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knpbtRhfE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徐坡岭:俄进口替代从被动防御到主动作为/e3pmub6h5/e3pr9baf6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美欧一边对俄罗斯施加严厉制裁,一边齐声指责俄实施的进口替代政策违反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美欧这种指责无疑是对WTO规则的政治化,是“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国际政治投机行为。进口替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当一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进口品变得昂贵时,国内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得不减少进口,用本国生产的相似产品代替进口品。另一种是指一国主动采取的某种产业政策或战略。这种政策或战略通过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鼓励或补贴国内生产、国内采购,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相应产业(一般是工业制造业)发展的目的。拉丁美洲国家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采取过这种战略政策。始于被动防御俄罗斯1992年开始市场化经济转型,国内价格自由化,国际上采取对外贸易自由化。尽管此后俄罗斯出现快速的去工业化现象,但直到2008年之前,俄罗斯一直没对国内消费者和生产商消费进口品还是国产货施加主动干预和限制。特别是1999年之后,因为能源价格暴涨,出口石油天然气获利颇丰,用卖石油天然气的钱进口消费品和机械设备比自己生产显得更加划算。因此到2008年,俄罗斯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国外的衣服鞋袜、牛奶鸡蛋和汽车电器。俄罗斯的火箭、军舰、轮船、坦克中也有大量来自乌克兰的火箭发动机、燃气轮机和其他关键零部件。 2008年开始,乌克兰开始加速发展与北约和欧盟的关系。这时,俄罗斯发现自己的国防工业以及飞机、造船、航空航天工业等,仍然高度依赖乌克兰提供的关键配件,国家安全存在隐患。因此,2009年俄罗斯首次提出进口替代的政策规划,要求国防军工、食品生产实现自我保障。之后,进口替代作为战略规划尽管在落实,步伐并不快。但2013年下半年乌克兰“颜色革命”突然加速,反俄情绪急剧上升。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决策层深感不安,开始全面推动国防产品生产的自给自足。自此,有了俄罗斯现代经济史上第一份禁止和限制进口的进口替代文件——《关于禁止和限制在国防和安全订货中采购外国产品和服务的规定》。2014年以后,美欧对俄实施一轮又一轮制裁。其中,美国对俄实施技术封锁,欧盟配合对俄实施金融和国际资本封锁,波兰、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等进行边界和通道封锁。俄罗斯随后实施反制裁禁止进口措施,其中能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限制来自美欧阵营的农产品进口,当时受影响的主要是来自波兰的牛奶和相关制品以及水果蔬菜、禽蛋产品等。渐成主动战略在美欧严厉制裁下,俄罗斯不仅无法从西方获得军事技术、国际金融资源,稍微敏感些的民用技术以及俄战略领域企业在国际市场也都遭受围堵。在此背景下,俄罗斯进一步强化了进口替代战略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属性和地位。2015年12月31日推出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要求“实行积极的进口替代战略,降低对国外技术和工业品的依赖,加快农业综合体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巩固航空和原子能领域的既有地位,恢复传统工业领域(重型机械、航空和成套设备)的领先地位”;“把国防工业作为俄罗斯工业现代化的发动机,加快国防工业的发展,在新的技术基础上重组国防工业综合体的产业基础”。如前所述,进口替代本质上属于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政策与战略。但俄罗斯的进口替代与一般情况不同。一方面,俄罗斯在20世纪经历过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较之对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改造,俄罗斯更加重视新型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政策设计中,大量进口替代举措指向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食品工业、国防工业、医药产业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原子能产业等。这些产业的进口替代被定义为“新工业化”。另外,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是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行的混合战略。在俄罗斯进口替代政策工具中,基本不涉及配额、关税保护和复汇率制等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保护手段。俄罗斯政府尽管对重点进口替代产业实行金融和财政扶持,但还都是基于市场逻辑的政策扶植。这种政策逻辑基本避免了激励扭曲,坚持了保护与竞争并重原则,同时也利用了卢布贬值带来的竞争力回升机制。实施效果如何俄罗斯为进口替代政策规定了一定时期内军工、粮食、肉蛋禽及奶制品、化工设备、运输机械、医药产品等各领域国产货供应占比。总体上看,军事工业体系的自主安全在2018年后基本实现,粮食和食品自给率也达到98%以上。医药和医疗器械、电气设备、化工设备、机床仪器等复杂和精密制造等领域的进口替代也有不小进展,但距政策目标还有相当距离。特别是2018年以来,俄罗斯政府推出13个国家项目,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民生、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新投资都有明确的国内产品采购比例。由于这些投资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以及相应的发展和开发基金,所以国家项目政府采购30%以上必须是国产设备的要求甚至上升到法律强制层面。但这些要求往往难以落实,或者只能在考核的最后时刻勉强达到。究其原因,主要是替代进口品的国内设备或产品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难以达标,或者质次价高,使用寿命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总体来说,进口替代在俄罗斯由自发进程上升为战略政策,是外部压力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俄罗斯的进口替代一开始是国家安全意义上的被动防御行为。其次,在乌克兰危机和2015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口替代本身也是一种反危机政策。在2015年卢布汇率大幅贬值的背景下,鼓励消费和投资品采购国产化是应对危机的需要。第三,进口替代是俄罗斯经历长期去工业化后的自救行为。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产业自主和经济自主是国家整体安全的组成部分。在俄罗斯进口替代产业规划中,基于前沿技术的新产业增长是重心。执行进口替代政策过程中,俄罗斯基本放弃了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那些关税和配额等贸易保护手段,也放弃了复汇率制和金融管制等可能“激励扭曲”的做法。进口限制和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基本限制在了国防军工和国家项目层面。当然,对于波兰、捷克、立陶宛实施的食品反制裁进口限制另当别论。(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6444392771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郭晓鹏环球时报164443927710011[]{"email":"guoxiaopeng@huanqiu.com","name":"郭晓鹏"}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美欧一边对俄罗斯施加严厉制裁,一边齐声指责俄实施的进口替代政策违反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美欧这种指责无疑是对WTO规则的政治化,是“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国际政治投机行为。进口替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当一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进口品变得昂贵时,国内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得不减少进口,用本国生产的相似产品代替进口品。另一种是指一国主动采取的某种产业政策或战略。这种政策或战略通过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鼓励或补贴国内生产、国内采购,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相应产业(一般是工业制造业)发展的目的。拉丁美洲国家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采取过这种战略政策。始于被动防御俄罗斯1992年开始市场化经济转型,国内价格自由化,国际上采取对外贸易自由化。尽管此后俄罗斯出现快速的去工业化现象,但直到2008年之前,俄罗斯一直没对国内消费者和生产商消费进口品还是国产货施加主动干预和限制。特别是1999年之后,因为能源价格暴涨,出口石油天然气获利颇丰,用卖石油天然气的钱进口消费品和机械设备比自己生产显得更加划算。因此到2008年,俄罗斯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国外的衣服鞋袜、牛奶鸡蛋和汽车电器。俄罗斯的火箭、军舰、轮船、坦克中也有大量来自乌克兰的火箭发动机、燃气轮机和其他关键零部件。 2008年开始,乌克兰开始加速发展与北约和欧盟的关系。这时,俄罗斯发现自己的国防工业以及飞机、造船、航空航天工业等,仍然高度依赖乌克兰提供的关键配件,国家安全存在隐患。因此,2009年俄罗斯首次提出进口替代的政策规划,要求国防军工、食品生产实现自我保障。之后,进口替代作为战略规划尽管在落实,步伐并不快。但2013年下半年乌克兰“颜色革命”突然加速,反俄情绪急剧上升。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决策层深感不安,开始全面推动国防产品生产的自给自足。自此,有了俄罗斯现代经济史上第一份禁止和限制进口的进口替代文件——《关于禁止和限制在国防和安全订货中采购外国产品和服务的规定》。2014年以后,美欧对俄实施一轮又一轮制裁。其中,美国对俄实施技术封锁,欧盟配合对俄实施金融和国际资本封锁,波兰、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等进行边界和通道封锁。俄罗斯随后实施反制裁禁止进口措施,其中能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限制来自美欧阵营的农产品进口,当时受影响的主要是来自波兰的牛奶和相关制品以及水果蔬菜、禽蛋产品等。渐成主动战略在美欧严厉制裁下,俄罗斯不仅无法从西方获得军事技术、国际金融资源,稍微敏感些的民用技术以及俄战略领域企业在国际市场也都遭受围堵。在此背景下,俄罗斯进一步强化了进口替代战略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属性和地位。2015年12月31日推出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要求“实行积极的进口替代战略,降低对国外技术和工业品的依赖,加快农业综合体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巩固航空和原子能领域的既有地位,恢复传统工业领域(重型机械、航空和成套设备)的领先地位”;“把国防工业作为俄罗斯工业现代化的发动机,加快国防工业的发展,在新的技术基础上重组国防工业综合体的产业基础”。如前所述,进口替代本质上属于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政策与战略。但俄罗斯的进口替代与一般情况不同。一方面,俄罗斯在20世纪经历过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较之对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改造,俄罗斯更加重视新型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政策设计中,大量进口替代举措指向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食品工业、国防工业、医药产业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原子能产业等。这些产业的进口替代被定义为“新工业化”。另外,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是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行的混合战略。在俄罗斯进口替代政策工具中,基本不涉及配额、关税保护和复汇率制等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保护手段。俄罗斯政府尽管对重点进口替代产业实行金融和财政扶持,但还都是基于市场逻辑的政策扶植。这种政策逻辑基本避免了激励扭曲,坚持了保护与竞争并重原则,同时也利用了卢布贬值带来的竞争力回升机制。实施效果如何俄罗斯为进口替代政策规定了一定时期内军工、粮食、肉蛋禽及奶制品、化工设备、运输机械、医药产品等各领域国产货供应占比。总体上看,军事工业体系的自主安全在2018年后基本实现,粮食和食品自给率也达到98%以上。医药和医疗器械、电气设备、化工设备、机床仪器等复杂和精密制造等领域的进口替代也有不小进展,但距政策目标还有相当距离。特别是2018年以来,俄罗斯政府推出13个国家项目,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民生、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新投资都有明确的国内产品采购比例。由于这些投资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以及相应的发展和开发基金,所以国家项目政府采购30%以上必须是国产设备的要求甚至上升到法律强制层面。但这些要求往往难以落实,或者只能在考核的最后时刻勉强达到。究其原因,主要是替代进口品的国内设备或产品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难以达标,或者质次价高,使用寿命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总体来说,进口替代在俄罗斯由自发进程上升为战略政策,是外部压力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俄罗斯的进口替代一开始是国家安全意义上的被动防御行为。其次,在乌克兰危机和2015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口替代本身也是一种反危机政策。在2015年卢布汇率大幅贬值的背景下,鼓励消费和投资品采购国产化是应对危机的需要。第三,进口替代是俄罗斯经历长期去工业化后的自救行为。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产业自主和经济自主是国家整体安全的组成部分。在俄罗斯进口替代产业规划中,基于前沿技术的新产业增长是重心。执行进口替代政策过程中,俄罗斯基本放弃了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那些关税和配额等贸易保护手段,也放弃了复汇率制和金融管制等可能“激励扭曲”的做法。进口限制和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基本限制在了国防军工和国家项目层面。当然,对于波兰、捷克、立陶宛实施的食品反制裁进口限制另当别论。(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