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Mon17Ypm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血染的丰碑——塔山阻击战/e3pmub6h5/efa6etqn0/ep8p4kggq【环球网报道 记者鲍宇雁 实习记者 戴文卿】7月21日,“追寻先烈足迹——辽宁站”线下走访活动来到塔山阻击纪念馆,重温指战员们以鲜血和生命保障野战军主力夺取辽沈决战的伟大胜利。在距锦州30公里处坐落着一座名为“塔山”的小镇,尽管被冠以“塔山”之名,镇内却无塔亦无山,似乎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然而在73年前,这里却曾是被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东北野战军的将士用自己的生命与忠诚在这里谱写出一曲革命的赞歌。塔山:两锦的咽喉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经过一年的英勇奋战,到1948年秋,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队的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然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因势利导,果断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就地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早在战役发起之前,东北野战军就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集结重兵,准备由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意图。如何阻断敌人援军的反扑,进而保障锦州城下的攻城部队顺利完成任务,成为了前方指战员关注的焦点。在勘察战场情况的过程中,塔山堡进入了我军的视野,这座居民仅有百人的小村落,乃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它虎踞在锦西、锦州两大重镇之间,北上锦州的公路和铁路穿村而过,称其为“两锦的咽喉”丝毫不为过。形象地说,当时的塔山阵地,是关门打狗的门,瓮中捉鳖的瓮底,塔山阻击战的成败,关乎大局。在锦州战役正式打响后,国民党军队也显然意识到了塔山的价值所在,1948年10月初,东北野战军刚对锦州形成合围;仅数日之后,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就开赴锦州,试图策应锦州城内守敌。塔山也因此成为了我军堵截国民党援军的唯一防御制高点:10月7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驻兵塔山、在短时间内抢修工事、配置火力以阻击敌人。在这个小镇,解放军即将和国民党的重兵集团展开生与死的较量。1948年10月11日8时,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以4个师,在海、空军的支援下,采取中央突破战术对塔山堡进行重点攻击,几十分钟内就有5000余发炮弹砸向塔山。持续倾泻的炮火几乎毁坏了所有临时修筑的工事,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国民党军队出动4个师的兵力轮番攻击塔山。尽管地面上的工事大多被摧毁,守卫塔山的四纵十二师仍依托残存的地堡、铁丝网奋起反击。解放军的炮兵同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民党军队的集结区域。面对敌人的全线冲锋,第四纵队的战士们也同发起反冲锋,与敌人绞杀在一起;激烈的白刃战、血肉横飞的惨烈场景成为塔山阵地前的常态。东进兵团以密集队形向塔山发起了九次冲锋,塔山防线却依旧岿然不动。蒋介石的不断增兵和国民党海陆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让塔山前线所面临的压力陡增,但四纵将士阻击敌军、为主力部队争取攻城时间的钢铁意志却未曾动摇。当四野司令员林彪得知前方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时,他沉吟片刻却只告诉身边的刘亚楼:“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丢了塔山,先杀四条腿的,后杀两条腿的。”(“四条腿的”主要指骑马的解放军指挥员)英灵永驻,魂归塔山“这一天,是敌人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进攻最凶的一天,也是对塔山存亡有决定意义的惊天动地的一天。敌人输得很惨,那个号称常胜不败的‘赵子龙师’,在我英雄阵地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是四纵政委莫文骅所书的《坚守英雄的塔山》中的一段描述。10月13日,这一天的战斗最为激烈。敌独立95师抵达塔山前线,该师在同华北野战军的交锋中,号称“没有丢掉过一挺机枪”,“赵子龙师”的称号也因此不胫而走,一场恶战在所难免。独立95师发动了整营整团的集团冲锋,以营为单位实施波浪式攻击,1个营为一波,1个团为三波,波波相连持续不断。守备铁路桥头堡的第28团和守备白台山七号阵地的第36团,以英勇无畏的气概坚守硬拼,击退一波又一波集团攻击的团民党军,并以多次连续反击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对于双方而言,13日是整个塔山之战伤亡最惨重的一天。但塔山最终仍经受住了敌人的反复冲击,成为一座傲然屹立的铁的壁垒、一颗敌人“拔不掉的钢钉”。10月14日,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国民党空军、海军加强了火力轰击波次,解放军第30、第34、第36团以英勇顽强的抗击,予敌以重大杀伤。战至黄昏,将“东进兵团”击退。15日,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锦州解放,而敌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未能前进一步,历时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终于胜利结束。21日,长春和平解放。至此,东北野战军已消灭国民党军20余万人,实现了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尔后“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塔山战役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于影响了辽沈战役的结局。如今的塔山,已经是辽宁省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在塔山烈士陵园,合葬墓碑前方,是八位生前直接指挥了塔山阻击战将军的墓碑。他们曾不约而同留下遗嘱,去世后安葬在塔山,与当年牺牲的烈士们永远在一起。这些生为塔山之虎,死做塔山之秋的将军分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副司令员胡奇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4纵12师师长江燮元、34团团长焦玉山、政委江民风。将军的墓碑并成一排,永远守护在塔山。为什么塔山成为这些将魂的安息之处?吴克华将军的遗愿,或许是最好的回答:“我永远忘不掉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忘不掉塔山用鲜血染红的每一寸土地,塔山阻击战是那样的辉煌那样的残酷,我是幸存者,死后我一定要回塔山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在昔日我军的前沿指挥所屹立着一座缅怀革命烈士的白色花岗岩纪念塔,在塔座的背面详细记录了战斗经过和英雄事迹。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在东北战局最为焦灼、艰险的时刻,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62679887304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鲍宇雁环球网162679887304511[]{"email":"baoyuyan@huanqiu.com","name":"鲍宇雁"}
【环球网报道 记者鲍宇雁 实习记者 戴文卿】7月21日,“追寻先烈足迹——辽宁站”线下走访活动来到塔山阻击纪念馆,重温指战员们以鲜血和生命保障野战军主力夺取辽沈决战的伟大胜利。在距锦州30公里处坐落着一座名为“塔山”的小镇,尽管被冠以“塔山”之名,镇内却无塔亦无山,似乎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然而在73年前,这里却曾是被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东北野战军的将士用自己的生命与忠诚在这里谱写出一曲革命的赞歌。塔山:两锦的咽喉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经过一年的英勇奋战,到1948年秋,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队的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然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因势利导,果断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就地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早在战役发起之前,东北野战军就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集结重兵,准备由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意图。如何阻断敌人援军的反扑,进而保障锦州城下的攻城部队顺利完成任务,成为了前方指战员关注的焦点。在勘察战场情况的过程中,塔山堡进入了我军的视野,这座居民仅有百人的小村落,乃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它虎踞在锦西、锦州两大重镇之间,北上锦州的公路和铁路穿村而过,称其为“两锦的咽喉”丝毫不为过。形象地说,当时的塔山阵地,是关门打狗的门,瓮中捉鳖的瓮底,塔山阻击战的成败,关乎大局。在锦州战役正式打响后,国民党军队也显然意识到了塔山的价值所在,1948年10月初,东北野战军刚对锦州形成合围;仅数日之后,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就开赴锦州,试图策应锦州城内守敌。塔山也因此成为了我军堵截国民党援军的唯一防御制高点:10月7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驻兵塔山、在短时间内抢修工事、配置火力以阻击敌人。在这个小镇,解放军即将和国民党的重兵集团展开生与死的较量。1948年10月11日8时,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以4个师,在海、空军的支援下,采取中央突破战术对塔山堡进行重点攻击,几十分钟内就有5000余发炮弹砸向塔山。持续倾泻的炮火几乎毁坏了所有临时修筑的工事,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国民党军队出动4个师的兵力轮番攻击塔山。尽管地面上的工事大多被摧毁,守卫塔山的四纵十二师仍依托残存的地堡、铁丝网奋起反击。解放军的炮兵同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民党军队的集结区域。面对敌人的全线冲锋,第四纵队的战士们也同发起反冲锋,与敌人绞杀在一起;激烈的白刃战、血肉横飞的惨烈场景成为塔山阵地前的常态。东进兵团以密集队形向塔山发起了九次冲锋,塔山防线却依旧岿然不动。蒋介石的不断增兵和国民党海陆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让塔山前线所面临的压力陡增,但四纵将士阻击敌军、为主力部队争取攻城时间的钢铁意志却未曾动摇。当四野司令员林彪得知前方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时,他沉吟片刻却只告诉身边的刘亚楼:“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丢了塔山,先杀四条腿的,后杀两条腿的。”(“四条腿的”主要指骑马的解放军指挥员)英灵永驻,魂归塔山“这一天,是敌人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进攻最凶的一天,也是对塔山存亡有决定意义的惊天动地的一天。敌人输得很惨,那个号称常胜不败的‘赵子龙师’,在我英雄阵地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是四纵政委莫文骅所书的《坚守英雄的塔山》中的一段描述。10月13日,这一天的战斗最为激烈。敌独立95师抵达塔山前线,该师在同华北野战军的交锋中,号称“没有丢掉过一挺机枪”,“赵子龙师”的称号也因此不胫而走,一场恶战在所难免。独立95师发动了整营整团的集团冲锋,以营为单位实施波浪式攻击,1个营为一波,1个团为三波,波波相连持续不断。守备铁路桥头堡的第28团和守备白台山七号阵地的第36团,以英勇无畏的气概坚守硬拼,击退一波又一波集团攻击的团民党军,并以多次连续反击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对于双方而言,13日是整个塔山之战伤亡最惨重的一天。但塔山最终仍经受住了敌人的反复冲击,成为一座傲然屹立的铁的壁垒、一颗敌人“拔不掉的钢钉”。10月14日,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国民党空军、海军加强了火力轰击波次,解放军第30、第34、第36团以英勇顽强的抗击,予敌以重大杀伤。战至黄昏,将“东进兵团”击退。15日,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锦州解放,而敌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未能前进一步,历时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终于胜利结束。21日,长春和平解放。至此,东北野战军已消灭国民党军20余万人,实现了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尔后“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塔山战役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于影响了辽沈战役的结局。如今的塔山,已经是辽宁省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在塔山烈士陵园,合葬墓碑前方,是八位生前直接指挥了塔山阻击战将军的墓碑。他们曾不约而同留下遗嘱,去世后安葬在塔山,与当年牺牲的烈士们永远在一起。这些生为塔山之虎,死做塔山之秋的将军分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副司令员胡奇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4纵12师师长江燮元、34团团长焦玉山、政委江民风。将军的墓碑并成一排,永远守护在塔山。为什么塔山成为这些将魂的安息之处?吴克华将军的遗愿,或许是最好的回答:“我永远忘不掉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忘不掉塔山用鲜血染红的每一寸土地,塔山阻击战是那样的辉煌那样的残酷,我是幸存者,死后我一定要回塔山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在昔日我军的前沿指挥所屹立着一座缅怀革命烈士的白色花岗岩纪念塔,在塔座的背面详细记录了战斗经过和英雄事迹。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在东北战局最为焦灼、艰险的时刻,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