半个国土的旅行。一路上,只见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牛羊,或漫游在草原上,或隐现于树丛间,却看不到牧人和牧犬。同行者告知,这些散牧的牛羊,夜晚有的被主人赶回栏圈,有的则露宿野外。丰茂的牧草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它们都是那样膘肥体壮。“全国象个大牧场”,这个沙漠之国确实无愧于这一赞誉。 畜牧业与矿业在博茨瓦纳被并列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政府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使其优先发展。例如,打井和修建小型水库,解决牲畜饮水问题;建立良种站和牲畜研究中心,培养优良品种;制定“部族放牧土地政策”,改进放牧方式;提高肉类加工能力以扩大出口等等。这一切已收到明显效果。据说,牛与人的比例之高已居世界第二。 位于首都哈博罗内以南65公里的洛巴策宰牛厂经过扩建后,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牛1,800头。在长达数百米的流水作业线上,这些庞然大物经过断头、锯腿、剥皮、开膛、掏脏、旋肉等过程,不一会便处理完毕。那些经过分等、包装的肉、尾、肝、肺被迅速输往零下35摄氏度的低温处理室,24小时后就可以启运远销欧洲共同市场。其余的角、毛、骨、血和内脏,经过分类和初步加工后也各得其所,供应国内市场和各方需要。一位本厂的陪同人员幽默地说:“这里是汤水不剩,没一点废物。”真的,我们注意到连废水也被加以净化,循环使用。 从新鲜牛舌上刮下来的粘膜是制作口蹄疫疫苗的原料。口蹄疫是对牲畜危害严重的疾病。1979年流行的口蹄疫使博茨瓦纳一些地区的牛肉不能出口,结果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仅1980年就减少外汇收入2,000多万普拉。为了对付这一牲畜大敌,博茨瓦纳政府在1981年建成疫苗工厂,每年产疫苗2,100万支,除自给外,半数以上出口到邻国。这座疫苗厂为博茨瓦纳和一些非洲国家对付和消除口蹄疫作出了贡献。 新兴的“钻石王国” 把博茨瓦纳喻为新兴的“钻石王国”是很贴切的。这个人口不到百万的国家,钻石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钻石工业目前已成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占外汇来源的80%。 博茨瓦纳拥有世界第二、第三大钻石矿:奥拉帕和吉瓦嫩。它们都属由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原生矿床,呈筒状深入地下。奥拉帕矿地表面积为112万平方米,从地表到3,000米深处,都有钻石。此矿投产于1972年,近年来年产量为500万克拉,价值约2亿美元,是博茨瓦纳最大的摇钱树。可惜,路途迢迢,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就近参观建成不久的吉瓦嫩矿了。 从首都西行120公里,便到达吉瓦嫩矿。该矿地表面积不及奥拉帕矿的一半,但产量却有后来居上之势,目前年产量为360万克拉,三年后,可达600万克拉。乍一看,矿区很象露天煤矿。巨大的电铲将爆破后的碎石装上载重数十吨的卡车,穿梭往来的车辆将这些黄褐色的石块运到破碎车间。在那里,经过碾碎、筛选、水洗等过程,普通石碴被除掉,只剩下钻石和少量硬度很大的顽石。据说,每破碎一立方米石头仅得钻石2克拉,真可谓“沙里淘金”哩! 被放上传送带的石块与宝石的混合物,缓缓经过一个长十数米的玻璃罩。几十双伸进固定在玻璃罩上的软皮手套里的手,熟练地将钻石拣出,其中85%是工业用钻石,15%是颗粒较大的装饰用钻石。从事这一工序的纯朴工人也许终生买不起一颗钻石,但他们却在默默地为国家创造成万上亿的财富。 人们爱用“晶莹璀璨”、“玲珑剔透”一类词藻来赞美钻石之美。殊不知,未经初步加工的钻石却是“其貌不扬”。它们或如灰石子,或似玻璃碴,或象普通的砂砾。陪同参观的该矿生产经理指着一块指头大小、重约5克拉的白石子说:“这块钻石加工后可卖5万美元。”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又给人启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无不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连名贵无比的钻石也只有经过琢磨,才显出其丽质天姿。 十一层高的钻石大楼巍然矗立在哈博罗内市区。各矿生产的钻石被运到这里进行精选、分类、估价,而不再象过去那样被径直送往伦敦。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座1982年落成的褐色建筑物,要比它的实体高大雄伟得多。因为它给国家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它是博茨瓦纳钻石工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座大楼里,300多名工人、专家悄然无声地紧张工作。他们按照国际钻石贸易垄断组织“中央销售组织”提供的样品,将钻石分成价格不同的三类6,000种。估价标准包括钻石的色泽、纯度、重量和光洁度。就色泽而言,白色(加工后无色透明)的最贵,黄、褐、黑色等而下之。同类钻石,越重者单位重量的价钱越高。估价全凭肉眼。标价者象修表师似地眼戴寸镜,专心致志地将一颗颗钻石拣到长台上标明不同种类的方格中。实际上,这种形式简单、内涵丰富的独特劳动,比修表更要艺高心细。因为一颗5克拉重的上好钻石,一级竟相差2万美元! 钻石,历来被视为富有的象征。钻石买卖极易受国际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些年中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退和钻石投机活动的猖獗,导致国际钻石市场的相对缩小和价格下跌,博茨瓦纳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譬如,1981年,博茨瓦纳就因钻石滞销而少收入一亿多美元。看来,争取公正的贸易条件和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同样是第三世界钻石生产国面临的任务。 博茨瓦纳为什么不自己加工钻石以减少国际垄断势力的控制?一位水利矿业部的官员解释说:钻石硬度大,品类多,要作到因材施艺,工艺要求甚高。因此,博茨瓦纳只好出口原料钻石。1982年,首都建了个钻石加工厂,打磨一些粒小价廉的钻石。工厂规模虽小,但国家总算有了自己的钻石加工业。我们向他祝贺。他笑笑说,“这只是个开端,要把我国建成具有生产和加工能力的钻石工业强国,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劳木) 15360196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hongchuyi环球网153601968000011["9CaKrnKbvRu","9CaKrnKaO1D","9CaKrnKaa6O","9CaKrnK8f7q","9CaKrnK8WX8"]{"email":"zhongchuyi@huanqiu.com","name":"zhongchuyi"}
编者按: 博茨瓦纳是南部非洲的内陆国家,1966年独立后,采取比较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成为非洲国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从劳木先生多年前写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全国像个大牧场” 卡拉哈里沙漠以它巨大的身躯覆盖了博茨瓦纳80%以上的国土。但这个古老的沙漠却并非漠漠黄沙,而是长满热带灌木和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我们驱车作过贯穿大半个国土的旅行。一路上,只见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牛羊,或漫游在草原上,或隐现于树丛间,却看不到牧人和牧犬。同行者告知,这些散牧的牛羊,夜晚有的被主人赶回栏圈,有的则露宿野外。丰茂的牧草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它们都是那样膘肥体壮。“全国象个大牧场”,这个沙漠之国确实无愧于这一赞誉。 畜牧业与矿业在博茨瓦纳被并列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政府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使其优先发展。例如,打井和修建小型水库,解决牲畜饮水问题;建立良种站和牲畜研究中心,培养优良品种;制定“部族放牧土地政策”,改进放牧方式;提高肉类加工能力以扩大出口等等。这一切已收到明显效果。据说,牛与人的比例之高已居世界第二。 位于首都哈博罗内以南65公里的洛巴策宰牛厂经过扩建后,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牛1,800头。在长达数百米的流水作业线上,这些庞然大物经过断头、锯腿、剥皮、开膛、掏脏、旋肉等过程,不一会便处理完毕。那些经过分等、包装的肉、尾、肝、肺被迅速输往零下35摄氏度的低温处理室,24小时后就可以启运远销欧洲共同市场。其余的角、毛、骨、血和内脏,经过分类和初步加工后也各得其所,供应国内市场和各方需要。一位本厂的陪同人员幽默地说:“这里是汤水不剩,没一点废物。”真的,我们注意到连废水也被加以净化,循环使用。 从新鲜牛舌上刮下来的粘膜是制作口蹄疫疫苗的原料。口蹄疫是对牲畜危害严重的疾病。1979年流行的口蹄疫使博茨瓦纳一些地区的牛肉不能出口,结果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仅1980年就减少外汇收入2,000多万普拉。为了对付这一牲畜大敌,博茨瓦纳政府在1981年建成疫苗工厂,每年产疫苗2,100万支,除自给外,半数以上出口到邻国。这座疫苗厂为博茨瓦纳和一些非洲国家对付和消除口蹄疫作出了贡献。 新兴的“钻石王国” 把博茨瓦纳喻为新兴的“钻石王国”是很贴切的。这个人口不到百万的国家,钻石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钻石工业目前已成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占外汇来源的80%。 博茨瓦纳拥有世界第二、第三大钻石矿:奥拉帕和吉瓦嫩。它们都属由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原生矿床,呈筒状深入地下。奥拉帕矿地表面积为112万平方米,从地表到3,000米深处,都有钻石。此矿投产于1972年,近年来年产量为500万克拉,价值约2亿美元,是博茨瓦纳最大的摇钱树。可惜,路途迢迢,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就近参观建成不久的吉瓦嫩矿了。 从首都西行120公里,便到达吉瓦嫩矿。该矿地表面积不及奥拉帕矿的一半,但产量却有后来居上之势,目前年产量为360万克拉,三年后,可达600万克拉。乍一看,矿区很象露天煤矿。巨大的电铲将爆破后的碎石装上载重数十吨的卡车,穿梭往来的车辆将这些黄褐色的石块运到破碎车间。在那里,经过碾碎、筛选、水洗等过程,普通石碴被除掉,只剩下钻石和少量硬度很大的顽石。据说,每破碎一立方米石头仅得钻石2克拉,真可谓“沙里淘金”哩! 被放上传送带的石块与宝石的混合物,缓缓经过一个长十数米的玻璃罩。几十双伸进固定在玻璃罩上的软皮手套里的手,熟练地将钻石拣出,其中85%是工业用钻石,15%是颗粒较大的装饰用钻石。从事这一工序的纯朴工人也许终生买不起一颗钻石,但他们却在默默地为国家创造成万上亿的财富。 人们爱用“晶莹璀璨”、“玲珑剔透”一类词藻来赞美钻石之美。殊不知,未经初步加工的钻石却是“其貌不扬”。它们或如灰石子,或似玻璃碴,或象普通的砂砾。陪同参观的该矿生产经理指着一块指头大小、重约5克拉的白石子说:“这块钻石加工后可卖5万美元。”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又给人启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无不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连名贵无比的钻石也只有经过琢磨,才显出其丽质天姿。 十一层高的钻石大楼巍然矗立在哈博罗内市区。各矿生产的钻石被运到这里进行精选、分类、估价,而不再象过去那样被径直送往伦敦。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座1982年落成的褐色建筑物,要比它的实体高大雄伟得多。因为它给国家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它是博茨瓦纳钻石工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座大楼里,300多名工人、专家悄然无声地紧张工作。他们按照国际钻石贸易垄断组织“中央销售组织”提供的样品,将钻石分成价格不同的三类6,000种。估价标准包括钻石的色泽、纯度、重量和光洁度。就色泽而言,白色(加工后无色透明)的最贵,黄、褐、黑色等而下之。同类钻石,越重者单位重量的价钱越高。估价全凭肉眼。标价者象修表师似地眼戴寸镜,专心致志地将一颗颗钻石拣到长台上标明不同种类的方格中。实际上,这种形式简单、内涵丰富的独特劳动,比修表更要艺高心细。因为一颗5克拉重的上好钻石,一级竟相差2万美元! 钻石,历来被视为富有的象征。钻石买卖极易受国际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些年中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退和钻石投机活动的猖獗,导致国际钻石市场的相对缩小和价格下跌,博茨瓦纳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譬如,1981年,博茨瓦纳就因钻石滞销而少收入一亿多美元。看来,争取公正的贸易条件和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同样是第三世界钻石生产国面临的任务。 博茨瓦纳为什么不自己加工钻石以减少国际垄断势力的控制?一位水利矿业部的官员解释说:钻石硬度大,品类多,要作到因材施艺,工艺要求甚高。因此,博茨瓦纳只好出口原料钻石。1982年,首都建了个钻石加工厂,打磨一些粒小价廉的钻石。工厂规模虽小,但国家总算有了自己的钻石加工业。我们向他祝贺。他笑笑说,“这只是个开端,要把我国建成具有生产和加工能力的钻石工业强国,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劳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