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恒甫炮轰北大的背后

导语:近日,前北大经济学教授邹恒甫通过微博实名爆料“北大院长奸淫女服务生”。这一爆炸性消息立即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日前,北京大学宣布正式起诉邹恒甫,以消除其微博言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然而,北大社会公信力下降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此对于北大而言,着实需要好好反思一番。
调查

1.你认为邹恒甫的爆料方式妥当吗?

2.你是否相信邹恒甫对北大的揭露?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专题热度榜
一个邹恒甫靠什么搅动了北大?
爆料人身份特殊

邹恒甫的爆料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跟邹本人身份的特殊性有关。

邹恒在新浪微博上实名认证为“经济学家、首批长江教授、首批千人计划”,而他自己的简介为“中财教授,武大北大教授”、“新中国首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更大言不惭地自封“中国经济学第一人”。邹恒甫本人的学术水平学界自有公论,在此且不评价,但他以自己北大、武大、中财大三所国内一流高校的教授身份来为自己言论的真实性背书,网友自然会对其言论的可信度拥有较高的期待。邹恒甫的特殊身份也使得其微博被许多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与百万粉丝级别大V的转发,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其传播度。而“教授嫖妓”、“女大学生”之类的新闻向来容易能引爆人们的眼球。

爆料有细节,不像纯粹的捕风捉影

人们往往只盯着邹恒甫爆料的第一条微博看。在第一条微博中,邹恒甫像是一竿子打倒一大片,没有具体说是哪个院长、哪个系主任、哪个教授,反而只说“除了邹恒甫,北大淫棍太多”。不过,在后续几十条微博里,邹恒甫又说了许多,不乏一些更为细节的东西,涉及权、钱、色等大量信息。同时,也直接对光华管理学院的两任院长进行了点名道姓的发难。

实名爆料,相当于拿自己名誉担保

考虑到邹恒甫在学界的地位和公共人物的身份,实名爆料本就是拿自己的声誉担保,即便存在情绪发泄之嫌,邹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名誉受损甚至法律风险。邹恒甫之前也痛批过经济学教授兼职多个上市公司独董,以爱国的名义发财的现象,引发舆论对独董制度的反思。证明他并非“满嘴跑火车”。而在北大的一位学者和新闻发言人对他的爆料回应后,邹恒甫又都进行一一反驳,摆出了不怕对质和打官司的姿态来。到了北大纪检部门介入,邹恒甫也表示要在微博上公开回应。

北大有负面“前科”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觉得邹恒甫的爆料可信在于这些年来北大的负面新闻太多,比如06年的时候,知名学者丘成桐曾经爆料说北大引进的海外人才大多是假的,非全职的引进却说成全职的,有虚领国家经费之嫌。北大的回应避重就轻,难以服众。而“会商学生”、“北大教授骗丽江少女”等新闻也很自然地让公众对北大有了反感情绪。所以邹恒甫的微博爆料一出,大家自然而然更倾向于相信,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

更重要的是北大是中国一流的高校,其学风、招生等情况都和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对邹恒甫含有大量信息的实名爆料实在有必要一证真伪,给民众一个交代。【详细】

“绝无此事”的回应过于草率

一开始,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回应称“绝无此事”。可随着事件的发酵,北大又发布公告,表示将严查核实。

处理风波,名校北大虽可不理不睬,用一句“绝无此事”草率回应,但这并不会消除网友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追究,反而易让真相淹没在纷纷扰扰的微博骂战中。鉴于此,即使有人称邹恒甫“患有偏执症”,即使北大新闻发言人认为“邹恒甫说话极端不负责任,让人匪夷所思”,也不能就此了之,毕竟,立体真相若不早日澄清,就越容易被搅了浑水。【详细】

“炮轰门”值得北大反思

邹恒甫爆料或出于报复心理?

本场博弈,邹恒甫以一敌北大,虽表面二者力量对比悬殊,但因系“揭丑事”,无论结果如何,北大声誉都在经受一场考验。邹恒甫突如其来跟北大院长挑战,按常理讲,和其“建国以来中国第一个哈佛经济学博士”资历严重不相符。可推断,两种原因可能性最大:一,其2007年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不续聘,他心有芥蒂,记恨在心,伺机“报复”,属于因个人恩怨泼脏水;二,其有铁证,很“理直气壮”,并愿牺牲个人来“揭穿”。

5年前,邹恒甫因一封写给教育部部长的公开信而被社会关注,他在信中称他被当时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邮件通知辞退,被辞退的理由中包括有“邹恒甫几年内很少到校上课”。邹恒甫认为,这个辞退决定是“院长残酷对待手下教授”。

种种迹象表明,邹恒甫的爆料不无泼脏水的可能。但同时,作为不了解内情的旁观者,我们也无法判断“北大院长奸淫女服务员”这种爆料的真实性。

别让中国大学的形象被一些人败光

种种迹象表明,邹恒甫的爆料不无泼脏水的可能。但同时,作为不了解内情的旁观者,我们也无法判断“北大院长奸淫女服务员”这种爆料的真实性。

面对邹恒甫微博爆出的“奸淫餐厅服务员”和“招生潜规则”,北大最好别不屑回应,也别“得理就罢休”,而当重视起来用事实说话。要知道,在高校行政化的前提和微博传播迅猛背景下,任何灰色交易都变得敏感且易引波澜,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更容易让高校被曲解而蒙羞。

同时,北大需要反思,中国高校需要反思,为什么邹恒甫一条“夸大”的微博,就把大学的形象打得稀里哗啦,竟然有那么多人信了,竟然如此被动和狼狈。中国大学究竟怎么了,北大出了什么问题?洗刷污名,重要的是不要纠缠于那些捕风捉影的性丑闻,而要正面邹所提出的学术腐败和其他腐败问题

假如邹恒甫所言不实,虽然短时间能蛊惑一些人,不实传言终将会被击破;但若其所言属实,北大和中国其他高校内里的那些问题,个别蛀虫和腐败者,不正视和清理的话将贻害无穷。中国大学的形象,迟早有一天会被这些人败光,“大学”也将沦为一个贬义词。【详细1】【详细2】

“起诉”能否挽回两败俱伤的结果?

虽然北京大学31日已宣布正式起诉邹恒甫,但在“邹恒甫事件”中,已经没有了胜利者。人们对北大的猜测,甚至对社会上有关问题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并没有停止,最终也会导致北大信任度乃至社会信任度的下降。邹恒甫也同样由于自己“夸大”的不当表现而失信于公众,让人们对公众人物的言行产生忧虑。

公众人物相对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对待公众人物的爆料,人们首先选择信任而不是怀疑。如果公众人物也可以不负责任地爆料,可以在微博这样一个公共舆论平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那就无异于在人流密集的场所扔下一颗恐怖性“信息炸弹”,而始终不证实与证伪,这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不仅辜负了公众的信任,还会扰乱秩序。

作为公众人物,固然不宜将这样的道听途说信息在微博上发布,即使知情也不宜在微博上发布模糊信息。作为公众,面对那些不确指的信息,正确的取信态度也应该是“不予相信”而不是“将信将疑”。作为接受举报信息的机构,面对模糊信息,首先应当吁请提供主要信息事实线索以便查证。如此,微博举报的良性秩序才能最终形成。

而对于北大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起诉邹是一大悲剧,是北大一贯不作为造成的。一个国内最高学府起诉一个被解聘的教授,其输赢结果已并不重要,这样的官司一旦打起来,丑闻只会越揭越多。曾有独立自主、宽容开放传统的北大,现在却希望通过与邹恒甫进行贴身的“肉搏战”,来提高其形象,这才是最可笑也最可悲的。【详细】

结语
希望这次事件能够成为引起各方反思的警钟,而不是沦为一场双输的闹剧,最终不了了之。
联系我们:010-52937800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