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TxIlYwSiL作者:郑归初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郑归初:美国对华政策的五大“迷思”/e3pmub6h5/e3pr9baf6当前,中美关系处于“至暗时刻”,对话合作成了稀有名词。这显示出,美对华政策完全脱离理性健康的正轨,对华认知和定位出现严重偏差。美需破除五大“迷思”,改正对华认知,防止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滑向失败甚至灾难的深渊。一、泛滥成灾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本是老黄历,却一再成为美各界热议的高频词。无论是美高官政要渲染鼓吹美中“民主与威权”的较量,主要官方文件把中国定义为“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和“最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美专家学者在对华政策大辩论中林林总总的文章,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无不把“中国威胁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快速发展,美方起初也许不太在意,后来却措手不及,对华“战略惊讶”发展成“战略恐慌”。在恐惧笼罩下,美对华充满疑虑、猜忌和敌视,将国家安全扩大化、经贸问题政治化,无论中国做什么,美都会有很多反对声音。这背后是美国人的世界观出了问题。美不愿承认自身衰落与世界多极化大势,仍想维护“一超独霸”地位。在一些美国人眼中,霸权衰落是如同世界末日般的“生存威胁”,就算中国无意挑战、取代美国,但中国体量太大,又同美制度、文化迥异,客观上必然挤占美国际空间,损害美国家利益。美“恐惧文化”根深蒂固,有威胁就对付威胁,没威胁就制造“威胁”,甚至把无人飞艇、TikTok都当威胁。美不少政客、精英、国防军工复合体等揣着明白装糊涂,出于自身利益在国际上寻找敌人、制造敌人。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发展不是为了挑战美国、取代美国,而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些是中国反复强调的。这就是给美方的定心丸,吃不吃、是否有效,在于美方的选择。二、作茧自缚的“政治正确论”中美关系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美对华政策被国内政治深度绑架。当美无力解决国内政治极化问题时,找一个“替罪羊”是最廉价的办法。以至于今天,美共和民主两党、自由保守两派在涉华问题上罕见地达成一致,对华强硬甚至反华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正确”。特朗普上台后先是将美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后又借指责中国掩盖自身防疫失败。拜登上台后为争取劳工阶层选票,同样从民粹主义角度将国内中产阶级衰落归因于中国,借突出“中国威胁”促进国内投资,使得外交问题变成了人人都可参与辩论和施加影响的内政问题。一些美政客看到打“中国牌”很有效,纷纷模仿,导致对华强硬派越来越多,理性派越来越少,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涉华民意越来越负面,政客们就更加反华以迎合民意,形成自我强化的“反华循环”。几周前,拜登下令军方击落失控飘入美国、属于民用科研目的的无人飞艇,这样就没人能说拜登对华软弱。美社会充斥对华虚假叙事,学术界日益被“政治正确”所操纵,一犬吠声、百犬吠影,以致美涉华舆论出现“寒蝉效应”,少有人敢站出来为中美关系发声。但“政治正确”未必就是真正确,美两党在某一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都正确。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历史上不胜枚举。美会不会在中美关系上重犯战略性错误?历史将作出判决。三、居高临下的“实力地位论”美官员总是宣称,要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作为奉行现实主义的国家,美国一向崇尚“实力为王”和“强权即真理”,将“实力地位”挂在嘴边。一方面是刻意强调美还是世界头号强国,另一方面也是在掩饰内心的焦虑。在具体做法上,美国仍幻想着按自己的条件和要求与中方打交道,一边在需要的地方要求中方合作,另一边却损害中方利益。中方在不同场合多次警告,美方“没有资格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也不应该有高人一等的国家,中国更不会接受任何国家自诩高人一等。如果美国到今天还没有学会如何以平等的姿态同其他国家相处,那么,我们有责任和国际社会一道,好好给美国补上这一课。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办不到!四、注定失败的“投资联盟论”拜登政府将同盟友合作作为外交优先事项,从强化同盟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涉华问题,与世界各国讨论中国问题,却不就具体问题同中方对话。据说拜登上台第一天就对国务卿布林肯下令,用尽一切办法重振核心盟友体系。事实上,美妄图纠集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组成“民主国家联盟”以遏制打压中国,这个策略行不通,也不可持续。美通过拉拢盟友来孤立、对抗中国的做法,正给世界带来“新冷战”的危险,加剧全球走向“脱钩断链”和“两个平行世界”的风险。即使美亲密的盟友也不愿像美国那样对抗、遏制中国或在经济上“去中国化”,许多国家反而加深了对华贸易往来。美一面诱拉盟友联手对华,一面加紧“吸血”盟友为自身“补血”,想方设法把与中国对抗的损失转嫁给“小兄弟们”。美盟友对此亦心知肚明。不久前,在结束访华回国的专机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性,避免沦为美国追随者。五、本末倒置的“构建护栏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避免冲突对抗符合两国和世界利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中美双方至少应就台湾问题、海上问题等寻找管控危机的方法,设置护栏和框架,降低爆发冲突风险。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近来频繁提及为美中关系加装“护栏”,为对华政策“兜底”。美方的逻辑是,全球战略安全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旧有国际秩序和安全框架纷纷失效,大国之间应有防止冲突升级的有效机制。美方担心美中之间的无心摩擦会发展成大规模冲突,希望同中方建立预防管控意外事件的“防撞网”或“安全气囊”。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应不应该装“护栏”,而是到底装什么“护栏”。中美关系的真正“护栏”是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如果走错了轨道,装再多的“护栏”又有什么用?如果本末倒置,“护栏”又怎么能立得住、扎得牢?驾驭国与国关系就像开车,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障碍物却不放眼长远、明确方向,那终究还是免不了发生意外。美方不断采取损害中方利益的做法让人怀疑,其挂在嘴边的“护栏”“兜底”到底什么意思?究竟“底”在哪里?还是根本就没有“底”。中美关系的“底”一次次被击穿,中美关系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美方给两国关系装上“护栏”,是不是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横冲直撞,做出更多不利于中美关系的事?中方将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些原则对今后中美关系发展有纲举目张的作用,为两国关系发展确立大的方向,为双方妥处分歧、拓展合作提供基本遵循,增加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建设性、可预期性。但美国怎么办?世界都在看!(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168141517957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8142572772812[]{"email":"yuanxiaocun@huanqiu.com","name":"袁小存"}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至暗时刻”,对话合作成了稀有名词。这显示出,美对华政策完全脱离理性健康的正轨,对华认知和定位出现严重偏差。美需破除五大“迷思”,改正对华认知,防止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滑向失败甚至灾难的深渊。一、泛滥成灾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本是老黄历,却一再成为美各界热议的高频词。无论是美高官政要渲染鼓吹美中“民主与威权”的较量,主要官方文件把中国定义为“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和“最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美专家学者在对华政策大辩论中林林总总的文章,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无不把“中国威胁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快速发展,美方起初也许不太在意,后来却措手不及,对华“战略惊讶”发展成“战略恐慌”。在恐惧笼罩下,美对华充满疑虑、猜忌和敌视,将国家安全扩大化、经贸问题政治化,无论中国做什么,美都会有很多反对声音。这背后是美国人的世界观出了问题。美不愿承认自身衰落与世界多极化大势,仍想维护“一超独霸”地位。在一些美国人眼中,霸权衰落是如同世界末日般的“生存威胁”,就算中国无意挑战、取代美国,但中国体量太大,又同美制度、文化迥异,客观上必然挤占美国际空间,损害美国家利益。美“恐惧文化”根深蒂固,有威胁就对付威胁,没威胁就制造“威胁”,甚至把无人飞艇、TikTok都当威胁。美不少政客、精英、国防军工复合体等揣着明白装糊涂,出于自身利益在国际上寻找敌人、制造敌人。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发展不是为了挑战美国、取代美国,而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些是中国反复强调的。这就是给美方的定心丸,吃不吃、是否有效,在于美方的选择。二、作茧自缚的“政治正确论”中美关系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美对华政策被国内政治深度绑架。当美无力解决国内政治极化问题时,找一个“替罪羊”是最廉价的办法。以至于今天,美共和民主两党、自由保守两派在涉华问题上罕见地达成一致,对华强硬甚至反华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正确”。特朗普上台后先是将美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后又借指责中国掩盖自身防疫失败。拜登上台后为争取劳工阶层选票,同样从民粹主义角度将国内中产阶级衰落归因于中国,借突出“中国威胁”促进国内投资,使得外交问题变成了人人都可参与辩论和施加影响的内政问题。一些美政客看到打“中国牌”很有效,纷纷模仿,导致对华强硬派越来越多,理性派越来越少,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涉华民意越来越负面,政客们就更加反华以迎合民意,形成自我强化的“反华循环”。几周前,拜登下令军方击落失控飘入美国、属于民用科研目的的无人飞艇,这样就没人能说拜登对华软弱。美社会充斥对华虚假叙事,学术界日益被“政治正确”所操纵,一犬吠声、百犬吠影,以致美涉华舆论出现“寒蝉效应”,少有人敢站出来为中美关系发声。但“政治正确”未必就是真正确,美两党在某一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都正确。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历史上不胜枚举。美会不会在中美关系上重犯战略性错误?历史将作出判决。三、居高临下的“实力地位论”美官员总是宣称,要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作为奉行现实主义的国家,美国一向崇尚“实力为王”和“强权即真理”,将“实力地位”挂在嘴边。一方面是刻意强调美还是世界头号强国,另一方面也是在掩饰内心的焦虑。在具体做法上,美国仍幻想着按自己的条件和要求与中方打交道,一边在需要的地方要求中方合作,另一边却损害中方利益。中方在不同场合多次警告,美方“没有资格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也不应该有高人一等的国家,中国更不会接受任何国家自诩高人一等。如果美国到今天还没有学会如何以平等的姿态同其他国家相处,那么,我们有责任和国际社会一道,好好给美国补上这一课。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办不到!四、注定失败的“投资联盟论”拜登政府将同盟友合作作为外交优先事项,从强化同盟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涉华问题,与世界各国讨论中国问题,却不就具体问题同中方对话。据说拜登上台第一天就对国务卿布林肯下令,用尽一切办法重振核心盟友体系。事实上,美妄图纠集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组成“民主国家联盟”以遏制打压中国,这个策略行不通,也不可持续。美通过拉拢盟友来孤立、对抗中国的做法,正给世界带来“新冷战”的危险,加剧全球走向“脱钩断链”和“两个平行世界”的风险。即使美亲密的盟友也不愿像美国那样对抗、遏制中国或在经济上“去中国化”,许多国家反而加深了对华贸易往来。美一面诱拉盟友联手对华,一面加紧“吸血”盟友为自身“补血”,想方设法把与中国对抗的损失转嫁给“小兄弟们”。美盟友对此亦心知肚明。不久前,在结束访华回国的专机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性,避免沦为美国追随者。五、本末倒置的“构建护栏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避免冲突对抗符合两国和世界利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中美双方至少应就台湾问题、海上问题等寻找管控危机的方法,设置护栏和框架,降低爆发冲突风险。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近来频繁提及为美中关系加装“护栏”,为对华政策“兜底”。美方的逻辑是,全球战略安全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旧有国际秩序和安全框架纷纷失效,大国之间应有防止冲突升级的有效机制。美方担心美中之间的无心摩擦会发展成大规模冲突,希望同中方建立预防管控意外事件的“防撞网”或“安全气囊”。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应不应该装“护栏”,而是到底装什么“护栏”。中美关系的真正“护栏”是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如果走错了轨道,装再多的“护栏”又有什么用?如果本末倒置,“护栏”又怎么能立得住、扎得牢?驾驭国与国关系就像开车,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障碍物却不放眼长远、明确方向,那终究还是免不了发生意外。美方不断采取损害中方利益的做法让人怀疑,其挂在嘴边的“护栏”“兜底”到底什么意思?究竟“底”在哪里?还是根本就没有“底”。中美关系的“底”一次次被击穿,中美关系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美方给两国关系装上“护栏”,是不是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横冲直撞,做出更多不利于中美关系的事?中方将始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些原则对今后中美关系发展有纲举目张的作用,为两国关系发展确立大的方向,为双方妥处分歧、拓展合作提供基本遵循,增加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建设性、可预期性。但美国怎么办?世界都在看!(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