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RP8S1J2Pf作者:谢韬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谢韬:中美人文交流如何走出“寒冬”/e3pmub6h5/e3pr9baf6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日前刊登文章称,中美学术交流受到阻碍,美国大学挣扎于严峻的中美关系。对此,笔者有着亲身感触。今年1月8日,我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北京出发踏上了20天的美国之行。 之所以忐忑不安,是因为上一次我去美国还是2016年9月,那时特朗普还没有当选总统。而就是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新冠疫情三年中美人文交流几乎完全停滞,我完全不知道在美国将会有怎样的经历。之所以担心,还因为特朗普任期内不少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的中方人士在出入美国时遇到了执法机构的各种刁难,有的签证被当场吊销,有的被长时间盘问,美方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中方人士赴美交流的意愿急剧降低。 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此行一切顺利,出入境没遇到任何问题。然而在美期间我却强烈感受到,中美人文交流已进入漫长的“寒冬”。无论在大学还是在智库,只要我提起与中国开展学术交流,对方要么表现出疑虑,要么不感兴趣,哪怕是我方提供全额资助。在与一些老朋友的深入交谈中我发现,他们不愿意来中国的理由与很多中方人士不愿意去美国的理由相似,担心“受到刁难”。一位曾在北京常驻并在中美关系领域很有影响的老朋友告诉我,他忧虑万一来中国后回不去。他还告诉我,即使是对中美关系感兴趣的美国大学生,现在来中国交流学习的意愿也不高。他还举了个例子,他在一所大学讲授一门中美关系的课程,班上11名同学中只有1名表示有兴趣来中国交流学习。我在出发前还信心满满,以为肯定能谈成几个交流项目,没想到最后空手而归。 就在10多年前,中美人文交流可说是如火如荼。2009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宣布美国政府将在四年内选派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此外,两国政府就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达成共识,并将该机制写入随后发布的《中美联合声明》。2010年5月,该机制成立仪式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此后每年轮流由两国主办,共进行了七轮磋商。中美人文交流由此进入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最高峰。中国前驻美大使张业遂在2012年10月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当时每天有近1万人、每26分钟就有一架航班往来于中美之间,并且中国在美留学生超过16万人,而美国在华留学生也高达2.4万人。 特朗普政府就任后,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后,两国关系开始出现下滑,双边人文交流也因此受到负面影响。美国国家旅行和旅游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8年到访美国的中国游客为290万人次,而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之前的2017年则为320万人次。加之三年新冠疫情,导致人文交流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以两国之间的航班为例,一家航空业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3月,两国共有9家航空公司运营61条航线共1460个航班;到2023年3月,8家航空公司运营11条航线共96个航班。在疫情和双边关系持续恶化的双重打击下,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人数也大幅度减少。从奥巴马第一任期开始直到特朗普任期末,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一直稳步增长,在2019/2020学年接近37万人,为历史最高点,但2021/2022学年却骤降到29万人。 毫无疑问,美方要对双边人文交流的现状承担主要责任。面对和平发展的中国,美国一些政客和智库人士却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尤其是在特朗普任期内,联邦调查局以应对所谓来自外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为由,发起了饱受诟病的“中国行动计划”,并对一些在美工作学习的华人和华裔科学家发起刑事诉讼。与此同时,作为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美国的部分孔子学院也迫于来自极端反华政客的压力而不得不停止活动。美方这些举动无疑给有意开展人文交流的中美人士带来了无形与有形的压力和阻碍。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认真总结对美人文交流工作。其中之一是注重用美国人习惯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晴雨表”。中美关系好,人文交流则顺势而上;中美关系不好,人文交流如逆水行舟。虽然人文交流不能对中美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它至少能够发挥“纽带”的作用,防止中美滑向冲突的深渊。因为交流有助于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感知,减少误会和错误感知、避免误判。 在回国的航班上,我陷入了沉思。此前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研究美国政治和中美关系的学者,而不是一个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实践者。但此行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决定从自己做起,以微薄之力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因为它是中美关系的社会根基。(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16811495807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68116195330611[]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日前刊登文章称,中美学术交流受到阻碍,美国大学挣扎于严峻的中美关系。对此,笔者有着亲身感触。今年1月8日,我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北京出发踏上了20天的美国之行。 之所以忐忑不安,是因为上一次我去美国还是2016年9月,那时特朗普还没有当选总统。而就是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新冠疫情三年中美人文交流几乎完全停滞,我完全不知道在美国将会有怎样的经历。之所以担心,还因为特朗普任期内不少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的中方人士在出入美国时遇到了执法机构的各种刁难,有的签证被当场吊销,有的被长时间盘问,美方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中方人士赴美交流的意愿急剧降低。 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此行一切顺利,出入境没遇到任何问题。然而在美期间我却强烈感受到,中美人文交流已进入漫长的“寒冬”。无论在大学还是在智库,只要我提起与中国开展学术交流,对方要么表现出疑虑,要么不感兴趣,哪怕是我方提供全额资助。在与一些老朋友的深入交谈中我发现,他们不愿意来中国的理由与很多中方人士不愿意去美国的理由相似,担心“受到刁难”。一位曾在北京常驻并在中美关系领域很有影响的老朋友告诉我,他忧虑万一来中国后回不去。他还告诉我,即使是对中美关系感兴趣的美国大学生,现在来中国交流学习的意愿也不高。他还举了个例子,他在一所大学讲授一门中美关系的课程,班上11名同学中只有1名表示有兴趣来中国交流学习。我在出发前还信心满满,以为肯定能谈成几个交流项目,没想到最后空手而归。 就在10多年前,中美人文交流可说是如火如荼。2009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宣布美国政府将在四年内选派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此外,两国政府就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达成共识,并将该机制写入随后发布的《中美联合声明》。2010年5月,该机制成立仪式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此后每年轮流由两国主办,共进行了七轮磋商。中美人文交流由此进入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最高峰。中国前驻美大使张业遂在2012年10月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当时每天有近1万人、每26分钟就有一架航班往来于中美之间,并且中国在美留学生超过16万人,而美国在华留学生也高达2.4万人。 特朗普政府就任后,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后,两国关系开始出现下滑,双边人文交流也因此受到负面影响。美国国家旅行和旅游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8年到访美国的中国游客为290万人次,而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之前的2017年则为320万人次。加之三年新冠疫情,导致人文交流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以两国之间的航班为例,一家航空业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3月,两国共有9家航空公司运营61条航线共1460个航班;到2023年3月,8家航空公司运营11条航线共96个航班。在疫情和双边关系持续恶化的双重打击下,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人数也大幅度减少。从奥巴马第一任期开始直到特朗普任期末,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一直稳步增长,在2019/2020学年接近37万人,为历史最高点,但2021/2022学年却骤降到29万人。 毫无疑问,美方要对双边人文交流的现状承担主要责任。面对和平发展的中国,美国一些政客和智库人士却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尤其是在特朗普任期内,联邦调查局以应对所谓来自外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为由,发起了饱受诟病的“中国行动计划”,并对一些在美工作学习的华人和华裔科学家发起刑事诉讼。与此同时,作为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美国的部分孔子学院也迫于来自极端反华政客的压力而不得不停止活动。美方这些举动无疑给有意开展人文交流的中美人士带来了无形与有形的压力和阻碍。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认真总结对美人文交流工作。其中之一是注重用美国人习惯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晴雨表”。中美关系好,人文交流则顺势而上;中美关系不好,人文交流如逆水行舟。虽然人文交流不能对中美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它至少能够发挥“纽带”的作用,防止中美滑向冲突的深渊。因为交流有助于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感知,减少误会和错误感知、避免误判。 在回国的航班上,我陷入了沉思。此前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研究美国政治和中美关系的学者,而不是一个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实践者。但此行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决定从自己做起,以微薄之力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因为它是中美关系的社会根基。(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