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OYvavyaDX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宏广:俄乌冲突对我粮食安全有何影响/e3pmub6h5/e3pr9baf6俄乌冲突引发世界粮食、能源、食用油价格的全面上涨,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俄乌冲突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些外媒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报道与事实不符,《华尔街日报》3月8日刊文“乌克兰冲突引发中国粮食不安全”更是耸人听闻。我们需要系统、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粮食安全。首先,俄乌冲突会增加粮食进口费用,但不可能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吃饱没问题”。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中国人不会再挨饿。今年我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乌克兰冲突、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冲击,但都在可控范围以内。乌克兰、俄罗斯出口的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球出口量的28%和16%,我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受去年秋天极端天气影响,全国小麦近1/3晚播,冬前麦苗长势较弱,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若小麦生长后期天气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产量,最多减产3%左右。2021年小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1%,可见极端天气造成全年粮食减产在1%以内,仍在正常年景粮食产量波动范围之内。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也不大。 其次,粮食安全的“成绩要讲足”,70年创造了千年农业史上的“四大里程碑”。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史上竖立了“四大里程碑”:1998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彻底告别持续数千年的饥饿困扰;200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彻底告别持续2000多年“交皇粮”的历史;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消除了当前标准的“绝对贫困”。与此同时,我国种植业实现机械化,基本告别“二牛抬杠”的农耕时代。第三,粮食安全的“困难要讲透”,“吃好要进口”是基本国情。联合国粮农组织没有给出“吃好”的标准,我们研究发现多数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粮食在800公斤左右,比我国高65%。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能够吃饱已是了不起的成绩,要达到人均800公斤粮食“吃好”的标准确实有困难。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人均耕地少、进口食物多、种植业规模小、效益偏低、粮价偏高、国际竞争力弱、年轻粮农少、粮食浪费多等困难。此外,城镇化、工业化用地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2020年我国进口粮食相当于9亿亩耕地的产量。吃好需要进口是基本国情。第四,粮食安全的“措施要讲实”,八管齐下保粮食安全,中国人未来吃得肯定会更好。1989年我们曾预测中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4亿吨,2021年实际产量为6.8亿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八管齐下竖立“大食物观”,我国未来20年粮食产能有望达到8亿吨。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础上,“生粮于海”,在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捕捞鱼类;“产粮于山”,用南方10 亿亩草山草坡种植食物;“要粮于改”,用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1亿亩播种面积;“储粮于友”,建立稳定的海外10亿亩耕地的食物供应链;“节粮于用”,减少粮食浪费;“稳粮于共同体”,加速建设粮食安全共同体。通过上述措施,我国有望形成8亿吨的粮食产能,加上适当进口,完全能够实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主要装满中国粮食”的目标。总之,多年来粮食产量总是波动在3%左右,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里斯特·布朗曾提出“未来谁养活中国人”,在反驳他的文章中,我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忧、不可怕”,未来中国人一定会吃得更好。这个观点没有改变过。▲、(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64857875751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郭晓鹏环球时报164859341591311[]{"email":"guoxiaopeng@huanqiu.com","name":"郭晓鹏"}
俄乌冲突引发世界粮食、能源、食用油价格的全面上涨,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俄乌冲突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些外媒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报道与事实不符,《华尔街日报》3月8日刊文“乌克兰冲突引发中国粮食不安全”更是耸人听闻。我们需要系统、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粮食安全。首先,俄乌冲突会增加粮食进口费用,但不可能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吃饱没问题”。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中国人不会再挨饿。今年我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乌克兰冲突、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冲击,但都在可控范围以内。乌克兰、俄罗斯出口的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球出口量的28%和16%,我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受去年秋天极端天气影响,全国小麦近1/3晚播,冬前麦苗长势较弱,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若小麦生长后期天气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产量,最多减产3%左右。2021年小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1%,可见极端天气造成全年粮食减产在1%以内,仍在正常年景粮食产量波动范围之内。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也不大。 其次,粮食安全的“成绩要讲足”,70年创造了千年农业史上的“四大里程碑”。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史上竖立了“四大里程碑”:1998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彻底告别持续数千年的饥饿困扰;200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彻底告别持续2000多年“交皇粮”的历史;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消除了当前标准的“绝对贫困”。与此同时,我国种植业实现机械化,基本告别“二牛抬杠”的农耕时代。第三,粮食安全的“困难要讲透”,“吃好要进口”是基本国情。联合国粮农组织没有给出“吃好”的标准,我们研究发现多数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粮食在800公斤左右,比我国高65%。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能够吃饱已是了不起的成绩,要达到人均800公斤粮食“吃好”的标准确实有困难。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人均耕地少、进口食物多、种植业规模小、效益偏低、粮价偏高、国际竞争力弱、年轻粮农少、粮食浪费多等困难。此外,城镇化、工业化用地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2020年我国进口粮食相当于9亿亩耕地的产量。吃好需要进口是基本国情。第四,粮食安全的“措施要讲实”,八管齐下保粮食安全,中国人未来吃得肯定会更好。1989年我们曾预测中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4亿吨,2021年实际产量为6.8亿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八管齐下竖立“大食物观”,我国未来20年粮食产能有望达到8亿吨。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础上,“生粮于海”,在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捕捞鱼类;“产粮于山”,用南方10 亿亩草山草坡种植食物;“要粮于改”,用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1亿亩播种面积;“储粮于友”,建立稳定的海外10亿亩耕地的食物供应链;“节粮于用”,减少粮食浪费;“稳粮于共同体”,加速建设粮食安全共同体。通过上述措施,我国有望形成8亿吨的粮食产能,加上适当进口,完全能够实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主要装满中国粮食”的目标。总之,多年来粮食产量总是波动在3%左右,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里斯特·布朗曾提出“未来谁养活中国人”,在反驳他的文章中,我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忧、不可怕”,未来中国人一定会吃得更好。这个观点没有改变过。▲、(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