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JQR6Ua9qn作者:崔洪建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崔洪建:德国“国家安全战略”,落实难度不小/e3pmub6h5/e3pr9baf6经过内部长时间的讨论磋商,德国联邦政府首次提出的“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终于在14日对外公布。这份长达40多页的文件得到了德国联邦内阁批准,该文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德国的安全环境,重点聚焦“时代变革”。从这份文件来看,朔尔茨政府突出“时代变革”这个词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德国想强调的是已经准备好承担全球责任。那么,如何看德国外交安全政策向全球角色的转变?第一,关于“时代变革”,延续了去年2月底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议会演讲时的调子。而德国眼里“转折”的最大标志,就是俄乌冲突。作为对这一政治定调的呼应,这份“国家安全战略”也强调了世界正处于多极化进程中,这也是重复了朔尔茨之前的说法。由此我们可以洞悉当前德国政府的世界观,及其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判断。而且,德国所提到的“时代变革”,与我们经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某些层面有类似之处。 第二,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原有的政策逻辑必须改变。改变的方向,则是塑造德国外交的全球性角色,当然这要与德国当前实力构成保持平衡。过去德国经常依赖经济手段实现外交目的,因此更加侧重于经济外交政策。转向之后,至少安全与经济会成为德国两种较平衡的手段。第三,对“安全”的解释发生了嬗变。正因为基于俄乌冲突的大背景,这份“国家安全战略”实际上是向德国民众坦言,过去那一套与俄罗斯搞外交及能源合作的模式无法持续,而政策逻辑改变的基础,是对国家能力的改革和改善。在重视“经济+安全”的初衷下,需要向安全能力建构倾注更多精力,因此德国要实施再军事化,因为国际环境越来越不安全,越来越动荡,德国要自保。在这套逻辑下,安全与经济的平衡成为报告核心,也演变为一个新的概念,即“综合安全”。通俗一点说,朔尔茨政府想要的安全不是通常理解的国防安全,而是涉及经济、网络、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这就为其发展安全能力带来合法性,起码在加大德国军事力量建设时,能说服本国民众。而这种泛化后的安全,未来其实对德国挑战并不小,因为政府各个部门未来都要拿出细则来具体落实到自己部门涉及的安全领域。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在经济上实现了崛起,但在安全上长期受限。这份“国家安全战略”也是想打破限制,让德国的国家角色正常化。或者说,是想实现“华丽的转身”,从历史上的“欧洲安全破坏者”,到未来的“欧洲安全维护者”。下一步,德国要实现外交安全的全球角色转变,离不开同欧洲伙伴的协调与合作。而德国更看重的是国家身份变化,让周边国家和世界对过去自己那段历史完成脱敏,从而实现彻底转变。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过程是复杂崎岖的。当前德国政府是多党联合政府,出台“国家安全战略”也是想统一政府内部的认识,毕竟三个政党对安全与经济的认识本身有分歧。所以,德国政府内部的具体矛盾不会消失,在“经济领域怎么落实安全”这个问题上,内部博弈依旧很激烈。在对华政策方面,这份“国家安全战略”着墨并不像欧洲媒体及学者之前预想的那么多,从外界和欧洲内部的舆论看,德国还是希望能发挥欧盟与中国之间关系“平衡器”的角色。在报告中,德国方面进行了分类,即哪些是伙伴盟友,哪些是威胁和敌人。显然,俄罗斯被放在了后者里。而对中国,德国延续了“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与欧盟保持一致。但这三者本身就自相矛盾,事实上,中欧双方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续。所以,在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方面,如何协调中欧之间的关系,扮演称职的平衡者,是对德国政治智慧的考验。(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168677384971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8678599689911[]
经过内部长时间的讨论磋商,德国联邦政府首次提出的“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终于在14日对外公布。这份长达40多页的文件得到了德国联邦内阁批准,该文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德国的安全环境,重点聚焦“时代变革”。从这份文件来看,朔尔茨政府突出“时代变革”这个词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德国想强调的是已经准备好承担全球责任。那么,如何看德国外交安全政策向全球角色的转变?第一,关于“时代变革”,延续了去年2月底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议会演讲时的调子。而德国眼里“转折”的最大标志,就是俄乌冲突。作为对这一政治定调的呼应,这份“国家安全战略”也强调了世界正处于多极化进程中,这也是重复了朔尔茨之前的说法。由此我们可以洞悉当前德国政府的世界观,及其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判断。而且,德国所提到的“时代变革”,与我们经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某些层面有类似之处。 第二,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原有的政策逻辑必须改变。改变的方向,则是塑造德国外交的全球性角色,当然这要与德国当前实力构成保持平衡。过去德国经常依赖经济手段实现外交目的,因此更加侧重于经济外交政策。转向之后,至少安全与经济会成为德国两种较平衡的手段。第三,对“安全”的解释发生了嬗变。正因为基于俄乌冲突的大背景,这份“国家安全战略”实际上是向德国民众坦言,过去那一套与俄罗斯搞外交及能源合作的模式无法持续,而政策逻辑改变的基础,是对国家能力的改革和改善。在重视“经济+安全”的初衷下,需要向安全能力建构倾注更多精力,因此德国要实施再军事化,因为国际环境越来越不安全,越来越动荡,德国要自保。在这套逻辑下,安全与经济的平衡成为报告核心,也演变为一个新的概念,即“综合安全”。通俗一点说,朔尔茨政府想要的安全不是通常理解的国防安全,而是涉及经济、网络、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这就为其发展安全能力带来合法性,起码在加大德国军事力量建设时,能说服本国民众。而这种泛化后的安全,未来其实对德国挑战并不小,因为政府各个部门未来都要拿出细则来具体落实到自己部门涉及的安全领域。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在经济上实现了崛起,但在安全上长期受限。这份“国家安全战略”也是想打破限制,让德国的国家角色正常化。或者说,是想实现“华丽的转身”,从历史上的“欧洲安全破坏者”,到未来的“欧洲安全维护者”。下一步,德国要实现外交安全的全球角色转变,离不开同欧洲伙伴的协调与合作。而德国更看重的是国家身份变化,让周边国家和世界对过去自己那段历史完成脱敏,从而实现彻底转变。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过程是复杂崎岖的。当前德国政府是多党联合政府,出台“国家安全战略”也是想统一政府内部的认识,毕竟三个政党对安全与经济的认识本身有分歧。所以,德国政府内部的具体矛盾不会消失,在“经济领域怎么落实安全”这个问题上,内部博弈依旧很激烈。在对华政策方面,这份“国家安全战略”着墨并不像欧洲媒体及学者之前预想的那么多,从外界和欧洲内部的舆论看,德国还是希望能发挥欧盟与中国之间关系“平衡器”的角色。在报告中,德国方面进行了分类,即哪些是伙伴盟友,哪些是威胁和敌人。显然,俄罗斯被放在了后者里。而对中国,德国延续了“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与欧盟保持一致。但这三者本身就自相矛盾,事实上,中欧双方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续。所以,在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方面,如何协调中欧之间的关系,扮演称职的平衡者,是对德国政治智慧的考验。(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