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hXYJqJMsW作者:张颐武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颐武: 年轻人热捧“入关学”的思考/e3pmub6h5/e3pr9baf6知乎网友“山高县”对“中国人从明亡的历史中吸取哪些教训”问题三百多字的回答,从2019年年底至今在网络上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持续性发酵,并被冠之以一个新词“入关学”。作为中国年轻一代对当下世界文化想象的一部分,围绕“入关学”的诸多讨论,是年轻人认知和想象自身与世界“位置”的一种方式。“入关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始终得不到西方承认?在解释中,“入关学”将西方国家类比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将其他国家比作“关外蛮夷”。只要不“入关”,明朝就能通过其制定的体系让自己获利并压制关外民族,“蛮夷干什么都是错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入关”,“入关自有大儒跪拜”。明清之际的兴亡变化,一直是能引起现代中国人强烈兴趣的议题之一,不仅对历史学专业而言,在一般社会层面和大众文化领域也有其重要意义。无论是以往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高度做过的总结和反思,还是诸如金庸和二月河等大众作家的作品,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通俗历史读物等,对于这段历史的大众文化阐释都是相当普及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年轻人,因而大都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而“入关学”正是在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强烈兴趣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网络文化现象,许多年轻人从这样的历史比喻中找到了切入当下世界格局的一种可能性,这是“入关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们无需从历史学的角度,而应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入关学”。它并不是对历史的还原,而是一种对历史知识新的文化性“挪用”。它比喻性阐释明清更替时所站的历史“位置”,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教训”总结极为不同。一般而言,现代视角下对于明清之际的朝代变化分析,往往立足于明朝的角度总结诸多“教训”。如明朝长期的腐败政治、士大夫阶层的倾轧、宦官当道、经济问题、崇祯的个性等等。明朝如何能够保持自己的存在是这个比喻的中心,是激发忧患意识的焦点,也是现代中国面临危机和挑战时人们自我意识的反映。“入关学”则从当今世界的大格局中找到了比喻的不同落脚点。它从一个新兴的、有活力的社会对于既有世界结构的改变中获得新地位的角度,来阐释明清更替。它所倾向的站位,一是从新兴力量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二是从边陲进入中心的角度去探讨历史。“入关学”在对满清入关后社会变化的理解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某种投影。其对新兴力量的认同,反映出对朝气蓬勃的新社会改变传统秩序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有对传统模式和路径成功之处的吸取和挪用。它给予年轻人一个对当今世界不同角度的考察,同时也是年轻人对近代悲情叙事的一种超越性尝试。不同于历史学探究,“入关学”提供了对现实的一种文化想象,它提醒我们,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变化,需要更为生动的解释。这种比喻性解释在世界上也相当流行,比如“修昔底德陷阱”。“入关学”是中国年轻一代在国家高速发展中获得自身观察世界新角度的一种体现,其中包含着自我认同、自我期许和自我感知,是通过以历史隐喻当下这一关系的建立,来尝试给予自己的新角色更多可能性。在“自由派”对当下世界的解释陷入困境时,“入关学”提供了重要空间。它当然并不成熟,未必能反映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也未必能完整体现历史之于当下的意义,因而引起不少争议或批评,但它体现了年轻人获得文化上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可以说是一种“另类”却具有相当作用的历史解释,值得人们关注。(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159891470152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郭晓鹏环球时报159891470152710[]{"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知乎网友“山高县”对“中国人从明亡的历史中吸取哪些教训”问题三百多字的回答,从2019年年底至今在网络上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持续性发酵,并被冠之以一个新词“入关学”。作为中国年轻一代对当下世界文化想象的一部分,围绕“入关学”的诸多讨论,是年轻人认知和想象自身与世界“位置”的一种方式。“入关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始终得不到西方承认?在解释中,“入关学”将西方国家类比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将其他国家比作“关外蛮夷”。只要不“入关”,明朝就能通过其制定的体系让自己获利并压制关外民族,“蛮夷干什么都是错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入关”,“入关自有大儒跪拜”。明清之际的兴亡变化,一直是能引起现代中国人强烈兴趣的议题之一,不仅对历史学专业而言,在一般社会层面和大众文化领域也有其重要意义。无论是以往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高度做过的总结和反思,还是诸如金庸和二月河等大众作家的作品,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通俗历史读物等,对于这段历史的大众文化阐释都是相当普及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年轻人,因而大都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而“入关学”正是在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强烈兴趣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网络文化现象,许多年轻人从这样的历史比喻中找到了切入当下世界格局的一种可能性,这是“入关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们无需从历史学的角度,而应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入关学”。它并不是对历史的还原,而是一种对历史知识新的文化性“挪用”。它比喻性阐释明清更替时所站的历史“位置”,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教训”总结极为不同。一般而言,现代视角下对于明清之际的朝代变化分析,往往立足于明朝的角度总结诸多“教训”。如明朝长期的腐败政治、士大夫阶层的倾轧、宦官当道、经济问题、崇祯的个性等等。明朝如何能够保持自己的存在是这个比喻的中心,是激发忧患意识的焦点,也是现代中国面临危机和挑战时人们自我意识的反映。“入关学”则从当今世界的大格局中找到了比喻的不同落脚点。它从一个新兴的、有活力的社会对于既有世界结构的改变中获得新地位的角度,来阐释明清更替。它所倾向的站位,一是从新兴力量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二是从边陲进入中心的角度去探讨历史。“入关学”在对满清入关后社会变化的理解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某种投影。其对新兴力量的认同,反映出对朝气蓬勃的新社会改变传统秩序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有对传统模式和路径成功之处的吸取和挪用。它给予年轻人一个对当今世界不同角度的考察,同时也是年轻人对近代悲情叙事的一种超越性尝试。不同于历史学探究,“入关学”提供了对现实的一种文化想象,它提醒我们,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变化,需要更为生动的解释。这种比喻性解释在世界上也相当流行,比如“修昔底德陷阱”。“入关学”是中国年轻一代在国家高速发展中获得自身观察世界新角度的一种体现,其中包含着自我认同、自我期许和自我感知,是通过以历史隐喻当下这一关系的建立,来尝试给予自己的新角色更多可能性。在“自由派”对当下世界的解释陷入困境时,“入关学”提供了重要空间。它当然并不成熟,未必能反映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也未必能完整体现历史之于当下的意义,因而引起不少争议或批评,但它体现了年轻人获得文化上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可以说是一种“另类”却具有相当作用的历史解释,值得人们关注。(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