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Wls0FyAY6作者:田俊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浙江慈善:“盆景”变“风景”/e3pmub6h5/e3pmub75a“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承载着儒家思想人道、德性、爱民、教化的丰富内涵,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生活和社会风俗中仁爱思想的最简洁表达。中国的慈善思想由来已久,从西周时期便开始了仁爱观念的温暖实践。《周礼·地官》载,周王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有六项措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正是现代慈善概念之肇始。此后,春秋战国时的“施粥”,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开仓赈灾,魏晋南北朝佛寺慈善的繁盛,宋朝官办慈善机构的兴起,元朝济众院与养济院林立,明清时期惠民药局、栖留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遍布全国。中国慈善事业自先秦起步,至宋代达到鼎盛,宋韵文化中的慈善文化穿越千年,也在塑造着每个浙江人的精神气度。仁爱为民、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星火传承千年。而今,慈善承载着助力共同富裕的使命,这超迈古今的设想正在浙江大地上,像蒲公英播撒种子,引领着人们“集体向善”,实现“盆景”向“风景”的蝶变。慈善“盆景”遍地开花一染善心,万劫不朽,百灯旷明,千里通明。浙江精神中蕴涵的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文化因子,涵养着浙江人的仁爱与和谐。范蠡将千金财富“分散于贫交疏困弟”,深刻诠释着浙江人“义利双行”的价值旨归,此善举可为浙商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发端。浦江郑义门家族合居共炊长达15世,也可谓浙江人主张“人我共生”的典型案例。 近十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遵循着“如何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的理念,在浙江精神的涵养下,在“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最美土壤”中,孕育着无数的“最美群像”,挖掘出一座座精神富矿。G20峰会中,成千上万的浙江志愿者们为峰会贡献力量;浙江互联网慈善的迅猛发展,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在各种大灾大难面前,社会救援组织彰显英雄本色;浙江十万“民间河长”善行义举参与“五水共治”;“西湖论善”成为浙江公益慈善领域交流互动平台;宁波“善园”成为慈善地标;宁波市10家公益慈善组织共同组建的“关爱困境、留守儿童公益联盟”等;迄今为止“第七届浙江慈善奖”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人物和事迹,让我们看到浙江慈善公益事业一篇繁盛、遍地开花的美好景象。慈善“风景”浙里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率先富起来的浙江,也率先经历着百姓幸福感如何持久、发展活力如何持续的思考与实践。当代浙江人在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中,走在慈善事业的前列,也赢得世人的赞誉。十年前,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善举传遍中华大地,之后,无数的“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警察”感动千万人。最美人物的平凡,最美事件的频发,进而演化为全社会共同弘扬真善美的现象,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必然和根本力量是人们对浙江精神的强烈认同,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守护和谐的坚守与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践行。在遍地开花的浙江慈善“盆景”导向之下,“仁爱”的力量突破地域、行业、群体的局限,浙江各地各行各业纷纷选树“最美”人和事作为树立良好形象的有力抓手,催生出一派“爱人”的浙江风景。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报表显示,浙江省慈善信托备案达11.93亿元,居全国第一;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达17.06万,居全国第一;慈善基金会925家,位列全国第二;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364个,居全国第二;全国百强社工机构达13家,乡镇(街道)社工站累计建成1187个;全省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803万人;在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期间,全省慈善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捐资捐物10.8亿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80万人次。鲜活的数字和生动的案例背后,是慈善事业在浙江省政策与市场系统集成、协同驱动下绽放的累累硕果。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慈善力量在扶危济贫、共同富裕、支持民生、助力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浙江省先行先试,构建慈善体系,健全“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汇聚共同富裕强大合力。相继出台《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志愿者激励办法(试行)》等,谋定浙江特色的慈善发展之路,明确了精神褒扬和物质奖励系列办法,持续加大慈善事业在人才队伍、组织建设、资金资源、政策保障方面的体系架构和迭代升级力度。乐善有恒,大爱无疆。第七届“浙江慈善奖”拟表彰的132个名单涵盖慈善事业突出贡献、慈善楷模、个人捐赠、机构捐赠、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奖项。涵盖范围之广,典型案例之不断涌现,呈现着浙江美丽的慈善风景,见证着浙江强大的精神和道德力量。(作者田俊杰是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16623433638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涵环球网16623433638932[]{"email":"yanghan@huanqiu.com","name":"杨涵"}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承载着儒家思想人道、德性、爱民、教化的丰富内涵,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生活和社会风俗中仁爱思想的最简洁表达。中国的慈善思想由来已久,从西周时期便开始了仁爱观念的温暖实践。《周礼·地官》载,周王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有六项措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正是现代慈善概念之肇始。此后,春秋战国时的“施粥”,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开仓赈灾,魏晋南北朝佛寺慈善的繁盛,宋朝官办慈善机构的兴起,元朝济众院与养济院林立,明清时期惠民药局、栖留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遍布全国。中国慈善事业自先秦起步,至宋代达到鼎盛,宋韵文化中的慈善文化穿越千年,也在塑造着每个浙江人的精神气度。仁爱为民、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星火传承千年。而今,慈善承载着助力共同富裕的使命,这超迈古今的设想正在浙江大地上,像蒲公英播撒种子,引领着人们“集体向善”,实现“盆景”向“风景”的蝶变。慈善“盆景”遍地开花一染善心,万劫不朽,百灯旷明,千里通明。浙江精神中蕴涵的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文化因子,涵养着浙江人的仁爱与和谐。范蠡将千金财富“分散于贫交疏困弟”,深刻诠释着浙江人“义利双行”的价值旨归,此善举可为浙商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发端。浦江郑义门家族合居共炊长达15世,也可谓浙江人主张“人我共生”的典型案例。 近十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遵循着“如何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的理念,在浙江精神的涵养下,在“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最美土壤”中,孕育着无数的“最美群像”,挖掘出一座座精神富矿。G20峰会中,成千上万的浙江志愿者们为峰会贡献力量;浙江互联网慈善的迅猛发展,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在各种大灾大难面前,社会救援组织彰显英雄本色;浙江十万“民间河长”善行义举参与“五水共治”;“西湖论善”成为浙江公益慈善领域交流互动平台;宁波“善园”成为慈善地标;宁波市10家公益慈善组织共同组建的“关爱困境、留守儿童公益联盟”等;迄今为止“第七届浙江慈善奖”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人物和事迹,让我们看到浙江慈善公益事业一篇繁盛、遍地开花的美好景象。慈善“风景”浙里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率先富起来的浙江,也率先经历着百姓幸福感如何持久、发展活力如何持续的思考与实践。当代浙江人在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中,走在慈善事业的前列,也赢得世人的赞誉。十年前,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善举传遍中华大地,之后,无数的“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警察”感动千万人。最美人物的平凡,最美事件的频发,进而演化为全社会共同弘扬真善美的现象,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必然和根本力量是人们对浙江精神的强烈认同,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守护和谐的坚守与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践行。在遍地开花的浙江慈善“盆景”导向之下,“仁爱”的力量突破地域、行业、群体的局限,浙江各地各行各业纷纷选树“最美”人和事作为树立良好形象的有力抓手,催生出一派“爱人”的浙江风景。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报表显示,浙江省慈善信托备案达11.93亿元,居全国第一;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达17.06万,居全国第一;慈善基金会925家,位列全国第二;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364个,居全国第二;全国百强社工机构达13家,乡镇(街道)社工站累计建成1187个;全省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803万人;在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期间,全省慈善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捐资捐物10.8亿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80万人次。鲜活的数字和生动的案例背后,是慈善事业在浙江省政策与市场系统集成、协同驱动下绽放的累累硕果。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慈善力量在扶危济贫、共同富裕、支持民生、助力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浙江省先行先试,构建慈善体系,健全“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汇聚共同富裕强大合力。相继出台《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志愿者激励办法(试行)》等,谋定浙江特色的慈善发展之路,明确了精神褒扬和物质奖励系列办法,持续加大慈善事业在人才队伍、组织建设、资金资源、政策保障方面的体系架构和迭代升级力度。乐善有恒,大爱无疆。第七届“浙江慈善奖”拟表彰的132个名单涵盖慈善事业突出贡献、慈善楷模、个人捐赠、机构捐赠、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奖项。涵盖范围之广,典型案例之不断涌现,呈现着浙江美丽的慈善风景,见证着浙江强大的精神和道德力量。(作者田俊杰是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