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a8Tv7mzeu作者:彭琬迪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华夏血脉 情暖中国】旅欧作曲家朱培华:回到故乡写乐章/e3pmub6h5/et4mltcbq“你就这样走,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候……当危难来临的时刻,祖国是我们全部的拥有……”一首名为《出征!出征!》歌曲在2020年大年初四上线,致敬逆行者。“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的创作者叫朱培华。2020年,朱培华先后创作了《出征!出征!》《樱花雨》《你》等四首抗疫歌曲。1958年,朱培华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师从“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1988年,朱培华的音乐事业快速发展,在当时的广播和电视节目里,他被称为青年作曲家,也正是此时,传来了身为华侨的太太怀孕的消息,他决定跟随太太远赴卢森堡打拼。对于当时的朱培华来说,异国他乡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是重新放飞音乐理想的地方。不过,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到卢森堡的第二天,他就一头扎进了当地的一家中国餐馆打工,从此和音乐南辕北辙了25年。出国之初,朱培华只带了40西德马克,也就是160元人民币,迫于生计需要,他不得不赶紧找一份工作。“一双弹钢琴、写五线谱的手,变成了一双端盘子、洗杯子的手。” 每天从上午干到深夜。虽然生活艰辛,但朱培华没有因此懈气,“世上就怕认真二字,只要我认真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后,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凭着一份独特的匠心,朱培华的中餐馆开得别有特色。在许多人看来,拥有一家生意兴隆的中餐馆已经很不错了,但朱培华并未止步于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欧洲的交流并不像现在这样广泛和深入,朱培华从中看到可以拓展的空间,于是成立了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当时,总部位于卢森堡的世界最大钢铁公司阿赛洛与中国莱芜钢铁的合作,就是其在从中“牵线”。以卢森堡为起点,朱培华的生意越做越大,还控股了德国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朱培华看来,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他们熟悉中国,另一方面他们在居住国长期工作生活,因此可以在中国与居住国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而日渐繁荣、不断开放的中国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情愫。“我一直把祖国放在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2013年底,朱培华响应“浙商回归”的召唤,把工作重心转回国内,将德国公司的业务拓展到了杭州。“我相信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一定会大有作为。”回国发展之后,朱培华的事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不仅如此,在他回到杭州以后,那些沉睡了的音乐灵感,又被重新焕发了出来。出国之后的很多年里,朱培华因为忙于生计,不得不放弃音乐创作,甚至很少再听音乐,生怕一听就会落泪。“算起来,我和音乐的接触断了近25年,没想到回到中国,这块土壤又让我焕发出创作音乐的无穷激情。”朱培华感慨。2016年,婉转悠扬的歌曲《九月杭州桂花香》飘荡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中国风的曲风勾画了古都杭州的气质韵味,西洋管弦乐的伴奏增加音乐厚度和气势,曲风中西合璧、构思精巧,朱培华正是曲作者。这首献礼G20杭州峰会的原创歌曲被刻录成光盘,作为礼物送给出席峰会的外国国家元首和嘉宾。把事业重心移到国内8年以来,朱培华创作了近百首作品,而在其创作灵感不断爆发的背后,不外乎这句简单的话:“我就是一个海外游子,我离开了家30多年,我想家,这份情感就体现在了我的音乐里。”朱培华把在中国各地看到、听到的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谱成曲、写成歌、化成一段段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旋律。在朱培华看来,作为艺术工作者,要有时代担当,歌以咏志。《劳动托起中国梦》传达了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也是海外侨胞出国打拼、从无到有的真实写照;《浙商之歌》赞颂了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人先的浙商精神;《最爱你清清的浙江》饱含浙江儿女对家乡的眷恋……朱培华将深情谱成曲,讴歌祖国和家乡的美好,也唱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于海外侨胞而言,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港湾,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永远和祖国连在一起。我想用音符记录中国砥砺奋进的每一个脚步。”朱培华说。(实习记者:彭婉迪)(素材来源:央视网、海外网、中国侨网)以上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和环球网联合策划166269367203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鲍宇雁环球网166269367203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53632e411fe773466cd34a6ca7a50ea.jpeg{"email":"baoyuyan@huanqiu.com","name":"鲍宇雁"}
“你就这样走,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候……当危难来临的时刻,祖国是我们全部的拥有……”一首名为《出征!出征!》歌曲在2020年大年初四上线,致敬逆行者。“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的创作者叫朱培华。2020年,朱培华先后创作了《出征!出征!》《樱花雨》《你》等四首抗疫歌曲。1958年,朱培华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师从“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1988年,朱培华的音乐事业快速发展,在当时的广播和电视节目里,他被称为青年作曲家,也正是此时,传来了身为华侨的太太怀孕的消息,他决定跟随太太远赴卢森堡打拼。对于当时的朱培华来说,异国他乡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是重新放飞音乐理想的地方。不过,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到卢森堡的第二天,他就一头扎进了当地的一家中国餐馆打工,从此和音乐南辕北辙了25年。出国之初,朱培华只带了40西德马克,也就是160元人民币,迫于生计需要,他不得不赶紧找一份工作。“一双弹钢琴、写五线谱的手,变成了一双端盘子、洗杯子的手。” 每天从上午干到深夜。虽然生活艰辛,但朱培华没有因此懈气,“世上就怕认真二字,只要我认真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后,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凭着一份独特的匠心,朱培华的中餐馆开得别有特色。在许多人看来,拥有一家生意兴隆的中餐馆已经很不错了,但朱培华并未止步于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欧洲的交流并不像现在这样广泛和深入,朱培华从中看到可以拓展的空间,于是成立了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当时,总部位于卢森堡的世界最大钢铁公司阿赛洛与中国莱芜钢铁的合作,就是其在从中“牵线”。以卢森堡为起点,朱培华的生意越做越大,还控股了德国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朱培华看来,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他们熟悉中国,另一方面他们在居住国长期工作生活,因此可以在中国与居住国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而日渐繁荣、不断开放的中国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情愫。“我一直把祖国放在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2013年底,朱培华响应“浙商回归”的召唤,把工作重心转回国内,将德国公司的业务拓展到了杭州。“我相信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一定会大有作为。”回国发展之后,朱培华的事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不仅如此,在他回到杭州以后,那些沉睡了的音乐灵感,又被重新焕发了出来。出国之后的很多年里,朱培华因为忙于生计,不得不放弃音乐创作,甚至很少再听音乐,生怕一听就会落泪。“算起来,我和音乐的接触断了近25年,没想到回到中国,这块土壤又让我焕发出创作音乐的无穷激情。”朱培华感慨。2016年,婉转悠扬的歌曲《九月杭州桂花香》飘荡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中国风的曲风勾画了古都杭州的气质韵味,西洋管弦乐的伴奏增加音乐厚度和气势,曲风中西合璧、构思精巧,朱培华正是曲作者。这首献礼G20杭州峰会的原创歌曲被刻录成光盘,作为礼物送给出席峰会的外国国家元首和嘉宾。把事业重心移到国内8年以来,朱培华创作了近百首作品,而在其创作灵感不断爆发的背后,不外乎这句简单的话:“我就是一个海外游子,我离开了家30多年,我想家,这份情感就体现在了我的音乐里。”朱培华把在中国各地看到、听到的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谱成曲、写成歌、化成一段段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旋律。在朱培华看来,作为艺术工作者,要有时代担当,歌以咏志。《劳动托起中国梦》传达了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也是海外侨胞出国打拼、从无到有的真实写照;《浙商之歌》赞颂了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人先的浙商精神;《最爱你清清的浙江》饱含浙江儿女对家乡的眷恋……朱培华将深情谱成曲,讴歌祖国和家乡的美好,也唱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于海外侨胞而言,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港湾,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永远和祖国连在一起。我想用音符记录中国砥砺奋进的每一个脚步。”朱培华说。(实习记者:彭婉迪)(素材来源:央视网、海外网、中国侨网)以上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和环球网联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