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26
真假“洋五毛”
导语:最近,媒体的关注再次让“洋五毛”进入公众视野。这次备受关注的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主任戴雨果(Huge de Burgh),他因为在《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的著作及纪录片中批判西方而闻名。当然,被称作“洋五毛”的并非他一个人。那么,“洋五毛”们果真是“五毛”吗?
以批评中国“公知”闻名的罗思义(John Ross)
说起“洋五毛”,大概英国人罗思义是舆论圈中最知名的一位,因为他敢于直白地批驳中国一些“公知”不懂民主,甚至称之为“西奴”。罗思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是托派马克思主义集团(IMG)在英国的成员,后又成为IMG内部的反对派组织“社会主义行动”(Socialist Action)的成员,后来“社会主义行动”出现分裂,而罗思义成为其中一个派别的领导人。据资料现实,在2007年,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曾专访过英国人罗思义“专访伦敦市副市长罗思义(John Ross)”。文章介绍:罗思义于上世纪90年代在巴黎和法兰克福工作过,并在俄罗斯工作过八年,这些经历使他对于伦敦的竞争对手——全球主要国际大都市有着深刻的了解。罗思义同时又是一位国际经济关系专家,对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深有研究。他早在1992年就注意到中国、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变,并出版专著《论中国、俄罗斯和东欧的经济改革成败》 。
之后,罗思义在中国发表言论的身份多是“伦敦市前副市长”。然而,到了今年3月份,罗思义的“副市长”身份却遭到了主要是来自微博“南方周末天下版”及微博名人“老榕”的质疑。面对质疑,罗思义拿出了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通的签名支持信:“南方周末在玩文字游戏,John的职位在中国的系统中和副市长是一样的——唯有正式名字不一样。为了方便中国理解他的职位,“副市长”是完全正确的。”当然,在身份质疑事件之后,他在中国不再以“伦敦市前副市长”为身份之一了,而是变成了“英国伦敦前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这一准确描述。而且,他目前已与中国人民大学的重阳研究院签约,成为中国智库首位高官级的“全职洋员工”。
在观点上,有人总结,罗思义之所以被称为“洋五毛”,并受到一些“公知”的攻击,主要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罗思义力挺中国,坚信中国会崛起。他认为中国人太谦虚,他说:“只要对照下经济数据,我们就能得到非常清楚的结论:中国自1978年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人类历史上无出其右。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再需要学习别国的经验,但它必须是在承认中国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背景下。”【详细】
但罗思义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卷入中国政治话题的讨论”。面对别人称他为“五毛”,罗思义发微博称:“当有人说我是五毛时,我常常会觉得很可笑。我写第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是在1992年。一直到12年后,我也从未遇到过任何中国人。2005年以前我也从未到过中国。资本家们已为我的文章付我数千美元了,中国政府到现在却连五毛都未付给我。也许我应该把银行帐号给中国政府,这样就能收到中国政府给我的五毛了?”
在央视“狠批西方”的戴雨果(Huge de Burgh)
如果说罗思义被称为“洋五毛”主要是因为赞扬中国,那么,英国人戴雨果(Huge de Burgh)得到同样的雅号,则主要是因为他的“狠批西方”。今年3月份,央视播出的《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纪录片引发了一阵收视热潮。据《南方周末》报道总结,纪录片分六集,讨论六种“西方病”:食品不健康和浪费、教育糟糕、经济泡沫严重、医疗体系不堪重负、媒体不负责任娱乐至死,以及政府监管过度和官僚作风严重。这让西方国家看起来就像戴雨果常说的:完全一团糟。观众看到的却是:英国的国家医疗体系几乎无所不包,连温泉水疗也涵盖在内;为保护海洋生态,英国规定渔船捕鱼不能超过一定尺寸,渔夫因此必须用尺精确测量捕捞上来的鱼,不足尺寸者扔回海里。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的印象或想象严重不符。因此,也有网友戏称他为“高级黑”。然而,他却强调,该专题片并非只在中国发行。
报道称,在英国,戴雨果被当作中国问题专家。他1990年代开始学现代汉语,直到2005年,仍是“英国非常稀缺的中文好的人”。现任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主任。2013年,媒体问他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从医疗系统到社会福利,从媒体从业水平到微博的社会功能。“西方媒体就从不会问外国朋友这样的问题。”戴雨果认为:西方人从18世纪就养成了骄傲的坏毛病,而中国人历来谦虚,这一点,西方人就应该向中国人学习。他还表示:“已经有很多人在抨击中国了,不需要再多我一个。”他已于去年10月份注册了新浪微博,目前粉丝接近4万。
“伪洋五毛”德国人雷克:别把我和“罗思义”放一起
雷克的新浪微博名是“雷克小流氓”,认证信息是:《徒步中国》作者,摄影师,从北京徒步到乌鲁木齐的德国青年雷克。严格来讲,他并非罗思义、戴雨果那种带有“学术意义”的“五毛”,而是通过辟谣“德国人典型生活”而获得的这一雅号。
1981年,雷克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小村庄,高中毕业后在巴黎生活了一段时间。2003年,雷克从巴黎徒步走回德国,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汉学。2005年,雷克到北京电影学院做交换生。“那时奥运会就要来了,北京那种变化以及变化的速度是不可思议的。”雷克回忆。2007年,雷克从北京出发,徒步进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再进入甘肃,过河西走廊,最终到达乌鲁木齐。历时一年、全程4646公里的这场旅行,被他制作成纪录短片《最遥远的路》。之后,同名书籍在德国出版。2013年出版中文版,改名《徒步中国》。
雷克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微博上。在微博上,看见有人“盲目”夸奖“德国人典型生活”,雷克发微博称:“看过各种关于德国的微博,不得不感叹:把我家乡神化有什么意义么?好像德意志一切都完美,人人素质山高,福利跟天堂一样好,我们汉斯们只要工作一天就可以休息一天,没有穷人没有腐败更没有社会矛盾,而且没有人用微波炉?那好吧,YY也是一种快乐。问题在于:为什么非要把一个距离上万里的国家神化呢?”针对雷克的“辟谣”,有网友说:“@JohnRoss431 又多了一位‘洋五毛’战友!希望有一天,微博上的‘洋五毛’遍布五大洲”。对此,雷克则表示:“你就别把我和那个人放在一组好不好!!小流氓再二也不会二到那个程度,而且我从来不善于给别人拍马屁!”
面对别人称他“五毛”,他无奈地发微薄表示:“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譬如言论自由,譬如交通和食品安全),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滴(比如社会越来越开放,比如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哪好,被骂。说德国哪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其实,雷克并没有特别的“维护中国”或“宣传中国”的想法,他当初学习中文是出于偶然,而到中国徒步旅行则也只是“想将这些故事告诉别人,让别人看看这些人和事是多么有意思。我不想教导别人,不想给德国人展示什么‘中国面貌’,也不是写中国旅游指南”。【详细】
欣赏“中国模式”,赞扬中国的发展变化
被称作“洋五毛”的老外们,大都觉得自己很冤枉,因为他们在知道这个词之后,都称自己根本没拿中国政府的一分钱。罗思义辩称:“我是‘自干五’,不是‘五毛’。很多人根本都不认识我,认为我收了政府很多钱,这是很愚蠢的说法。我不仅赞美中国,也批评中国。”【详细】
罗思义一直强调,他研究中国已经十多年,来中国之前,就开始“为中国说好话”了。1992年他撰写文章《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改革会成功,而俄罗斯东欧会失败》,预言俄罗斯经济必将崩溃,中国经济必然成功。直到2004年,他才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2009年正式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做访问教授。“我的职业是对经济做出准确的判断。1992年我写了中俄比较的文章之后,中国经济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而俄罗斯增速为0.8%。很明显,我的预测是对的。”罗思义对此引以为豪。【详细】
罗思义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说:“只要对照下经济数据,我们就能得到非常清楚的结论:中国自1978年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人类历史上无出其右。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再需要学习别国的经验,但它必须是在承认中国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背景下。”“自1978年至今,中国已从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发展到只有不到1/3世界人口的人均GDP比它更高的水平。这是史无前例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人口经历如此快速发展的先例。”【详细】
戴雨果于1972年曾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值文化大革命,他的主要印象是:这个国家正在“自我摧残”中。1973年4月,戴雨果失望地离开中国。然而,到了90年代,一批中国学者来到英国,戴雨果跟他们聊天,发现中国发生了巨变,又恢复了对中国的兴趣。
报道称,戴雨果尤其欣赏1992年以来的中国,因为邓小平,中国开始抛弃意识形态的干扰,变得更务实。人们拥有更多自主性,经济因此飞速发展,而这恰恰和“18世纪辉煌一时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极其相似。戴雨果表示对“中国模式”很欣赏。他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完全不一样了。在我看来中国现在取得的成就非常卓越。”“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超越英语文化圈文明,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并最终成为世界的榜样。”
对中国不仅有赞扬,也有批评
“我不仅赞美中国,我也批评中国。”一直以赞扬中国改革发展而闻名的罗思义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说:“我喜欢中国,如果我说的不是事实,大唱赞歌对中国没有任何帮助。比如,我说中国明年就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多么好的赞扬,但这不可能;但十五年以内,中国可以成为世行标准的发达国家,我是指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罗思义的批评意见是:比如股市,中国政府没有认识到经济增长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越快,股票收益越烂,它们之间是呈负相关的关系。但中国政府一直以为经济增长越快,股市表现会越好,因此做了一些错误的决策,想改变股市的基本面,比如养老金入市,这是非常危险的。西方发生过这样的危机,用养老金投资股市,结果股市崩盘了,养老金发不出来。
他认为,房地产政策曾经也出现了大失误,中国政府之前以为,全部靠市场能够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事实证明,之前的做法是错误的。另外,也忽视了房屋租赁的重要性,在新加坡、德国等国家,房屋租赁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所幸目前这些错误正得到纠正。
对于主流舆论一直提及的理论,“中国要将以往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靠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罗思义认为:靠消费拉动经济,就好像用方轮胎启动自行车。在市场经济中,有利润才有人生产,而不是有消费才生产。中国一段时间的经济政策以增加消费(即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不幸的是,中国却把这个目标变成急剧增加消费占GDP的比重。这种混淆带来的实际影响在2012年很明显,中国试图通过涨工资推动消费占GDP比重,而且工资增幅远超经济增速。这种举措增加了中国经济通胀的压力,挤走了企业的利润,以致2012年上半年的投资削减,经济增速下降。
人们误认为国内消费就等于国内需求,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国内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2012年下半年,中国政府找对了应对经济下滑的措施,增加了投资,经济才开始探底回升。【详细】
无论是赞扬中国,还是批评中国,罗思义都以事实说话,他称:“反驳我的最好方式是拿出证据从反面证明我是错的。如果有人造谣中伤,多数情况下是他没料了,这反而证明我是对的。”
针对中国的发展现状,戴雨果也认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扩大等,其中最值得关庄的一个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就是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创业变得越来越艰难。戴雨果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这方面非常成功,当时即使小村镇的居民要创业都相当容易。但伴随发展而来的是一些大的组织机构管控过多等问题,这阻碍了人们创业的进程。“这对中国未来发展是一个威胁。”他说。【详细】
指出西方的不足,打破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戴雨果将“研究”对象定为西方,报道上称,遇到中国学生,他经常都会问一个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西方是天堂?他本以为中国学生出了国之后,看到西方社会“一团糟”,会自动打破迷思,结果他们还是不停批评中国,表扬西方。这种“天真”让戴雨果吃惊。“中国过去30年从一片废墟上重建经济,而西方经济发展摇摇摆摆,积累了复杂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有校车、分数线、教育资源等问题,英美也有校园枪击、毒品、早孕的问题。”西方怎么会是天堂呢?
“中国人太过谦虚了,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都来自西方。”戴雨果与海伦·布里格斯、约翰尼·阿克顿合著的《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一书,及纪录片正好是“揭露”西方的问题所在,打破一些人对西方的迷思。据介绍,与纪录片的语气缓和、立场偏中庸相比,原书对西方政府的批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行文也更加犀利尖锐。虽然书中多处体现对西方政府的批评,该书却是唯一一本在英国国会召开新书发布会的中文图书。书中呈现的内容正是当下西方国家政府亟待解决却又束手无策的社会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得到英国官方的默认和反思。
以中国的出国热、全民医保体系、媒体权利的质疑、西方模式带来的经济危机等为例,戴雨果在书中为读者揭示了一个一直以来被国人误读及盲目崇拜的西方既非来自于新闻报道,也非来自于好莱坞大片。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
戴雨果说:很多中国学生刚到英国的时候,总是认为西方应该像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描述的那样美好,仿若人间天堂,他们认为西方的媒体一定很自由,政治肯定很透明,毫无官僚作风……其实,正是因为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了解太少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你要生活在西方,要参与选举、要交税、要去医院、要上学,中国人就会真正理解西方的切肤之痛。很明显,西方不是极乐世界。所以我相信,如果可以知己知彼,才会有一个更加平和而客观的看法。【详细】
“洋五毛”描述的“中国梦”
在一次采访中,戴雨果说:“外国人也可以追逐‘中国梦’。如果能够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都感到可以拥有发展机遇,也可以享受这里的文化生活,那么这就是一个‘中国梦’。”戴雨果认为,外国人也可以追逐“中国梦”。“如果能够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都感到他们也可以拥有发展机遇,也可以享受这里的文化生活,那么这就是一个‘中国梦’。”在戴雨果看来,“中国梦”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他说,对中国人而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度,人们能够在这里创造生活、开拓事业、建立家庭。“中国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不断创造机遇,那么,‘中国梦’一定会变为现实。”
戴雨果认为,中国政府提出注重发展质量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而要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就要真正建立起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保证人们享有工作和创业的权利,令他们感到社会在变化,生活可以更美好。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认为中国如果要走西欧国家的老路,推行选举民主,可能会遭遇更多问题。”他说,“民众参与和民主并非仅能通过投票选出一个政治阶级来实现,还有其他途径可供选择,我希望中国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戴雨果认为,传统思维模式和—些利益阶层畏惧变革的心理已经成为推进改革的障碍,对此,要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以便建立、更加开放、透明、更有担当的政冶体制。
戴雨果对中国的许多对外政策未能让全世界熟知感到不解。例如,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外交政策就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许多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对此都会表示赞同,“所以我认为中国政府应当更加突出地强调和宣介其外交政策和理念。”他说。
戴雨果认为,“中国威胁论”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对于中国近年来加强软实力建设的努力,戴雨果深为赞赏,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孔子学院的推广。“只要中国继续沿着当前的道路努力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达成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中国的目标。”【详细】
罗思义在一篇文章中是:“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经济增速最快的主要国家。今天身在中国的你,正在以一种与身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方式参与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或许对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商业机遇,处于经济发展趋势的最前沿,见证成千上万的人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见证一个国家的蜕变——既是世界上最古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现代的国家,还见证千千万万其他事物。但是,历史上此时此刻的中国,正是全世界行动所指、所在。……在文化熏陶和乐享美食的同时来见证历史,在各领域的开放环境中大展宏图……这一切是那么令人无法抗拒。这就是我的中国梦!”【详细】
西方一种论调:“到东方去,年轻人”
在国内经常响起“移民”声音的同时,或许西方响起了相反的声音。在BWCHINESE中文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英国贸易大臣格林说,过去人们常说“到西方去,年轻人”,如今这句口号是“到东方去,年轻人”。拿这句话在网上搜索,能找到许多信息。
比如,《纽约时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去东方吧,年轻人!》。文章作者是一位深感挫败的美国人。“不久前,我被困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的一个毫无前途的工作里。我二十出头,从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过多的教育并拿了一堆无用的学位,很有挫败感。”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对华尔街占领者和他们的支持者说,投票吧——不是用选票投,用自己的脚投票。现在你们的营地已经解散,不要只离开祖科蒂公园:离开美国。去中国。至少我是这么做的。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刚来中国时,他一个朋友也没有,但很快,“我的工作令我满意,我的工作量易于管理,这使我有时间旅行。我和中国大量的外籍人士、我的同事、当然还有我热切的学生们成为了朋友。食物非常棒,在烹饪方面温和还是勇于尝试的人的口味都能被迎合。”
作者在文中呼吁:“中国需要你,这里有充裕的就业前景。……我们生活在一个糟糕的时代,但命运会眷顾有勇气的人。所以如果你正在某种占领营地里、毁灭精神的小隔间里、你父母的地下室或者干脆说美国的任何地方阅读这篇文章,也许你该考虑来造访我了。”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