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8DGzUCEj作者:张颐武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颐武:中国抗战史不该被西方漠视/e3pmub6h5/e3pr9baf612月13日,是中国的国家公祭日。中国公众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表达了对于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的追思和凭吊,以及对于和平的珍重和祈愿。但推特等西方平台居然以“血腥”等说辞,删除了一些用户发布的关于南京大屠杀事实见证的史料照片。这让人看到这些西方主导下的社交媒体不公正的一面,也让人们感受到其对中国的偏见和对于历史的不尊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和整个中国抗战的历史,当然是世界现代史中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公众的历史记忆里一个重要的部分。铭记这段历史,给予今天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铭记历史,让对于和平及人类美好未来的渴望得到更多呈现,也让重要的历史真相得到切实和充分的认知。但是,发生在东亚的这段历史,在西方社会实际上受到的关注和了解少得可怜。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更是很少得到呈现。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影响虽然深远,但范围相当有限。西方很多人都缺少对于这段历史的最起码认识。西方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剧认知非常深入,相比之下明显可以发现,发生在亚洲同样性质的悲剧,在西方往往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甚至有些是刻意的屏蔽。一些西方历史教科书对于这方面的书写也十分简单和零散。 这显然和“欧洲中心”或“西方中心”的价值观及评判标准相关联。在西方社会,中国的历史是处于边缘的,无足轻重。西方人对于这些历史意义的认识十分偏颇。这种理念几乎根深蒂固,且长期存在。西方社交媒体这次的做法,其实也是这种现状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社会铭记历史的悲剧,当然是对于和平的祈愿及期望人类超越战争给予人民的苦难,是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期待,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正当认识。但在西方,中国人铭记历史,有时会被刻意地曲解为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中国人对于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和国家主权丧失的惨痛记忆,以及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也被无端地歪曲为“唤起激进的民族情绪”。西方有些人认为中国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就是要向其他民族“复仇”。由此营造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崛起的恐慌,形成一种“中国威胁”论版本。中国公众对于百年屈辱的理解,也被他们认为是中国社会刻意制造的“反对西方”情绪的一部分,是政治“煽动”或“鼓动”的结果。他们甚至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正当的声音视为对他们的“威胁”。这种认识远离中国社会实际,是一种被刻意扭曲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荒诞无稽的。令人遗憾的是,最近这些年,这样的说法却在西方甚嚣尘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这种认识和看法在一些西方媒介和政客那里形成了“焦虑”。当下,在中国逐渐走出疫情,西方一些国家仍深陷疫情的情况下,无端地宣扬中国的“威胁”,渲染中国利用民族主义要挑战世界等言论时常见诸媒体。不得不说,在21世纪的今天,仍把中国人对真实历史的陈述和民族记忆变成 “威胁”的一部分,确实体现了西方一些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和敌意。而其最终目的,是要屏蔽真实历史的呈现,让世界公众看不到历史真相。把中国人的热爱和平扭曲为对世界的情绪甚至敌意,正是这种焦虑的某种体现。尊重历史记忆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准则。对于历史真实的屏蔽是不公正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需要不断把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记忆让世界充分了解的重要性。(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160824229138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郭晓鹏环球时报1608242291382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12月13日,是中国的国家公祭日。中国公众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表达了对于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的追思和凭吊,以及对于和平的珍重和祈愿。但推特等西方平台居然以“血腥”等说辞,删除了一些用户发布的关于南京大屠杀事实见证的史料照片。这让人看到这些西方主导下的社交媒体不公正的一面,也让人们感受到其对中国的偏见和对于历史的不尊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和整个中国抗战的历史,当然是世界现代史中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公众的历史记忆里一个重要的部分。铭记这段历史,给予今天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铭记历史,让对于和平及人类美好未来的渴望得到更多呈现,也让重要的历史真相得到切实和充分的认知。但是,发生在东亚的这段历史,在西方社会实际上受到的关注和了解少得可怜。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更是很少得到呈现。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影响虽然深远,但范围相当有限。西方很多人都缺少对于这段历史的最起码认识。西方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剧认知非常深入,相比之下明显可以发现,发生在亚洲同样性质的悲剧,在西方往往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甚至有些是刻意的屏蔽。一些西方历史教科书对于这方面的书写也十分简单和零散。 这显然和“欧洲中心”或“西方中心”的价值观及评判标准相关联。在西方社会,中国的历史是处于边缘的,无足轻重。西方人对于这些历史意义的认识十分偏颇。这种理念几乎根深蒂固,且长期存在。西方社交媒体这次的做法,其实也是这种现状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社会铭记历史的悲剧,当然是对于和平的祈愿及期望人类超越战争给予人民的苦难,是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期待,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正当认识。但在西方,中国人铭记历史,有时会被刻意地曲解为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中国人对于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和国家主权丧失的惨痛记忆,以及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也被无端地歪曲为“唤起激进的民族情绪”。西方有些人认为中国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就是要向其他民族“复仇”。由此营造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崛起的恐慌,形成一种“中国威胁”论版本。中国公众对于百年屈辱的理解,也被他们认为是中国社会刻意制造的“反对西方”情绪的一部分,是政治“煽动”或“鼓动”的结果。他们甚至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正当的声音视为对他们的“威胁”。这种认识远离中国社会实际,是一种被刻意扭曲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荒诞无稽的。令人遗憾的是,最近这些年,这样的说法却在西方甚嚣尘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这种认识和看法在一些西方媒介和政客那里形成了“焦虑”。当下,在中国逐渐走出疫情,西方一些国家仍深陷疫情的情况下,无端地宣扬中国的“威胁”,渲染中国利用民族主义要挑战世界等言论时常见诸媒体。不得不说,在21世纪的今天,仍把中国人对真实历史的陈述和民族记忆变成 “威胁”的一部分,确实体现了西方一些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和敌意。而其最终目的,是要屏蔽真实历史的呈现,让世界公众看不到历史真相。把中国人的热爱和平扭曲为对世界的情绪甚至敌意,正是这种焦虑的某种体现。尊重历史记忆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准则。对于历史真实的屏蔽是不公正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需要不断把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记忆让世界充分了解的重要性。(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