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项目下的集体焦虑症

导语:近些年来,由于环境问题而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从2007年厦门市民反对PX项目到大连市叫停PX项目,从今年天津市民反对PC项目到不久前的什邡事件、启东事件,宁波市政府近日又公开声明坚决不上PX项目,PX项目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究竟PX项目为什么会引发民众和政府的集体焦虑?它有没有危害,危害又有多大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调查

1.你是否听说过px项目?

2.你认为px项目对居民危害如何?

3.你认为px项目应在何处选址?

4.你认为px项目屡屡下马是否很“冤”?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专题热度榜
PX项目到底有无危害

究竟何为PX?

PX的化学名称是对二甲苯,无色透明液体,是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中间产品,主要用于制取 PTA (精对苯二甲酸 ) 和 DMT(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也是制取合成纤维(包括涤纶和塑料等)的重要原料,是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日用消费品生产的上游中间原料之一。我们的衬衣、矿泉水瓶等日常消费品的生产都离不开PX。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陆范围内共有13家PX生产企业、16套生产装置。

PX到底有无危害?

我们都知道,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在涂料、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存在,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化学物质。客观上讲,对二甲苯有毒,但毒性要比苯和甲苯小很多。美国国家环保局和国际癌症研究署均未把二甲苯列为致癌物质。

据悉,对二甲苯对环境的主要危害在于,如果PX在运输、贮存过程中翻车、泄漏,火灾会造成意外污染事故。因为PX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吸入较高浓度的二甲苯甚至会出现急性中毒。

曾经有媒体在报道时将PX项目的危害无限放大,一度流传的说法是——“1000枚瞄准台湾的导弹,也远远抵不上对二甲苯储存罐爆炸的威力。”而事实上,所谓PX的中文名称为对二甲苯,实际上连爆炸物都算不上。虽然它是一种易燃液体,但只有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遇明火、高热才能引起燃烧爆炸。而在常温下,PX是液体。所以爆炸的可能性很低。

而作为易燃物,PX烧着的机会是不小。氧化后的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2000年,国内某化纤厂一套25万吨/年PX项目就曾发生过严重火灾。主要是设计上有欠缺,塔底没有切断阀,火焰超过100米,烧了10几个小时。这是一次重大事故,3名操作工人遇难。这可能是PX项目在我国最为严重的事故。 【详细】

PX项目应在何处选址

对于PX项目,很多人所担心的是一旦发生重大泄漏事故是否会对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在对厦门与大连PX项目的反对声中,有专家提出“国外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地方”的观点。到底国际上有没有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规定呢?

通过查询资料可以看到,全球各国PX装置近年不断上马,一些PX项目距离城区要比我国大连PX项目还要近。比如,美国休斯顿PX装置距城区1.2公里;荷兰鹿特丹PX装置距市中心8公里;韩国釜山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PX装置距居民区0.9公里;日本横滨NPRC炼厂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

而在国内,天津石化PX装置距大港区中心5公里;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PX装置距居民区仅为600米;上海金山石化PX装置距居民区最近距离约1公里。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刘瑞雄表示,国际上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台湾要求不能把化工厂建在城市中,要单独成立石化专业区,距离居民区500米以外的范围内。 【详细】

百姓焦虑碰上政府“关门”决策

逢PX必反体现公众环保焦虑

通过搜索查阅资料等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知道PX属于低毒的化学原料,而且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它会致癌,但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PX已被贴上了“剧毒”与“致癌”的标签,人们对它也是充满了戒心,几乎可以说是公众逢PX必反,政府谈PX项目色变。

不仅是PX,近几年来对于各地重化工项目,诸如大连福佳、什邡钼铜等,频频引发群体事件,其中似乎有一种逢重化工项目必反、逢PX项目必反的情绪。

今日中国,人们的环境权利意识普遍觉醒,人们担心重化工项目引发环境问题。地方政府事先不将项目环评全面公示,民众被蒙在鼓里,而项目“前期工作”却如火如荼。正是这种为民作主的政府态度和方法,挑起公众心中的疑惑,并化为猛烈的情绪爆发。

政府为民作主上项目,居民“散步”再把项目拉下马,如此反复上演的结果使很多人形成重化工项目会让居民“断子绝孙”的刻板印象。不得不成承认,重化工项目、PX项目不可避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就世界范围而言,这类产业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欧美国家至今也有重化工产业,也有PX项目,在加大环保投入前提下,PX项目仍能满足欧美高标准的环保要求。 【详细】

政府与民众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

有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中国人有权“无条件拒绝”重化工项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现在人均GDP只有美国和日本的十几分之一,发展空间很大,任务很重,现在还不是“无条件拒绝”一切重化工项目的时候。有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PX的进口依存度高达44%,PX定价权目前掌握在日韩炼化企业手中。各地致力于发展制造业,却要停止PX项目布局,绝非明智之举。

民众反对PX项目除了因为在认识上与科学事实有偏差导致“邻避心理”的出现,根源还是因为政府不够重视信息公开,将居民视为局外人,二者之间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对话与沟通渠道,未知的恐惧引发了人们对自身环境权利不保的担忧。如果政府严格进行环评,环评报告真正公开,民众充分知情,即使民众心存疑虑,政府也可以一方面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环保设计。【详细】

比如说,在现有制度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把听证制度纳入到重大项目的论证和审批的环节中,做到一切公平公开公正,民众有发声的机会和场所,并保证他们的话语能够得到足够的倾听和重视,听证会的效力以及在整个论证和审批上的权重比例也须得到法律上的确认。

传言考验政府公信力

除此之外,从厦门到大连再到宁波,那些网络上的夸大传言轻易地将民众对化工产品的恐惧、对部分官员和企业家的不信任放大开来。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风险意识的觉醒,很容易就对政府那套安全方面的宣传抱有怀疑——因为这些知识都是被灌输而来,没有谁验证过到底是否这样。与此同时,民众与对这套说辞负责的官员隔得又太远,这种“官民相隔”,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污染项目的怀疑。

政府的决策如何能够服众

由于“邻避运动”不断得出现,整个社会又不得不解决“污染”这一问题,这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遵循科学、从制度设计上让污染项目减少争议就变得非常重要。

要挽回PX产业在中国的声誉,还必须建立企业、政府与居民三方环保博弈机制,确保公众知情和参与。事实上,政府即使搞了环评,企业环保规划周详,设计相对科学,也仍有可能是纸上谈兵。企业环保投入愈大,后期运行成本愈高,建而闲置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大连PX项目搞了环评,却相继发生相邻中石化输油管线爆炸和厂区溃堤,充分暴露了企业和政府单方环评的漏洞。

所以,公众参与环保博弈至关重要,公众参与环保可以对企业与政府形成监督与制衡,有利于环境风险控制。 【详细】

结语
早在二十多年前,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曾经指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现在很多基层政府早已将这句话抛之脑后。政府应保证重大项目在立项、审批阶段能够让老百姓知道进而参与到决策论证过程中,最终纳入制度化轨道。同时,政府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上取得双赢。
联系我们:010-52937800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