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能否帮国人解开“诺奖结”?

导语:中国作家“终于”获诺贝尔文学奖了,相信这是很多国人长年的心愿。说起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常常对中国作家与此奖无缘而心中 愤懑。中国人的诺奖情结似乎比他国人更强烈些。现在,莫言作为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作家,能帮中国人解开“诺奖结”吗?
调查

1.你心中是否一直就有“诺奖结”?

2.莫言获奖,你的最大感受是?

3.莫言获奖之后,你对诺奖还那么在意吗?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专题热度榜
莫言“诺奖”传闻引热议(也有人趁机卖卖私货)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之前,围绕莫言能否获奖的话题,媒体、网络已在热议。此前,法新社一则报道称在瑞典博彩公司猜测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表上莫言排在第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紧随其后。对于莫言能否折桂诺奖,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看法,看好者有之,不看好者也有之。也有人主张对诺奖要理性、淡定。对于媒体的热烈报道和外界的广泛关注,莫言以“我没看法”低调回应。甚至据微博传言,莫言暂时关了机,低调地去了山东老家静心写作。

由于在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莫言和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一些网站及微博发起了投票活动。一些评论家、作家及莫言的好友也进行了预测分析。如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比较看好莫言:“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从种种迹象来看,今后莫言获奖的可能性或高于村上春树。”批评家严锋坚决支持莫言获诺奖,并对其进行高度评价,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等。

微博博主“严锋”发微薄称:来看看没有得诺奖的作家吧:托尔斯泰,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契柯夫,易卜生,亨利詹姆斯,左拉,马克吐温,昆德拉,纳博科夫,格雷厄姆格林......这些不可直视的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轻易干翻绝大多数获奖者。所以,今天晚上要是有什么“意外”,大家千万淡定,不要有什么想不开。

微博上除了各种猜测讨论外,甚至出现了一些段子,比如微博博主“@Fenng”发微博称:“最新消息:莫言已经得奖! 他的秘书说,莫言副主席刚刚收到获奖短信:瑞典作协温馨提示:您已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100万瑞典欧元。为了办理您赴瑞典领奖的手续,请汇款人民币10000元到以下指定的农行账户。”

也有人在微博上趁机搞营销,比如有微博称发布【有奖转发】:“传说诺贝尔文学奖明晚将中日对决——莫言PK村上春树。我们挺莫言,希望的是中国作家雄起,希望他们不要不务正业、不要剽窃炒作、不要只顾赚钱过日子,希望他们用作品追问人性与灵魂。明晚19:00前关注@**并转发此条微博,如莫言胜出,将随机送出163本莫言获奖作品实体书。”

国人的纠结:一直没获奖,一直很在乎

各类“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说法多年来流传广泛

稍一搜索就可发现,多年来,网上有很多围绕中国作家与诺贝尔奖之间的真假难辨的传闻。比较常被提及的,比如鲁迅、老舍、林语堂、沈从文、巴金、钱钟书等人。据一些材料显示,鲁迅曾被瑞典方面询问是否考虑参与诺奖评选,但被鲁迅写信拒绝了。也有人考证,当时只是鲁迅的朋友有此建议,并非瑞典诺贝尔评委会的建议。

此外,网上还流传着一段钱钟书拒绝诺贝尔评委马悦然的故事,有微博网友说:“国外曾有人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和授予中国作家,只有钱钟书先生受之无愧。当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著名汉学家马悦然与钱钟书谈及此事时,钱钟书却对马悦然说:‘你跑到这儿来神气什么,不就仗着我们中国混你这碗饭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家,到中国来,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价委员会的专家。’”但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已在微博中对此“谣言”做了澄清:“敬告版主,钱先生已经过世了。请勿传播无中生有的谣言。马悦然当选瑞典学院院士是一九八五年,钱先生与马悦然见面是一九八一年、八二年,见面时马悦然的身分是欧洲汉学学的会长。两次见面杨绛先生都在场。马院士还没当选,钱先生如何跟他谈论诺贝尔文学奖?”

虽然在莫言之前,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无缘,但此类的流传却非常普遍。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了百年,中国作家却无一获奖,这对文学大国的中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如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卡夫卡等很多公认的文学大师都与诺奖无缘,诺奖并不代表最好,但中国人与中国作家却总有一种强烈的诺奖情结。到今天,更有人说,与诺贝尔奖无缘,更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

每年10月成“诺奖讨论季”,中国人对诺奖有崇拜心理

其实,几乎每年10月都会有一场“中国何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讨论,以至于有人调侃,“又到了该追问为什么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季节”。中国为何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呢?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文学能否走出被世界“遗忘”的尴尬境地?这一命题已成为盘桓在国人心中的“结”。文学评论家白烨评论这种现象说:这种情结,每年一到10月份就会爆发,反映了中国人对本土作家获奖的渴望。在他看来,人们关心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非文学的,是一种社会性和媒体性的关心。这些关心,可以单纯地看作一种热情,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热情的想象。

白烨认为,国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结,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向往和需求。人们希望中国文学能像经济一样,在世界上占得地位,摘取重要的奖项。这背后是“大国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反映出国人的渴望,又反映出一种不自信——好像获个奖,才能被真正证明。

对于中国民间和舆论对今年诺奖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周宁也认为,这反映出一种急于被西方主流文明认可的心态。中国人愿意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是一个代表最高级别认可的奖项,因而产生对它的崇拜,这就可能走进误区。

“诺奖”并不是给中国文学打分的语文老师

文学的优劣不能凭诺贝尔奖来“认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说明其作品是最好的?显然,在很多人潜意识中,确实是这么想的,因此,希望中国人获此奖项以说明中国人的水平也是高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持此看法。莫言就在获奖后表示:“诺贝尔奖不是最高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

译林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王理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奥运会,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奖项而非一场竞赛,是瑞典文学院的评委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评定的,选出的不一定是当年最好的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认为无需过于在意是否得奖。“文学欣赏与个人审美情趣有关,不同人有不同的口味和偏好。”他还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的平台有限,可文学的天地无边,因此呼唤广大读者更多关注中国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声名和奖项。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奖项,它并不能代表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中国作家之所以不能获诺奖,有这样的原因:汉语翻译成英文的作品,太少,而且汉语非常难翻译,国际上优秀的汉语翻译家也太少。而且,获不获得诺奖也不能代表中国作家的水平与世界文学差距有多远。因为诺奖在评选时,评委们个人的文学观念、审美角度以及对政治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评选结果。

文学评论家白烨也表示,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诺贝尔文学奖曾授予非常好的一批作家,赢得了声誉。但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奖项跟过去比整体水平在下滑,颁给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作家,这些作家到现在仍然还火不起来。从中国作家来说,大家并没有把诺贝尔文学奖看成一个至高无上的奖项。因为它也有很多非文学的因素。即便是文学的,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所以不能把它太当一回事,它只是很有历史传统、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奖项而已,不能把它当成中国作家的奋斗目标和文学标准。

更有人生动地评论说:全世界作家无数,他们绝对不是某学校某班的一帮小学生,诺贝尔文学奖也绝对当不了那位判作文然后给出分数的语文老师。某一个文学奖,只能说明某一类人喜欢某一类作品,甚至只能说明某一些人想通过推出某位作家的作品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实际利益,政治上的,或者是经济上的。

西方人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学还需时日

也经常听到一些人认为,中国作家之所以迟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西方评委对中国文学不能理解,那么,他们此次把奖项颁给莫言,是不是表示能够理解中国文学了呢?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的答案是否定的。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不能由此说明中国文学被西方真正理解与接受了。

刘康说:尽管此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莫言,也并不能说西方真正认识了中国的文学。瑞典的评委看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视角仍没有太大变化,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复杂性。比如贾平凹、陈忠实这些作家,不太可能获奖,因为他们“太中国”。中国的文明有其特殊的东西,中国太复杂,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虽然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作家,然而,除了此前的中国,也没有颁给伊斯兰世界的作家,因为西方价值观和穆斯林价值观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南美洲、非洲的作家之所以能获奖,很大原因是他们曾长期受西方的殖民,接受融汇了西方的文化。而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则都有着自己顽强的文明特征。

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和中国的国情、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立足于本土文化,把它作为参照就好了。他指出:中国人的作品如果要竞争世界奖项,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问题。作家在选择题材、主题,构思故事,使用语言的时候要选择具有人类共通性、普遍性的,而不要过于独特。否则外国人可能会看不懂。白烨特别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他说,目前中国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大。一般的情况是,作家的作品推出后,完全是自然而然,有人看中喜欢就翻译。在组织性、推介性上做的很不够。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其他文字,主要靠的还是国外的汉学家。

结语
莫言获奖,相信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的。长期以来,国人盼诺奖而不来,如今来了,相信对国人是一个“莫大”的慰藉。然而,诺奖毕竟只是一个奖项而已,它并非真理的最高标准,一个人或国家的文学之优劣,并不能依此而最终评判。中国文学今后尤其需要不受诺奖的影响而更加“纯粹”地创作。相信领略到此番意味的国人,也会慢慢化解心中的诺奖结吧。
联系我们:010-52937800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