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那些远方的墓碑

导语:清明这一天,我们会不远千里回乡祭祖,一个个墓园里烟雾缭绕,人头攒动。一些墓装修豪华,个性鲜明,生者希望逝者在天堂享受极乐世界。但也有一些墓园,它们中有的年久失修,墙残垣破,字迹斑驳;有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鲜有人往;也有的虽就在身边,但曾是历史“禁忌”,渐渐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调查

1.你清明会去祭扫烈士墓么?

2.你周边的烈士墓保护状态如何?

3.你想了解文中哪类墓园背后的故事?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专题热度榜
被冷落的墓园

我们所说的这些墓园静静地卧在大山深处成昆铁路的路基旁,千里中越边境一弯弯的山坳里,重庆沙坪坝公园不引入注意的一角……里面长眠着年轻的铁道兵战士,年轻的解放军士兵,和年轻的红卫兵少年……

这些战士、士兵和少年的墓园都告诉我们了一部浩大的新中国历史复杂而真实的细节。然而这些亡灵的亲属或许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亲人长眠于此,或许因为付不起昂贵的旅途费用而无法前往。渐渐地,这些墓园变得越来越冷清。当它们与周围的山阿相融时,死难者和他们所在的年代已经与当今的光鲜和时尚“格格不入”。【详细】

铁道兵墓园被损毁

1083.3公里长的成昆铁路线上的2100名烈士,却已经被世人渐渐遗忘。四川冕宁县漫水湾“成昆烈士陵”,这里是成昆铁路沿线众多埋葬着铁道兵烈士的墓地之一。走进烈士陵园,倒塌的围墙、荒草丛生、坟墓风化、垃圾遍地、墓碑破损、墓志铭斑驳、人畜粪便随处可见,最让人揪心的是,陵园中总共76座烈士坟中就有24座被附近居民垃圾掩埋,需要仔细辨认才可以隐约看见。个别墓碑被人砸碎后随意抛弃,陵园中碗口粗的树木也成了栓马桩。

烈士墓成垃圾堆

烈士墓园大门门柱和左右两面照壁上,镌刻的文字模糊不清,经过仔细辨认,大门镌刻的内容为毛主席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左右照壁内容分别为: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吧;个人的生命是小事,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而大的问题是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

在一名叫唐冬生的烈士墓前,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现场传出一股刺鼻的臭味。脏乱的墓地里不时有老鼠出没,一只野猫趴在墓地的角落里,伺机寻找猎物。“喵”看到有人进入墓地,野猫叫了一声后,消失在了杂草丛中。

墓地里铁道兵系国家民族危亡的豪情壮志与后人对待先烈的残破脏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看到这一场景,一位老人声音哽咽了。他手扶着战友的墓碑说:“这里躺着的都是烈士,他们为这片土地真实抛洒下的热血,他们记录了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铁道兵精神,记录了共和国一代士兵励志顽强的品格。如今他们却遭到如此对待,看着让人心痛呀 !”

当过铁道兵的79岁唐仁斌,每年清明都要来墓地看看曾经和自己一起战斗的战友。他说:“一把铁锹,一个大锤,一个推车就是当年修建成昆铁路的工具。 顿顿吃的是南瓜、洋芋,时间长了,人哪里受的了呀!”不过,他们当年仍旧激情满怀,大家都想着赶快修好铁路。

住在陵园门口不远处的涂全光老大爷见有人拍照,走过来与记者攀谈起来。他介绍说,为纪念成昆铁路牺牲的烈士,1965年11月30日,经彭德怀提议,为2100名烈士在成昆铁路沿线因地制宜修建规模不一的烈士陵园。

个别烈士墓已经消失

“和漫水湾镇的烈士陵园一样,成昆铁路沿线的埋葬的烈士都被人们遗忘,一些陵园甚至遭到践踏!”他说,这里除了西昌卫星基地的官兵有时会来扫墓外,基本人没有人来,唯一有一次,陈仁双烈士的家属从重庆前来扫墓,他碑文的残缺的字样进行恢复。远远看去陈仁双烈士墓碑上红色的碑文格外醒目。

“成昆铁路沿线,都有铁道兵烈士的墓地,就连一个叫泥波的小站都有铁道兵烈士墓地,有车站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墓地!他们的遭遇都一样——被人遗忘!”唐仁斌说。

据冕宁县民政局副局长王仕忠说,成昆铁路烈士陵园和烈士墓的管理铁路部门一直未移交地方政府部门。该县的一次调查摸底显示,由于当地居民开荒,个别地方的烈士墓已经消失。【详细】

贷款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扫墓让人心痛

在云南广西边陲长眠着数千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解放军士兵。在最著名的麻栗坡陵园,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957位烈士中,至今尚有100多位烈士的家属没有来过,他们大多数是因为贫穷,拿不起这个路费。

烈士遗属艰难度日

30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使不少英烈血洒异域,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讴歌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们的壮举,电影主人公连长“梁三喜” 的的名字当时也是家喻户晓。但是,又有谁知道呢?有网友发文称,“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的一家人如今过着异常艰辛的生活,他们穷的连到烈士陵园为亲人扫墓的钱都凑不齐,30年了都没有到陵园扫墓。去年还是贷了款才能够第一次成行。

“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家乡在贵州威宁县,据介绍,烈士的妻子名李金花,烈士牺牲之时才26岁多,30年来,谢绝了好心人劝其再嫁,含辛茹苦,一人独自将烈士的两个儿子拉扯大。王发坤烈士妻子李金花如今与大儿子王远碧一起,在家乡艰难度日,小儿子王远昌则在昆明打工,因家境贫困33岁了至今未能结婚。

烈士的妻儿一家现在生活比较困难,曾于去年贷款筹足路费到屏边烈士陵园祭拜王发坤烈士。这是李金花30年来第一次来到丈夫坟前。李金花见到记者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哭了好几分钟。因为这些年,他们没有任何人关注,受了太多委屈了。他们连去拜祭王发坤烈士都需要贷款好几年的钱。李金花对刘记者哭述:“我在他坟前,烧了纸钱,就是一小堆,烧了衣服就是一小堆,他人在里面,肯定也是一小堆。为国家卖了命,我们娘三个来看看他,都还要贷款呀。”

仍有众多烈士墓前至今冷冷清清

据不完全统计,在麻栗坡,未扫过墓的烈士分别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79个县、市(区),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西部地区,其中来自贵州遵义等地区的48人,来自云南昭通等地区的20人,来自重庆和四川泸州等地区的23人,来自广西都安等地区的7人,来自陕西、湖南、湖北和安徽的各2人,来自河北、广东、宁夏的各1人:109名烈士中,有连排干部7人,班长22人,副班长13人,战士67人;荣立三等功的69人,荣立二等功的16人,荣立一等功的4人。在为国捐躯的烈士中,有入伍仅一个月、在1979年2月17日我军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当天,就为国捐躯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已经长眠南疆31年的猛硐边境站云南鹤庆籍战士张鑫建,烈士牺牲时年龄最大的是出生于1952年的四川乐山籍班长黄学康;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于1966年、入伍仅六个月、牺牲时刚年满18岁的云南保山籍战士张军。而这仅仅是麻栗坡一处,还有更多的烈士坟前30年来一直是冷冷清清。了却烈士家属扫墓的一个心愿,真的是那么难么?贵州官方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回应。那么其他地方呢?【详细】

红卫兵墓地仍未开放

我国唯一的红卫兵墓园即重庆“文革”红卫兵墓园被曝将于今年清明节开放,但管理方随即否认了该说法。墓园里埋葬着上百名红卫兵和造反派,他们基本上都是在1967年5月至8月间被打死的中学红卫兵和重庆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工人造反派,年纪大的多在十几岁或二三十岁。

红卫兵墓地中学生工人居多

有人专门统计过死亡者年龄:20岁以下的占35.2%(69人),21—30岁的33.7%(66人),31—40岁的20.9%(41人),41岁—50岁的7.7%(15人),50岁以上2.6%(5人)。而在死亡者职业中,工人最多,占58.9%(176人),学生34.8%(104人),职员4.7%(14人),军人(军事院校学生)2%(6人),干部1%(3人),教师0.67%(2人)。

墓园的布局没有统一规划,按先来后到的不成文法随意掩埋,有的位置的坟墓密度很大,有的位置则趋疏朗,没有对称性。建墓的主要材料是石板、青砖、三合土、水泥。单人独墓的款式一般较简单,没有独立的碑,刻石融在墓体中嵌于正前方,墓志、墓表、墓铭三者合一。而多数合葬墓主体设计摹仿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再略加变通改良:南北横亘绵延的墓基适应着多人合葬的功能需要,其上耸立一座石碑。

此墓园于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物,它也走过了不寻常的路。重庆市文广局副总工吴涛回忆,早在2005年前,我市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提议案和提案,希望能加强红卫兵墓园的保护。那时,有人对此质疑,一是认为该墓园不符合文物标准;二是认为红卫兵墓园,记录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没有必要保存。

红卫兵墓地年久失修风化严重

2007年,重庆开始第三次文物普查,先是重师的教授、学生等,进墓园查清了墓的数量;之后,我市文物调查专家来到墓园勘察。去年,就红卫兵墓园评文物的申请,吴涛等10余名全市知名的文史、党史、近代史、建筑史,以及规划专家,又开了两次讨论会。吴涛回忆,在两次会上,他都提出:“我们要面向未来,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还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墓园,由于风吹雨打,正在自然损毁,必须提到法律的高度,进行保护与抢救。“红卫兵墓园评文物,没有一名专家反对。”

然而,红卫兵墓园年久失修,墓碑风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封闭管理,管理方指今年清明不会向公众开放。至于有无修缮计划、开放打算,墓园管理方的工作人员表示“难以回答”。【详细】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阿灵顿公墓

美国最大和最著名的国家军人公墓——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坐落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它是阿灵顿这个美国第四小郡境内为数不多的大型建筑之一。阿灵顿郡最初称亚历山大郡,1789年,弗吉尼亚州将它让给了联邦政府,成为哥伦比亚区的一部分;1846年,联邦政府又将它归还给弗吉尼亚州。内战期间(1861~1865年),联邦军队占领了该地,并在此建立了20处要塞作为华盛顿的防御设施;1926年,亚历山大郡更名为阿灵顿郡,沿用至今,这是以内战时期任南方同盟军总司令的罗伯特•李将军的家乡命名的。

上将与士兵墓碑的规格相同

陵园与市区由波特马克河隔开,地盘属于弗吉尼亚州。站在山坡上可俯瞰整个如画的华盛顿市区,按中国的传统观点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如茵的绿草之上,繁茂的树荫之下,白色的墓碑漫山遍野。其中绝大多数是一种浅色的小石碑。这种小石碑一尺多高,立方体,上端是缓缓的曲线,没有基座,整齐地排列着,犹如接受检阅的庞大军阵。而最受尊敬的就是这种小石碑。这是阵亡将士的墓碑。在这种碑阵中,不分高低尊卑,不按官衔大小、军阶高低,无论是五星上将还是年轻士兵,都用相同质料、相同规格的墓碑,都按将士生前所在部队的建制排列。女兵女将们有自己单独的墓区。这是美国军人责任与荣誉的最高体现。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为什么美国人总是费尽周折寻找几十年前阵亡将士的遗骨。墓地的中央是无名英烈纪念堂,白色大理石的高大建筑后面是同样质料的圆形回廊,回廊中是召开追悼会的地方。纪念堂前面常年有礼兵站岗,一个小时一次的换岗仪式庄严精彩,这里也是整个公墓游人最多的地方。

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些墓碑阵列中夹杂着一些较大的,形状不同,质地不同,装饰较为复杂的墓碑。导游介绍说,这是那些战后生存下来的军人,或退伍,或转业,百年之前决定回到战友中间来。经许可后即可以在他们服务的团队战友中间获得一席之地,死后由他的家人出资做一块墓碑掩埋于此,但不能做成与阵亡将士相同的墓碑。

保留内战中投降将军的故居

公墓的制高点是美国历史上的名人罗伯特•李将军的故居。此公在南北战争期间不接受林肯总统三军总司令的任命,转向回到家乡弗吉尼亚州,后来弗州投向南方,李也成为南军总司令。由于战败后李将军率领南军集体投降,而不是率队进山去打游击,所以没有受到追究。时过境迁,李将军由于在军事思想、治军实践方面的建树及为人方面的操守,仍作为一位历史名人而被纪念,故居对外开放。

公墓中还有一座非军人名人及其家人的墓葬,即已故肯尼迪总统及其家人的墓葬,包括肯尼迪死后改嫁希腊船王的夫人杰奎琳,当然这是特例。另外还有七位非军人葬在此地,他们是1986年失事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七位宇航员。【详细】

苦难和污点皆不能忘却

一个国家的历史观正确与否,决定着这个国家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历史问题关乎大是大非,这个辫子必须抓住不放。

虽然阿灵顿公墓的国家属性与前文所提的墓园有不可比之处,但我们仍能感到美国对自己历史的尊重。而我们的历史教育的缺失或者是一种“拒绝回忆”, 便形成了对这些墓园的遗忘。我们非常善于谈成就,但往往忽视了成就背后的苦难;我们也经常提起一百多年来遭遇的创伤,但也往往回避曾经的历史“污点”。

要与“拒绝回忆”说再见

历经苦难才有向上登攀的动力,自省“污点”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中国今天的每一滴进步就来自像成昆铁路上每一颗道钉的积累,中国赢得经济增长黄金发展期也正是来自于30年前以战止战的决心和豪气,中国展开改革开放宏伟画卷,走向民主与法制更是来自于对不堪回首那场浩劫的深刻自省。

当今的中国,每天的财富积累非常惊人,与各国的交往频繁而深入。然而和发达社会相比,中国远没有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程度,也未必能体会到某些专家所测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了62.5%这样的直观感受。但对比当初,我们会发现,肚子变大了,血压也高了;改革的魄力却小了,原来的大踏步变成了小碎步,周边有各种羁绊阻碍改革。

于是清明,我们真的可以去看看这些被遗忘的墓园。伫立在那里,我们会更加坚信我们所走的路是对的。这条路,我们走了30多年,虽然脚上磨出了泡,但还远没到坐下来抽袋烟去欣赏路边风景的时候。面对各种阻滞,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是时候该甩开膀子了。

每一座墓园都是血的印记

想起美国百年历史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再看看这些蒿草丛生的墓园,我们真的应该有羞愧之心。中华民族有着“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传统,但也讲究死者为大,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有其应有的价值。即使是在1960年代末武斗中惨死的懵懂少年们,也都是每个生命在这个国家历史进程的刻度上留下的血的印记。

因此我们绝对有必要保护好它们中的每一座墓园,当亡灵省亲的时候,他们可以很从容地找到回家的路。【详细】

结语
其实我们对待这些墓园的态度就如同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
联系我们:010-52937800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