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MY6QOqXgB作者:丁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丁隆:中东地缘政治正在发生哪些变化/e3pmub6h5/e3pr9baf6恢复伊朗核协议的谈判再次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欧盟版的最终协议文本得到伊朗方面积极回应,谈判双方“无限接近”达成协议,接下来美国的态度将决定历时16个月的谈判能否修成正果。虽然现在判断伊核协议的命运为时尚早,但在这个关键时刻梳理伊核问题再陷博弈的历史经纬可以发现,20多年过去了,伊核问题依然未决,但在其影响下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国际层面,伊核问题的实质是美伊长期以来的敌对关系,美国不承认伊朗政权合法性,企图在伊朗实施政权更迭,激起伊朗反美主义高涨。在地区层面,伊核问题是中东地缘竞争的集中表现,背后隐藏的是伊朗崛起引发与中东“敌手”之间的安全困境。美国以伊核问题为借口纠集地区盟友遏制伊朗,伊朗则通过扩充军力和扶植地区代理人等实施反制,这构成伊拉克战争以来中东地缘政治变迁的底层逻辑。伊核问题的一波三折系美国一手造成,奥巴马以来的美国各届政府在伊朗问题上反复无常,直接影响其中东盟友应对“伊朗威胁”的方式,并引发地区力量的分化组合。中东国家分别采取软硬两种方式制衡伊朗,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主动因应美国中东政策变化,务实调整对伊政策。以色列则被国内过度渲染“伊朗威胁”的右翼势力绑架,一贯主张对伊实施“硬平衡”政策。 海湾国家认知中的“伊朗威胁”不只是核问题,还包括伊朗的地区政策。它们指责伊朗通过什叶派代理人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等国与海湾国家展开争夺。沙特等国陷入也门战争的泥潭,甚至本土战略目标时常遭到袭击,它们将此归咎于伊朗。然而,由于自身实力原因,加之美国不愿负担安全责任,海湾国家对伊朗的遏制政策被迫从“硬平衡”过渡到“软平衡”。海湾国家过去曾对伊朗采取“硬平衡”策略,支持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反对拜登政府对伊朗“松绑”的倾向,认为那将使伊朗获得更多财政资源。它们先试图将自身安全关切纳入伊核协议谈判,但遭到谈判双方拒绝。自知在美国淡出中东后,无力独自抗衡伊朗,海湾国家转而采取“扈从政策”,即缓和关系。在它们看来,伊核协议虽不是限制伊朗的最佳方案,但也不是最坏的,至少它可以约束伊朗的核活动。一年多以来,海湾国家与伊朗的关系出现明显转圜。这一进程伴随伊核协议谈判持续推进,科威特已全面恢复与伊朗的外交关系,阿联酋最近任命了驻伊朗大使。沙特也在伊拉克斡旋下,与伊朗展开复交谈判。海湾国家对伊朗态度的软化,并非源于它们对“伊朗威胁”的重新定义,而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迫使它们主动寻求与伊朗缓和关系。以色列是反伊朗的“急先锋”,在右翼执政期间,以色列将伊朗炒作成头号“安全威胁”。但以色列对伊强硬政策并未收获更多安全,事实证明以色列鼓动美国对伊“极限施压”适得其反,它所感受到的“威胁”不降反升。目前,以色列仍抓住最后机会向美方施压,企图拖延谈判进程,阻止伊核协议达成。然而,以色列在对伊问题上采取的是“推卸责任”战略,即鼓动美国带头,自身并未准备好独自抗衡伊朗。因此,以色列的伊朗政策与国内政治深度绑定,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选举工具。这使以色列政界丧失了反思对伊政策的能力,只能一味采取僵化强硬政策,一时难以因时因势而变。新一波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建交潮,可以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东最深刻的地缘政治变动,联手应对伊朗是推动阿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遏制伊朗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走近,并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反伊联盟。表面上看,在美国撮合下,以色列与阿联酋等五个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但这些国家对“伊朗威胁”认知差异较大,它们与以色列建交出于不同目的,不能用反伊来简单概括。在建交潮基础上,以色列欲扩大战果,在美国领导下组建“中东版北约”,但未得到阿拉伯国家响应。阿联酋等国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两面下注的行为,说明其不愿追随以色列对伊朗实施“硬平衡”,其与以色列建交的目的并不局限于遏制伊朗。伊朗实力地位相对上升是引发中东地缘政治变迁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伊朗与其中东“敌手”之间形成的安全困境导致地区局势动荡,阵营化对峙不断升级。伊核问题被美国及其中东盟友当作遏制伊朗的抓手,在中东挑动地缘纷争,让地区国家被裹挟进无尽的冲突之中,沦为美国中东政策的牺牲品。过往美国在此问题上的轻诺寡信,不断蚕食双方仅存的一丝互信。当前,尽快重启伊核协议是实现海湾和中东安全的关键一步。然而,伊核问题是“表”不是“里”,其实质是美伊敌对关系。“解铃还须系铃人”,美国须放弃对伊朗的敌对政策,才能消除中东冲突的根源。地区国家也应以此为契机,降低相互威胁认知,重建互信,并寻求建立关照所有中东国家合理安全关切的地区安全机制。(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166127911891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661293968536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恢复伊朗核协议的谈判再次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欧盟版的最终协议文本得到伊朗方面积极回应,谈判双方“无限接近”达成协议,接下来美国的态度将决定历时16个月的谈判能否修成正果。虽然现在判断伊核协议的命运为时尚早,但在这个关键时刻梳理伊核问题再陷博弈的历史经纬可以发现,20多年过去了,伊核问题依然未决,但在其影响下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国际层面,伊核问题的实质是美伊长期以来的敌对关系,美国不承认伊朗政权合法性,企图在伊朗实施政权更迭,激起伊朗反美主义高涨。在地区层面,伊核问题是中东地缘竞争的集中表现,背后隐藏的是伊朗崛起引发与中东“敌手”之间的安全困境。美国以伊核问题为借口纠集地区盟友遏制伊朗,伊朗则通过扩充军力和扶植地区代理人等实施反制,这构成伊拉克战争以来中东地缘政治变迁的底层逻辑。伊核问题的一波三折系美国一手造成,奥巴马以来的美国各届政府在伊朗问题上反复无常,直接影响其中东盟友应对“伊朗威胁”的方式,并引发地区力量的分化组合。中东国家分别采取软硬两种方式制衡伊朗,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主动因应美国中东政策变化,务实调整对伊政策。以色列则被国内过度渲染“伊朗威胁”的右翼势力绑架,一贯主张对伊实施“硬平衡”政策。 海湾国家认知中的“伊朗威胁”不只是核问题,还包括伊朗的地区政策。它们指责伊朗通过什叶派代理人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等国与海湾国家展开争夺。沙特等国陷入也门战争的泥潭,甚至本土战略目标时常遭到袭击,它们将此归咎于伊朗。然而,由于自身实力原因,加之美国不愿负担安全责任,海湾国家对伊朗的遏制政策被迫从“硬平衡”过渡到“软平衡”。海湾国家过去曾对伊朗采取“硬平衡”策略,支持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反对拜登政府对伊朗“松绑”的倾向,认为那将使伊朗获得更多财政资源。它们先试图将自身安全关切纳入伊核协议谈判,但遭到谈判双方拒绝。自知在美国淡出中东后,无力独自抗衡伊朗,海湾国家转而采取“扈从政策”,即缓和关系。在它们看来,伊核协议虽不是限制伊朗的最佳方案,但也不是最坏的,至少它可以约束伊朗的核活动。一年多以来,海湾国家与伊朗的关系出现明显转圜。这一进程伴随伊核协议谈判持续推进,科威特已全面恢复与伊朗的外交关系,阿联酋最近任命了驻伊朗大使。沙特也在伊拉克斡旋下,与伊朗展开复交谈判。海湾国家对伊朗态度的软化,并非源于它们对“伊朗威胁”的重新定义,而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迫使它们主动寻求与伊朗缓和关系。以色列是反伊朗的“急先锋”,在右翼执政期间,以色列将伊朗炒作成头号“安全威胁”。但以色列对伊强硬政策并未收获更多安全,事实证明以色列鼓动美国对伊“极限施压”适得其反,它所感受到的“威胁”不降反升。目前,以色列仍抓住最后机会向美方施压,企图拖延谈判进程,阻止伊核协议达成。然而,以色列在对伊问题上采取的是“推卸责任”战略,即鼓动美国带头,自身并未准备好独自抗衡伊朗。因此,以色列的伊朗政策与国内政治深度绑定,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选举工具。这使以色列政界丧失了反思对伊政策的能力,只能一味采取僵化强硬政策,一时难以因时因势而变。新一波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建交潮,可以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东最深刻的地缘政治变动,联手应对伊朗是推动阿以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遏制伊朗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走近,并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反伊联盟。表面上看,在美国撮合下,以色列与阿联酋等五个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但这些国家对“伊朗威胁”认知差异较大,它们与以色列建交出于不同目的,不能用反伊来简单概括。在建交潮基础上,以色列欲扩大战果,在美国领导下组建“中东版北约”,但未得到阿拉伯国家响应。阿联酋等国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两面下注的行为,说明其不愿追随以色列对伊朗实施“硬平衡”,其与以色列建交的目的并不局限于遏制伊朗。伊朗实力地位相对上升是引发中东地缘政治变迁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伊朗与其中东“敌手”之间形成的安全困境导致地区局势动荡,阵营化对峙不断升级。伊核问题被美国及其中东盟友当作遏制伊朗的抓手,在中东挑动地缘纷争,让地区国家被裹挟进无尽的冲突之中,沦为美国中东政策的牺牲品。过往美国在此问题上的轻诺寡信,不断蚕食双方仅存的一丝互信。当前,尽快重启伊核协议是实现海湾和中东安全的关键一步。然而,伊核问题是“表”不是“里”,其实质是美伊敌对关系。“解铃还须系铃人”,美国须放弃对伊朗的敌对政策,才能消除中东冲突的根源。地区国家也应以此为契机,降低相互威胁认知,重建互信,并寻求建立关照所有中东国家合理安全关切的地区安全机制。(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