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33o4aZHdi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烈士陈再华|为着希望而生 为着希望而死/e3pmub6h5/efa6etqn0/ep8p4kggq2019年6月6日,在北京陈昌成的家中,书架上摆着父亲陈再华的照片,87岁的陈昌成在沙发上挺直身子,一手托住《陈黄光文集》,另一手压着书页,读起父亲写给母亲的诗时,声音有些颤抖。陈再华,这位从温州平阳乡绅家庭走出的年轻的革命者,年仅31岁就被枪杀于黄花岗侧荒坡。他用炽烈的热情、振聋发聩的文章和坚贞不屈的斗争,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他曾在诗中表明志向:“我是为着希望而生,我是为着希望而死。希望永远还是希望,而我将追求到死。”80多年前,他文采飞扬,以笔为枪。他作词的《奋起救国》,铿锵雄壮,传唱华南,曾激起多少国人的热血。如今,陈再华的著作文集,仍有10多万字留存。翻读这些文章书信,如看一个渐渐清晰的剪影,缓缓转身,侧面的棱角细节慢慢有了层次立体。我们无法去展现他的全部,但这些,已足够我们看见一个满腔激情、满怀柔情的儒雅青年,在坚定地、永远地前行!以笔为刀 投身抗日救国陈再华又名陈黄光,原名陈锡光,号再华,笔名白明、沙丹,1904年10月11日生于平阳鳌江一个绅士家庭。1919年,15岁的陈再华进入平阳县学堂学习,一年后便转入温州艺文中学。后来他又考入了天津南开大学,但因对当时教育制度不满,仅读一学期,便转入上海自治学院学习社会学。他学习勤奋刻苦,对哲学、政治学十分感兴趣,在大学里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陈再华矢志要做一个革命的实行家,因为参加学潮,1926年遭校方开除。1927年,又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1929年他前往广州,任培正中学教师,参与组织文艺团体、出版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译作、诗歌等作品,推动广州、香港等地开展革命文艺和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再华满腔激愤无以排谴,于是奋笔疾书:“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宁战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同事何安东为之谱曲,从培正中学王广昌寄宿舍里诞生的这首《奋起救国》,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华南地区,学校、街市……几乎人人都在传唱。这首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歌曲,让处于彷徨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振奋起精神,毅然投身到抗日救国洪流中。那时,陈再华已是粤港文化界较有影响的人物,作品涉及评论、译文、戏剧、诗歌、散文、寓言等各类体裁。一些文艺宣传品和说明书上,要把他的名字大书特书。在《捐款援黑》中,他高呼:所谓公理正义早已给暴力蹂躏尽了,如今我们不该求救于公理正义,而该拯救公理正义。在《联合反帝战线》中,他呐喊:半殖民地的数重压迫下的中国民众啊!现在应该彻底觉悟了!这些文章像号角,激起了人们团结奋起、共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却如匕首,动摇了反动派统治的根基,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对进步文艺运动实施镇压。“人宁可无生,不可有生而敷衍”1933年1月28日,陈再华担任舞台指挥的反帝剧《命令:退却!第二防线》在演出休息时,事先埋伏在会场内外的军警四处抓人。随后几天内,逮捕了60多人,革命文艺团体纷纷遭到破坏,6位领导成员遭杀害。白色恐怖并未让陈再华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他一方面介绍一批革命文艺界进步分子转移到香港、上海暂时隐蔽,同时起草书信,亲自送给上海左联。信中,他详细汇报粤港等地文化运动和群众团体情况,并表态:我们都立志委身于革命事业,请求像小兵卒一样,投入到革命阵营。这封信受到组织重视,陈再华被吸收为中央特科成员,进行秘密斗争。从此,他的革命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文艺战线延伸到隐蔽战线和直接斗争。他负责收集粤港一带情报;为中央苏区募捐;为经过广东的长征红军收集敌军动向……如今,从公开史料中,已经难以找到陈再华在隐蔽战线中的斗争经历和翔实细节。但从部分难以证实甚至存在矛盾的材料中,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仍有蛛丝马迹可寻。据说,在两广一带,他和陆定一齐名,甚至成为当时的广东省委委员。据说,他是被学生中的叛徒出卖,才被杀害……1934 年,组织指出他已为敌人注意,需要隐蔽。他考虑到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接替,仍返回广州留守斗争。同年11月,为撤离暴露了身份的革命青年,他将自己彻底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26日,陈再华和王颂三等教师,在广州知用中学观摩语文教学时,被粤系军阀陈济棠治下广州当局武装包围逮捕,罪名是“搞共产主义,还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他被关押在当时维新路广州市警察局监狱。敌人酷刑逼供,拔光了他双手的指甲,他义正辞严地回答:“我的行为光明正大,没有什么需要悔改的。”1935年1月24日,陈再华被枪杀于黄花岗侧荒坡,英勇就义。几天后,他的同事和老乡找到埋尸处所,另购棺木重殓,运回平阳安葬。遗体挖掘出土时,脸面血肉模糊不能辨认,靠江南布里子棉袍,从几具弃尸中分辨出。手脚有镣铐,棉袍有血迹,十指没有指甲。陈再华生前启蒙学生,发表文章,组织文艺团体,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侵略,成为广州、香港一带抗日救国队伍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他利用文艺团体开展地下工作,收集情报,支援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成为革命文艺团体秘密工作和党的工作的领导者。他说:“人宁可无生,不可有生而敷衍。最恨那些游戏人间者,既不能给社会献些殷勤,反而坐享人家的现成。”深情家书,革命精神耀后人陈再华为国英勇献身了,而他身后还留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和一个两岁的儿子,以及深深牵挂着的母亲和深爱的妻子,结婚10年,陈再华和家人一起生活总共只有18个月。在他写给妻子曹勖华的14封信中,他至少用了“我的好妹妹”“降凡的仙女”等13种不同的称呼。他写道:“我的爱人!我一生到死只爱你一人。我死了,死后若有灵性,也还爱着你。”在1926年写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勖华,我所崇拜赞美的爱人:我常常为你之故,发奋用功。因为我想,我必须是一位英雄,才配得起你这位美人。我想如果能天天挥汗努力,还不是全无希望的。勖华,你全具女性所有的美德,在足以鼓励激发我。”他惦念着稚幼的女儿,在《愿女儿》中化为诗句:我的新生的女儿呀!我愿你生成像你的母亲,像她那般端丽,那般清新,那般聪明伶俐,那般有一个纯洁的爱心。1934年父亲去世,陈再华回家奔丧不到一个月,即匆匆离别母亲、妻儿,返回广州投身斗争。有时在晚上回家摸一摸儿子熟睡的脸,又马上离开。被捕前14天,他写下一首诗献给母亲:“母亲啊,他要永远地前行!他忘记了你底慈泪,他忘记了故乡的废墟,他忘记了你是独子的母亲……”这成了他最后的“家书”。陈再华的牺牲,让家人深深地伤痛,但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女儿陈宏放护校毕业当天,就参加了浙南游击纵队。她的爱人李永鑑,在淮海战役立下三等功。两人在革命事业中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后,服从组织安排到青海工作,继续为新中国事业作出贡献。几十年里,他们难忘乡情,去世后子女遵照嘱托把两人骨灰带回平阳,撒进大海。儿子陈昌成参军后进入航天部,成为中国振动台设计研制的元老和奠基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儿媳金颖,从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走过,家族中20多人曾在朝鲜战场上被称为温州家族排。陈昌成长子陈绍锋供职总参某部,拿过全军科技奖,成为单位以技术拿到个人三等功第一人。当年,陈昌成拒绝单位140平方米大房分配资格,至今守在8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陈昌成金颖夫妇、陈绍锋彭蓉夫妇、陈再华长外孙李凯、四外孙女李娜……这个革命家庭里的6位成员,匆匆从各处赶回老屋,10多平方米的客厅显得局促而热烈,他们捧着陈再华的家书,思绪万千。镜头里,他们笑容洋溢,背后“中国航天”的蓝色标志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红色大字,在阳光下闪耀光辉。(资料由《温州日报》提供)159470024409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鲍宇雁环球网159470024409510[]//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9051ae824b4d6dc8672cf5dca747c21fu5.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2019年6月6日,在北京陈昌成的家中,书架上摆着父亲陈再华的照片,87岁的陈昌成在沙发上挺直身子,一手托住《陈黄光文集》,另一手压着书页,读起父亲写给母亲的诗时,声音有些颤抖。陈再华,这位从温州平阳乡绅家庭走出的年轻的革命者,年仅31岁就被枪杀于黄花岗侧荒坡。他用炽烈的热情、振聋发聩的文章和坚贞不屈的斗争,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他曾在诗中表明志向:“我是为着希望而生,我是为着希望而死。希望永远还是希望,而我将追求到死。”80多年前,他文采飞扬,以笔为枪。他作词的《奋起救国》,铿锵雄壮,传唱华南,曾激起多少国人的热血。如今,陈再华的著作文集,仍有10多万字留存。翻读这些文章书信,如看一个渐渐清晰的剪影,缓缓转身,侧面的棱角细节慢慢有了层次立体。我们无法去展现他的全部,但这些,已足够我们看见一个满腔激情、满怀柔情的儒雅青年,在坚定地、永远地前行!以笔为刀 投身抗日救国陈再华又名陈黄光,原名陈锡光,号再华,笔名白明、沙丹,1904年10月11日生于平阳鳌江一个绅士家庭。1919年,15岁的陈再华进入平阳县学堂学习,一年后便转入温州艺文中学。后来他又考入了天津南开大学,但因对当时教育制度不满,仅读一学期,便转入上海自治学院学习社会学。他学习勤奋刻苦,对哲学、政治学十分感兴趣,在大学里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陈再华矢志要做一个革命的实行家,因为参加学潮,1926年遭校方开除。1927年,又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1929年他前往广州,任培正中学教师,参与组织文艺团体、出版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译作、诗歌等作品,推动广州、香港等地开展革命文艺和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再华满腔激愤无以排谴,于是奋笔疾书:“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宁战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同事何安东为之谱曲,从培正中学王广昌寄宿舍里诞生的这首《奋起救国》,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华南地区,学校、街市……几乎人人都在传唱。这首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歌曲,让处于彷徨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振奋起精神,毅然投身到抗日救国洪流中。那时,陈再华已是粤港文化界较有影响的人物,作品涉及评论、译文、戏剧、诗歌、散文、寓言等各类体裁。一些文艺宣传品和说明书上,要把他的名字大书特书。在《捐款援黑》中,他高呼:所谓公理正义早已给暴力蹂躏尽了,如今我们不该求救于公理正义,而该拯救公理正义。在《联合反帝战线》中,他呐喊:半殖民地的数重压迫下的中国民众啊!现在应该彻底觉悟了!这些文章像号角,激起了人们团结奋起、共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却如匕首,动摇了反动派统治的根基,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对进步文艺运动实施镇压。“人宁可无生,不可有生而敷衍”1933年1月28日,陈再华担任舞台指挥的反帝剧《命令:退却!第二防线》在演出休息时,事先埋伏在会场内外的军警四处抓人。随后几天内,逮捕了60多人,革命文艺团体纷纷遭到破坏,6位领导成员遭杀害。白色恐怖并未让陈再华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他一方面介绍一批革命文艺界进步分子转移到香港、上海暂时隐蔽,同时起草书信,亲自送给上海左联。信中,他详细汇报粤港等地文化运动和群众团体情况,并表态:我们都立志委身于革命事业,请求像小兵卒一样,投入到革命阵营。这封信受到组织重视,陈再华被吸收为中央特科成员,进行秘密斗争。从此,他的革命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文艺战线延伸到隐蔽战线和直接斗争。他负责收集粤港一带情报;为中央苏区募捐;为经过广东的长征红军收集敌军动向……如今,从公开史料中,已经难以找到陈再华在隐蔽战线中的斗争经历和翔实细节。但从部分难以证实甚至存在矛盾的材料中,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仍有蛛丝马迹可寻。据说,在两广一带,他和陆定一齐名,甚至成为当时的广东省委委员。据说,他是被学生中的叛徒出卖,才被杀害……1934 年,组织指出他已为敌人注意,需要隐蔽。他考虑到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接替,仍返回广州留守斗争。同年11月,为撤离暴露了身份的革命青年,他将自己彻底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26日,陈再华和王颂三等教师,在广州知用中学观摩语文教学时,被粤系军阀陈济棠治下广州当局武装包围逮捕,罪名是“搞共产主义,还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他被关押在当时维新路广州市警察局监狱。敌人酷刑逼供,拔光了他双手的指甲,他义正辞严地回答:“我的行为光明正大,没有什么需要悔改的。”1935年1月24日,陈再华被枪杀于黄花岗侧荒坡,英勇就义。几天后,他的同事和老乡找到埋尸处所,另购棺木重殓,运回平阳安葬。遗体挖掘出土时,脸面血肉模糊不能辨认,靠江南布里子棉袍,从几具弃尸中分辨出。手脚有镣铐,棉袍有血迹,十指没有指甲。陈再华生前启蒙学生,发表文章,组织文艺团体,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侵略,成为广州、香港一带抗日救国队伍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他利用文艺团体开展地下工作,收集情报,支援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成为革命文艺团体秘密工作和党的工作的领导者。他说:“人宁可无生,不可有生而敷衍。最恨那些游戏人间者,既不能给社会献些殷勤,反而坐享人家的现成。”深情家书,革命精神耀后人陈再华为国英勇献身了,而他身后还留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和一个两岁的儿子,以及深深牵挂着的母亲和深爱的妻子,结婚10年,陈再华和家人一起生活总共只有18个月。在他写给妻子曹勖华的14封信中,他至少用了“我的好妹妹”“降凡的仙女”等13种不同的称呼。他写道:“我的爱人!我一生到死只爱你一人。我死了,死后若有灵性,也还爱着你。”在1926年写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勖华,我所崇拜赞美的爱人:我常常为你之故,发奋用功。因为我想,我必须是一位英雄,才配得起你这位美人。我想如果能天天挥汗努力,还不是全无希望的。勖华,你全具女性所有的美德,在足以鼓励激发我。”他惦念着稚幼的女儿,在《愿女儿》中化为诗句:我的新生的女儿呀!我愿你生成像你的母亲,像她那般端丽,那般清新,那般聪明伶俐,那般有一个纯洁的爱心。1934年父亲去世,陈再华回家奔丧不到一个月,即匆匆离别母亲、妻儿,返回广州投身斗争。有时在晚上回家摸一摸儿子熟睡的脸,又马上离开。被捕前14天,他写下一首诗献给母亲:“母亲啊,他要永远地前行!他忘记了你底慈泪,他忘记了故乡的废墟,他忘记了你是独子的母亲……”这成了他最后的“家书”。陈再华的牺牲,让家人深深地伤痛,但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女儿陈宏放护校毕业当天,就参加了浙南游击纵队。她的爱人李永鑑,在淮海战役立下三等功。两人在革命事业中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后,服从组织安排到青海工作,继续为新中国事业作出贡献。几十年里,他们难忘乡情,去世后子女遵照嘱托把两人骨灰带回平阳,撒进大海。儿子陈昌成参军后进入航天部,成为中国振动台设计研制的元老和奠基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儿媳金颖,从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走过,家族中20多人曾在朝鲜战场上被称为温州家族排。陈昌成长子陈绍锋供职总参某部,拿过全军科技奖,成为单位以技术拿到个人三等功第一人。当年,陈昌成拒绝单位140平方米大房分配资格,至今守在8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陈昌成金颖夫妇、陈绍锋彭蓉夫妇、陈再华长外孙李凯、四外孙女李娜……这个革命家庭里的6位成员,匆匆从各处赶回老屋,10多平方米的客厅显得局促而热烈,他们捧着陈再华的家书,思绪万千。镜头里,他们笑容洋溢,背后“中国航天”的蓝色标志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红色大字,在阳光下闪耀光辉。(资料由《温州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