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WLzZTaLBq作者:王付东 张英涛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付东 张英涛:日韩与中国经贸“脱钩”?这是伪命题/e3pmub6h5/e3pr9baf6第十次中日韩外长会11月26日在韩国釜山举行。近一段时间以来,三国在经济、外交、环境、法律、商务、学术等多个层面的交流密切展开。在这些背景下,作为三国合作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中日韩经贸交往情况,无疑值得仔细审视。今年1—8月,中国对日本、韩国的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2.72%和16.75%。韩国对华投资也大幅下降,据韩国企划财政部数据,2023上半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12.4亿美元,同比下降77.37%。这些情况引发外界对日韩与中国经济加速“脱钩”的一些猜测。不可否认,地缘政治因素对中日韩的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部分日韩企业在压力下减少了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另有一些企业为规避中美贸易对抗的风险回流或转移到其他国家,导致对华投资减少。但是,不宜过度夸大地缘政治的作用,也要看到中日韩经贸关系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中日韩经贸合作遇冷并非长期的必然趋势。 首先,当前中国与日韩在部分领域经贸合作趋缓,与近年中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有密切关系,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驱使日韩一些产业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而产业转移又引致贸易转移,这种转移效应在中间产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二,中国对日韩贸易的下滑也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疫情后全球消费市场复苏不及预期,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在低位徘徊,其修复尚需时日,这也导致全球贸易萎缩。其三,韩国对华投资降幅较大受其自身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跨国投资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以绿地投资为例,外资一般按照项目进度逐步投资,其投资周期往往长达几年,每年投资额出现波动不足为奇。2021年和2022年,韩国对华投资分别高达40.4亿美元和66亿美元,均比此前有了大幅增长。2023年韩国对华投资相对下降,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后疫情时代的正常调整。据韩国企划财政部统计,2023年上半年,韩国对全球各大区域(除非洲外)投资均有下降,其中对北美地区投资下降5.02%,对欧洲下降53.66%,对亚洲下降56.05%。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中日韩经贸关系仍有着很强韧性和诸多亮点。在贸易领域,中国与日韩的贸易整体虽有所下降,但也有不少产品逆势上涨。今年1—8月,在中国海关产品分类22个大类产品中,中国对韩贸易有11类产品的出口额和8类产品的进口额实现增长,其中航空航天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出口同比增长均超过20%。中国对日贸易有11类产品的进口额、7类产品的出口额实现增长,其中纸纱线及其机织物等产品进口增长幅度超过30%;船舶及浮动结构体的出口增长幅度达到83.33%。而且,9月,中国对日韩的贸易额逐步企稳回升,环比分别增长14.99%和11.25%。今年上半年,对华贸易占韩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仍高达21%。同期,日本的全球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13%,但中日贸易额仅下降0.77个百分点,对华贸易占日本总外贸额的比重仍高达19.64%。在投资领域,整体看,中国仍是最受外资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今年1—9月,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3%。日韩大企业很清楚,对它们来说,中国14亿多人口的市场难以替代。长期来看,日韩与中国具有很高的经济依存度,“经济脱钩”并不现实。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和韩国在中国国别贸易伙伴中常年位列前四,2020年后仅次于美国居于前三。中日、中韩贸易额占日本、韩国外贸总额的比例常年保持在20%以上。从投资角度来看,日本、韩国是除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之外第四、第五大投资来源地。截至2022年年底,日本、韩国累计在中国设立企业数分别为55459家和73460家,累计在华投资额1275.9亿美元和968.3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4.5%和3.4%。在当前中日韩各领域交流回暖的大背景下,三方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强经贸合作的压舱石作用。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既有坚实基础,也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为三方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提供了制度平台,也为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打下了基础。中国正在多措并举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外商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东京和首尔也应排除所谓“价值观”的干扰,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并实现长期共赢。(作者分别是山东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助理研究员)170102982354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70103636160611[]{"email":"yuanxiaocun@huanqiu.com","name":"袁小存"}
第十次中日韩外长会11月26日在韩国釜山举行。近一段时间以来,三国在经济、外交、环境、法律、商务、学术等多个层面的交流密切展开。在这些背景下,作为三国合作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中日韩经贸交往情况,无疑值得仔细审视。今年1—8月,中国对日本、韩国的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2.72%和16.75%。韩国对华投资也大幅下降,据韩国企划财政部数据,2023上半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12.4亿美元,同比下降77.37%。这些情况引发外界对日韩与中国经济加速“脱钩”的一些猜测。不可否认,地缘政治因素对中日韩的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部分日韩企业在压力下减少了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另有一些企业为规避中美贸易对抗的风险回流或转移到其他国家,导致对华投资减少。但是,不宜过度夸大地缘政治的作用,也要看到中日韩经贸关系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中日韩经贸合作遇冷并非长期的必然趋势。 首先,当前中国与日韩在部分领域经贸合作趋缓,与近年中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有密切关系,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驱使日韩一些产业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而产业转移又引致贸易转移,这种转移效应在中间产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二,中国对日韩贸易的下滑也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疫情后全球消费市场复苏不及预期,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在低位徘徊,其修复尚需时日,这也导致全球贸易萎缩。其三,韩国对华投资降幅较大受其自身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跨国投资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以绿地投资为例,外资一般按照项目进度逐步投资,其投资周期往往长达几年,每年投资额出现波动不足为奇。2021年和2022年,韩国对华投资分别高达40.4亿美元和66亿美元,均比此前有了大幅增长。2023年韩国对华投资相对下降,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后疫情时代的正常调整。据韩国企划财政部统计,2023年上半年,韩国对全球各大区域(除非洲外)投资均有下降,其中对北美地区投资下降5.02%,对欧洲下降53.66%,对亚洲下降56.05%。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中日韩经贸关系仍有着很强韧性和诸多亮点。在贸易领域,中国与日韩的贸易整体虽有所下降,但也有不少产品逆势上涨。今年1—8月,在中国海关产品分类22个大类产品中,中国对韩贸易有11类产品的出口额和8类产品的进口额实现增长,其中航空航天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出口同比增长均超过20%。中国对日贸易有11类产品的进口额、7类产品的出口额实现增长,其中纸纱线及其机织物等产品进口增长幅度超过30%;船舶及浮动结构体的出口增长幅度达到83.33%。而且,9月,中国对日韩的贸易额逐步企稳回升,环比分别增长14.99%和11.25%。今年上半年,对华贸易占韩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仍高达21%。同期,日本的全球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13%,但中日贸易额仅下降0.77个百分点,对华贸易占日本总外贸额的比重仍高达19.64%。在投资领域,整体看,中国仍是最受外资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今年1—9月,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3%。日韩大企业很清楚,对它们来说,中国14亿多人口的市场难以替代。长期来看,日韩与中国具有很高的经济依存度,“经济脱钩”并不现实。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和韩国在中国国别贸易伙伴中常年位列前四,2020年后仅次于美国居于前三。中日、中韩贸易额占日本、韩国外贸总额的比例常年保持在20%以上。从投资角度来看,日本、韩国是除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之外第四、第五大投资来源地。截至2022年年底,日本、韩国累计在中国设立企业数分别为55459家和73460家,累计在华投资额1275.9亿美元和968.3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4.5%和3.4%。在当前中日韩各领域交流回暖的大背景下,三方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强经贸合作的压舱石作用。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既有坚实基础,也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为三方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提供了制度平台,也为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打下了基础。中国正在多措并举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外商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东京和首尔也应排除所谓“价值观”的干扰,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并实现长期共赢。(作者分别是山东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