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thcn1XVaY作者:徐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徐焰:今天国际社会更需坚持正确二战史观/e3pmub6h5/e3pr9baf6硝烟如在,逝者如斯。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变局和冲突交织的新形势下,西方反法西斯战争78周年胜利日到来。5月9日,俄联邦照例在莫斯科举行胜利日阅兵式,普京总统的讲话在歌颂苏联军民的功绩时,也向当年美英等国盟军士兵致敬,并表示铭记中国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壮举。今年美国纪念战胜纳粹的活动很冷清,白宫方面又只称赞美英等盟军战胜法西斯主义,对苏联的作用根本不提。美国为首的西方持此种二战史观,正是其一贯突出“西方中心论”和坚持冷战思维的反映,正视历史和维持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人们当然要反对这种态度。德国两次签降约造成两个“胜利日”回首1945年,德国的战败投降仪式因纳粹残余耍花招和苏美英盟军的矛盾,出现了反常的怪现象。当年5月上旬,苏军经过激战将锤镰红旗插到柏林及德国东部各处,美英盟军则在对手迎降下席卷德国西部。继任希特勒之位的邓尼茨政府龟缩到北德一角,试图迎合西方反共心理而搞“降美英不降苏”,导致德国代表在两个地点、两个日子两次签订投降书,反法西斯盟国就此出现两个“胜利日”。5月7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等代表赶到法国兰斯,在驻欧美军兼西方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总部签下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此事5月8日宣布,西欧遂将8日定为“胜利日”,但同日东线德军的顽抗却未停止。 斯大林得知此事极为气愤,当天就要求另签降书,并强调击败德军的主力是苏联,德国必须在其被苏军占领下的首都宣布投降,德军还要派出最高级别代表。此时美国还有求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于是同意了这一要求。5月8日下午,美英法都派出将军级代表到达苏军控制的柏林,德国最高统帅部总长凯特尔元帅也到此签订投降书。朱可夫元帅主持的德国投降仪式结束时已到5月9日凌晨,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及其后继俄联邦的“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加上“伟大”前置词是为与1812年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相区别)。对胜利者联盟而言,让战败者到哪一方控制区签降约,往往能够凸显主要战功归属于谁。冷战期间,西方只提5月8日这一胜利日。苏联则在5月9日隆重纪念战胜纳粹,后来的俄联邦也沿用这一胜利日,并将其作为俄罗斯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和永久的荣光。西方“双标”导致对胜利日态度反复当年美英苏结成反法西斯盟国时,“三巨头”对战争中谁是侵略者、谁是正义一方以及各自的作用本有共识。直至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之前,罗斯福和丘吉尔都一再称赞苏联是打击纳粹的主力。战时美国好莱坞拍摄了六部歌颂苏军的大片,英国白金汉宫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曾奏起当时还是苏联国歌的《国际歌》。不过,西方不少政客以及舆论界奉行实用主义,随着后续政治风向和利益认知变化,对二战的评价一再改变口径。对德战争结束时,美英就抬高自己并贬低苏联在战争中的作用。冷战开始后,1948年的柏林危机导致东西方阵营剑拔弩张,西方就抓住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加渲染,攻击苏联与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有共同罪责。苏联的观点则是,本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苏军又在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战争中以“国际纵队志愿者”名义最早同纳粹德军交战。美英法对纳粹崛起都采取放任态度,1938年英法还同德意签订出卖捷克的《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让德攻苏,苏联的对应是在1939年同德国签约以“祸水西引”。西方后来对待二战史的常用做法就是“选择性失明”,略过英法对德妥协和《慕尼黑协定》等事,只抓住苏联一些阴暗面并夸张宣传。苏联解体后,美国和西欧因同俄联邦有过关系改善和合作期,对苏联在抗击纳粹中的作用又有过一些正面评价。克林顿和小布什任总统时还分别于1995年和2005年赴莫斯科参加过胜利日庆典。随着2011年开始的反恐战争走向结束,美国全球战略转变,就不再参加俄罗斯的胜利日活动,并进一步抹黑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解释历史时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正是西方政界和舆论界进行话语操控的一个突出表现。坚决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历史是复杂现象组成的多棱镜,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审视往往会得出一些不同结论。正确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就要重点研究谁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这个问题答案相当清晰,即中俄分别作为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承受了巨大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带偏见地客观看待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可以看出苏联付出的牺牲最大,1991年公布的数字是有2700万人死于战争(后来又统计有3000万人负伤),军人死亡达866万(包括被俘后遭虐杀的178万人)。同样,苏联消灭了最多的德军,美国长期观战后只是在战争末期的一年多时间参加了欧洲大战。对苏联宣布的战果,西方长期不予置信和引用。两德统一后,属于西方集团的德国政府在1999年宣布新的完整战时统计,说明德国战死军人480万,其中有380万死于对苏作战的东线,约70万死于对美英法作战的西线和地中海(再加被俘后死亡者,德国军人共死531万)。再估算被摧毁的武器,德军一大半的战损飞机和4/5的战损坦克是在东线,苏联名符其实是消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但西方却在利用话语霸权持续歪曲这一事实,试图长期影响国际舆论的客观评判。铭记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照应现实。现有国际秩序的主要部分与二战过程及其结果息息相关,我们要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就需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就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二战史以及美化、复活纳粹思想和军国主义的做法。(作者是军史专家,退休返聘专业二级教授、少将)168409578482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8410398534011[]{"email":"yuanxiaocun@huanqiu.com","name":"袁小存"}
硝烟如在,逝者如斯。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变局和冲突交织的新形势下,西方反法西斯战争78周年胜利日到来。5月9日,俄联邦照例在莫斯科举行胜利日阅兵式,普京总统的讲话在歌颂苏联军民的功绩时,也向当年美英等国盟军士兵致敬,并表示铭记中国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壮举。今年美国纪念战胜纳粹的活动很冷清,白宫方面又只称赞美英等盟军战胜法西斯主义,对苏联的作用根本不提。美国为首的西方持此种二战史观,正是其一贯突出“西方中心论”和坚持冷战思维的反映,正视历史和维持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人们当然要反对这种态度。德国两次签降约造成两个“胜利日”回首1945年,德国的战败投降仪式因纳粹残余耍花招和苏美英盟军的矛盾,出现了反常的怪现象。当年5月上旬,苏军经过激战将锤镰红旗插到柏林及德国东部各处,美英盟军则在对手迎降下席卷德国西部。继任希特勒之位的邓尼茨政府龟缩到北德一角,试图迎合西方反共心理而搞“降美英不降苏”,导致德国代表在两个地点、两个日子两次签订投降书,反法西斯盟国就此出现两个“胜利日”。5月7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等代表赶到法国兰斯,在驻欧美军兼西方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总部签下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此事5月8日宣布,西欧遂将8日定为“胜利日”,但同日东线德军的顽抗却未停止。 斯大林得知此事极为气愤,当天就要求另签降书,并强调击败德军的主力是苏联,德国必须在其被苏军占领下的首都宣布投降,德军还要派出最高级别代表。此时美国还有求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于是同意了这一要求。5月8日下午,美英法都派出将军级代表到达苏军控制的柏林,德国最高统帅部总长凯特尔元帅也到此签订投降书。朱可夫元帅主持的德国投降仪式结束时已到5月9日凌晨,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及其后继俄联邦的“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加上“伟大”前置词是为与1812年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相区别)。对胜利者联盟而言,让战败者到哪一方控制区签降约,往往能够凸显主要战功归属于谁。冷战期间,西方只提5月8日这一胜利日。苏联则在5月9日隆重纪念战胜纳粹,后来的俄联邦也沿用这一胜利日,并将其作为俄罗斯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和永久的荣光。西方“双标”导致对胜利日态度反复当年美英苏结成反法西斯盟国时,“三巨头”对战争中谁是侵略者、谁是正义一方以及各自的作用本有共识。直至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之前,罗斯福和丘吉尔都一再称赞苏联是打击纳粹的主力。战时美国好莱坞拍摄了六部歌颂苏军的大片,英国白金汉宫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曾奏起当时还是苏联国歌的《国际歌》。不过,西方不少政客以及舆论界奉行实用主义,随着后续政治风向和利益认知变化,对二战的评价一再改变口径。对德战争结束时,美英就抬高自己并贬低苏联在战争中的作用。冷战开始后,1948年的柏林危机导致东西方阵营剑拔弩张,西方就抓住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加渲染,攻击苏联与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有共同罪责。苏联的观点则是,本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苏军又在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战争中以“国际纵队志愿者”名义最早同纳粹德军交战。美英法对纳粹崛起都采取放任态度,1938年英法还同德意签订出卖捷克的《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让德攻苏,苏联的对应是在1939年同德国签约以“祸水西引”。西方后来对待二战史的常用做法就是“选择性失明”,略过英法对德妥协和《慕尼黑协定》等事,只抓住苏联一些阴暗面并夸张宣传。苏联解体后,美国和西欧因同俄联邦有过关系改善和合作期,对苏联在抗击纳粹中的作用又有过一些正面评价。克林顿和小布什任总统时还分别于1995年和2005年赴莫斯科参加过胜利日庆典。随着2011年开始的反恐战争走向结束,美国全球战略转变,就不再参加俄罗斯的胜利日活动,并进一步抹黑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解释历史时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正是西方政界和舆论界进行话语操控的一个突出表现。坚决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历史是复杂现象组成的多棱镜,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审视往往会得出一些不同结论。正确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就要重点研究谁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这个问题答案相当清晰,即中俄分别作为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承受了巨大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带偏见地客观看待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可以看出苏联付出的牺牲最大,1991年公布的数字是有2700万人死于战争(后来又统计有3000万人负伤),军人死亡达866万(包括被俘后遭虐杀的178万人)。同样,苏联消灭了最多的德军,美国长期观战后只是在战争末期的一年多时间参加了欧洲大战。对苏联宣布的战果,西方长期不予置信和引用。两德统一后,属于西方集团的德国政府在1999年宣布新的完整战时统计,说明德国战死军人480万,其中有380万死于对苏作战的东线,约70万死于对美英法作战的西线和地中海(再加被俘后死亡者,德国军人共死531万)。再估算被摧毁的武器,德军一大半的战损飞机和4/5的战损坦克是在东线,苏联名符其实是消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但西方却在利用话语霸权持续歪曲这一事实,试图长期影响国际舆论的客观评判。铭记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照应现实。现有国际秩序的主要部分与二战过程及其结果息息相关,我们要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就需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就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二战史以及美化、复活纳粹思想和军国主义的做法。(作者是军史专家,退休返聘专业二级教授、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