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IIa0N1iOX作者:丁铎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丁铎:南海国家应自觉抵制阵营对抗/e3pmub6h5/e3pr9baf6第四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8日到9日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提出坚持对话协商等建议。其中,坚持由直接当事方友好协商解决历史遗留海上争端,坚持抵制海上阵营对抗和零和博弈,尤其引起国际媒体关注。在中国周边的海洋治理议题中,南海问题独特而复杂。它本质上是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争端问题,但又很大程度上被裹挟到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之中。在此背景下,争端虽然整体得到较好管控,但一些分歧和摩擦仍不时出现,局势的复杂性、脆弱性显而易见。众所周知,南海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水域之一,船舶航行往来活动密集,全球有50%的商船和1/3的海上贸易航经于此。过去20多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称《宣言》)框架下的机制性安排结出了南海海洋治理与合作的累累硕果,也为中国和有关当事国有效管控分歧、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创造了广阔外交空间。虽然在落实《宣言》中也出现过波折,但各方始终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和支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海上秩序,冲突和对抗始终不是解决争议的合理选项。从域外视角看,中国与东盟国家承诺维护国际法赋予的航行自由,《宣言》在过去20年为南海航道安全和海上和平稳定起到了“定盘星”作用。无论地区局势如何变化,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南海正常国际商贸航行从未受到阻碍,这是国际社会多年来评估南海形势的重要指针之一。从域内视角看,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宣言》重申《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深化互信,达成争端当事国直接谈判磋商解决分歧的共识,20多年来其他当事国没有公然新占岛礁,争端扩大的苗头被有效遏制,南海没有发生军事冲突,这既是中国维护南海权益和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成果,也是各方履行《宣言》、保持相对克制的具体体现。而结合近期南海形势和海上态势来看,个别争端当事国更应当认识到,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信任弥足珍贵,地区国家共同营造的南海稳定和合作局面来之不易,而唯有全面、有效、完整、忠实地落实《宣言》,政治信任才能继续积累,地区和平与稳定才能得到保障。 近年来,影响南海地区形势的外部不确定因素相对清晰,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势力的介入,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妄想症”导致南海秩序中的对抗阴影挥之不去。不能否认的是,美国在南海及其他中国周边海域军事行动的挑衅性增强,这导致双方海空兵力间发生不测的几率增大。中美在海上的分歧和矛盾是双方战略互信缺失的集中体现,也是最有可能发生“擦枪走火”和“短兵相接”的导火索。亚洲和太平洋是中美两国利益交织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从长远来看,中美作为两个大国,管控危机、防止误判和避免冲突仍然是双方的共同目标。要将这种一致目标转化为搭建地区安全架构的行动,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美国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同盟体系与亚太地区海上安全格局和复杂安全需求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能够照顾各有关国家正当合理安全关切的包容性机制和安排,核心是美国如何正确认知和接受中国,如何看待中国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在互动中逐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或容忍的“度”。当前,中美关系出现一些积极发展势头,首轮中美海洋事务磋商前不久在北京举行,双方强调应加强对话沟通,管控海上局势,避免误解误判,探讨互利合作。中美都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国,如果处理得当,海洋治理议题可以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稳定器”和“缓冲带”的作用。当然,这离不开双方正视在海洋事务中的矛盾和竞争,管控矛盾并使竞争得以良性开展,同时共同致力于减少或抑制影响双边关系的消极因素,增添或放大积极因素,通过民间交往和涉海“二轨”交流等为中美探讨海洋治理合作注入更多实质内容,也为双方逐步增进政治互信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氛围。(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169956651592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699570210220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第四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8日到9日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提出坚持对话协商等建议。其中,坚持由直接当事方友好协商解决历史遗留海上争端,坚持抵制海上阵营对抗和零和博弈,尤其引起国际媒体关注。在中国周边的海洋治理议题中,南海问题独特而复杂。它本质上是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争端问题,但又很大程度上被裹挟到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之中。在此背景下,争端虽然整体得到较好管控,但一些分歧和摩擦仍不时出现,局势的复杂性、脆弱性显而易见。众所周知,南海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水域之一,船舶航行往来活动密集,全球有50%的商船和1/3的海上贸易航经于此。过去20多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称《宣言》)框架下的机制性安排结出了南海海洋治理与合作的累累硕果,也为中国和有关当事国有效管控分歧、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创造了广阔外交空间。虽然在落实《宣言》中也出现过波折,但各方始终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和支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海上秩序,冲突和对抗始终不是解决争议的合理选项。从域外视角看,中国与东盟国家承诺维护国际法赋予的航行自由,《宣言》在过去20年为南海航道安全和海上和平稳定起到了“定盘星”作用。无论地区局势如何变化,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南海正常国际商贸航行从未受到阻碍,这是国际社会多年来评估南海形势的重要指针之一。从域内视角看,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宣言》重申《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深化互信,达成争端当事国直接谈判磋商解决分歧的共识,20多年来其他当事国没有公然新占岛礁,争端扩大的苗头被有效遏制,南海没有发生军事冲突,这既是中国维护南海权益和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成果,也是各方履行《宣言》、保持相对克制的具体体现。而结合近期南海形势和海上态势来看,个别争端当事国更应当认识到,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信任弥足珍贵,地区国家共同营造的南海稳定和合作局面来之不易,而唯有全面、有效、完整、忠实地落实《宣言》,政治信任才能继续积累,地区和平与稳定才能得到保障。 近年来,影响南海地区形势的外部不确定因素相对清晰,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势力的介入,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妄想症”导致南海秩序中的对抗阴影挥之不去。不能否认的是,美国在南海及其他中国周边海域军事行动的挑衅性增强,这导致双方海空兵力间发生不测的几率增大。中美在海上的分歧和矛盾是双方战略互信缺失的集中体现,也是最有可能发生“擦枪走火”和“短兵相接”的导火索。亚洲和太平洋是中美两国利益交织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从长远来看,中美作为两个大国,管控危机、防止误判和避免冲突仍然是双方的共同目标。要将这种一致目标转化为搭建地区安全架构的行动,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美国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同盟体系与亚太地区海上安全格局和复杂安全需求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能够照顾各有关国家正当合理安全关切的包容性机制和安排,核心是美国如何正确认知和接受中国,如何看待中国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在互动中逐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或容忍的“度”。当前,中美关系出现一些积极发展势头,首轮中美海洋事务磋商前不久在北京举行,双方强调应加强对话沟通,管控海上局势,避免误解误判,探讨互利合作。中美都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国,如果处理得当,海洋治理议题可以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稳定器”和“缓冲带”的作用。当然,这离不开双方正视在海洋事务中的矛盾和竞争,管控矛盾并使竞争得以良性开展,同时共同致力于减少或抑制影响双边关系的消极因素,增添或放大积极因素,通过民间交往和涉海“二轨”交流等为中美探讨海洋治理合作注入更多实质内容,也为双方逐步增进政治互信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氛围。(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