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7oRLPYvMt作者:支振锋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支振锋:积极推动城市空间“适儿化”/e3pmub6h5/e3pr9baf6今天是儿童节,有关校园安全的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小学校园的空间问题。校园是孩子们的第一“居所”,校园空间如果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电视上和新闻报道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窗明几净、设施完备的中小学校园。但现实中仍存在不少面积狭小、设施匮乏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位于大城市老城区的中小学校,校园中孩子们锻炼、嬉戏的空间,以及相应设施普遍不足。不少中小学校园难以实现人车分流,这让孩子们行走在校园都得时刻提高警惕。在一些地区,教学楼也使孩子们不再“接地气”。几十年前,孩子们课间可以随意出教室休息、玩耍。但如今部分中小学校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除上厕所外,不允许孩子们课间出教室、禁止在走廊玩闹。校园以外的社会给予儿童的空间呢?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既是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也是拥挤的汽车社会。它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大量人口的流动,还伴随汽车的呼啸往来,在这样的城市空间,没有家长的陪伴,儿童很难保证独自出门的安全。社区中独属于孩子们的“地盘”也很有限。人车分流的城市小区尚属少数,大部分小区同样是车来车往,就是有一些社区公园、健身场所等,也是孩子们和老人共享空间。 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环境,对儿童谈不上友好。家长们累得慌,孩子们憋得慌。即便是家长想多陪孩子,但上下班动辄一两百分钟的通勤时间,还可以有多少精力在辅导孩子作业后跟他们谈心、陪他们玩耍?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学校和社区等都难以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孩子们不能尽情运动、奔跑、嬉戏、玩耍,就很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每周运动频次越高,抑郁风险的检出率就越低,全国14. 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青少年面临的抑郁风险逐渐升高。久坐和缺乏运动还导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近视出现低龄化趋势,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均超过9%,最高可达19.1%;6岁到17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达到19%。特别是,校园空间、市政空间、社区空间、家庭空间等难以成为孩子们的运动空间、玩耍空间之后,一些孩子在网络空间打发时间,沉迷游戏、视频、交友等,容易导致更多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承载。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空间,还应是孩子们的运动空间、玩耍空间、休闲空间,进而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空间。在城市规划阶段,我们需要更多考虑“适儿化”需求,强调以“一米高度”看世界,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突出儿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学校随人口走,而不是人口随校园走,避免中小学、特别是优质中小学资源集中在狭小的老城区。对于老旧学校,需要想尽办法改造扩展校园空间,用好、用足、用活现有空间,尽可能保障学生的运动、玩耍和休闲空间。实现校园人车分流,做好校园空间安全治理。探索将中小学课时设置为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设置为15分钟的可行性,课间时间不再将孩子们约束在教室,鼓励中小学生课间交流、玩耍、嬉戏。特别是要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的空间需求,并在城市空间分配和建设中真正予以体现。空间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在少子化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推动城市空间“适儿化”,将校园空间建设成为快乐港湾,真正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空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68556480583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85575651173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今天是儿童节,有关校园安全的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小学校园的空间问题。校园是孩子们的第一“居所”,校园空间如果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电视上和新闻报道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窗明几净、设施完备的中小学校园。但现实中仍存在不少面积狭小、设施匮乏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位于大城市老城区的中小学校,校园中孩子们锻炼、嬉戏的空间,以及相应设施普遍不足。不少中小学校园难以实现人车分流,这让孩子们行走在校园都得时刻提高警惕。在一些地区,教学楼也使孩子们不再“接地气”。几十年前,孩子们课间可以随意出教室休息、玩耍。但如今部分中小学校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除上厕所外,不允许孩子们课间出教室、禁止在走廊玩闹。校园以外的社会给予儿童的空间呢?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既是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也是拥挤的汽车社会。它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大量人口的流动,还伴随汽车的呼啸往来,在这样的城市空间,没有家长的陪伴,儿童很难保证独自出门的安全。社区中独属于孩子们的“地盘”也很有限。人车分流的城市小区尚属少数,大部分小区同样是车来车往,就是有一些社区公园、健身场所等,也是孩子们和老人共享空间。 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环境,对儿童谈不上友好。家长们累得慌,孩子们憋得慌。即便是家长想多陪孩子,但上下班动辄一两百分钟的通勤时间,还可以有多少精力在辅导孩子作业后跟他们谈心、陪他们玩耍?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学校和社区等都难以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孩子们不能尽情运动、奔跑、嬉戏、玩耍,就很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每周运动频次越高,抑郁风险的检出率就越低,全国14. 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青少年面临的抑郁风险逐渐升高。久坐和缺乏运动还导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近视出现低龄化趋势,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均超过9%,最高可达19.1%;6岁到17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达到19%。特别是,校园空间、市政空间、社区空间、家庭空间等难以成为孩子们的运动空间、玩耍空间之后,一些孩子在网络空间打发时间,沉迷游戏、视频、交友等,容易导致更多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承载。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空间,还应是孩子们的运动空间、玩耍空间、休闲空间,进而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空间。在城市规划阶段,我们需要更多考虑“适儿化”需求,强调以“一米高度”看世界,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突出儿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学校随人口走,而不是人口随校园走,避免中小学、特别是优质中小学资源集中在狭小的老城区。对于老旧学校,需要想尽办法改造扩展校园空间,用好、用足、用活现有空间,尽可能保障学生的运动、玩耍和休闲空间。实现校园人车分流,做好校园空间安全治理。探索将中小学课时设置为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设置为15分钟的可行性,课间时间不再将孩子们约束在教室,鼓励中小学生课间交流、玩耍、嬉戏。特别是要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的空间需求,并在城市空间分配和建设中真正予以体现。空间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在少子化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推动城市空间“适儿化”,将校园空间建设成为快乐港湾,真正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空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