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UUzwp5V4n作者:毛艳华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毛艳华:香港如何抓住十四五规划的机遇/e3pmub6h5/e3pr9baf68月23日至25日,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专程到香港宣讲,香港社会各界反应热烈。过去两年,受到“修例”风波和疫情的影响,香港经济社会经历了一段相对艰难的时期,随着香港国安法的深入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各界期盼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重回正轨,通过认清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发展方向。自回归以来,香港已先后纳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在与内地的合作交流中传统优势不断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继续保持。把香港建设好,在新时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实践。因此,“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考虑与香港发展的衔接,对支持香港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使香港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可以不断挖掘新的优势。在传统优势领域,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在培育新优势领域,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作为典型的自由港,香港自身空间狭小,严重依赖外部市场。一方面,凭借“境外”这一特殊地位,香港成为改革开放之后联系内地与世界的桥梁纽带;另一方面,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下,香港可以充分发挥“一国”之利、“两制”之便,把握国家发展重大机遇。改革开放40余年来,香港之所以拥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经济地位,根本在于拥有连接内地的区位优势和自身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十四五”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香港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来自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香港金融服务、数字转型、创新科技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带来广阔前景;加强大湾区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有利于大湾区各类要素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提高香港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推进深圳前海和河套、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有利于拓展香港发展新空间。另一方面是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香港特区可以继续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发挥自身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优势,打造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功能平台,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承担好这一双重角色将为香港经济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有了好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执行。香港社会要进一步把握国家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凝聚广泛共识,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特区政府来说,要下定决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找准“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从主动配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深化与广东、澳门的紧密合作,不断增强把大湾区蛋糕做大的意识。同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特区政府要切实提升管治效能,加强“十四五”规划蓝图的对外宣传,向社会多讲解规划纲要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性,消除少数群体潜意识中存在的“被规划”心态,让全社会一同携手努力,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对于香港企业家来说,虽然意识到内地尤其是大湾区是重大历史机遇,但不少港资港人显然没有完全做好主动出击的准备。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新时代内地的改革开放更多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应摈弃“提条件”“要政策”的现象。“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赢得机遇。(作者是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162983187674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62984337179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8afd1efe87a3009b62010b085b3a03bu0.jpeg{"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8月23日至25日,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专程到香港宣讲,香港社会各界反应热烈。过去两年,受到“修例”风波和疫情的影响,香港经济社会经历了一段相对艰难的时期,随着香港国安法的深入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各界期盼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重回正轨,通过认清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发展方向。自回归以来,香港已先后纳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在与内地的合作交流中传统优势不断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继续保持。把香港建设好,在新时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实践。因此,“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考虑与香港发展的衔接,对支持香港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使香港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可以不断挖掘新的优势。在传统优势领域,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在培育新优势领域,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作为典型的自由港,香港自身空间狭小,严重依赖外部市场。一方面,凭借“境外”这一特殊地位,香港成为改革开放之后联系内地与世界的桥梁纽带;另一方面,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下,香港可以充分发挥“一国”之利、“两制”之便,把握国家发展重大机遇。改革开放40余年来,香港之所以拥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经济地位,根本在于拥有连接内地的区位优势和自身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十四五”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香港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来自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香港金融服务、数字转型、创新科技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带来广阔前景;加强大湾区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有利于大湾区各类要素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提高香港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推进深圳前海和河套、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有利于拓展香港发展新空间。另一方面是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香港特区可以继续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发挥自身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优势,打造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功能平台,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承担好这一双重角色将为香港经济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有了好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执行。香港社会要进一步把握国家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凝聚广泛共识,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特区政府来说,要下定决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找准“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从主动配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深化与广东、澳门的紧密合作,不断增强把大湾区蛋糕做大的意识。同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特区政府要切实提升管治效能,加强“十四五”规划蓝图的对外宣传,向社会多讲解规划纲要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性,消除少数群体潜意识中存在的“被规划”心态,让全社会一同携手努力,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对于香港企业家来说,虽然意识到内地尤其是大湾区是重大历史机遇,但不少港资港人显然没有完全做好主动出击的准备。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新时代内地的改革开放更多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应摈弃“提条件”“要政策”的现象。“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赢得机遇。(作者是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