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aRQf1b158作者:江瀚 曹劼 范毓婷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财经三人谈:“15分钟城市”需要怎样的社区服务?/e3pmub6h5/e3pr9baf6编者的话: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提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将以试点形式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应如何解读社区嵌入式服务?相关理念是否对接“15分钟城市”的设计愿景?对城市发展和居民消费有哪些影响?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江瀚 在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城市居民对于便捷、高效的城市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方案》的出台,不仅满足了当下居民对于高质量城市生活的刚需,也再度引发人们对“15分钟城市”的期待与讨论。 何为“15分钟城市”?根据法国学者的观点,这是一种以步行或骑行距离为半径,居民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各种服务设施的城市规划理念。这种模式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缓解交通压力。 支持“15分钟城市”的人认为,这种规划模式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并增强社区凝聚力。例如,荷兰小城乌得勒支就是一个标准的“15分钟城市”,居民可以在15分钟自行车车程之内享受到城市的几乎所有服务。 在笔者看来,《方案》与“15分钟城市”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方案中提到的各类服务设施,正是为了满足居民在15分钟内解决生活需求的目标,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从而减少浪费在路上的出行时间和距离。对于居民来说,一方面,《方案》的规划思路可以促进城市发展。通过在社区内建设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方案》更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体验。由于服务设施建在社区内,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各种服务,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满意度。 诚然,“15分钟城市”也有不尽完美之处。国际上曾有反对者称,过于强调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备化,或将会导致重复投入与建设,甚至有可能导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绝对“孤立”等。 事实上,要实现“15分钟城市”,仅仅依靠社区嵌入式服务是不够的。需要统筹协调更多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配套与理念相同的交通系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所以,正如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在解读《方案》时所提到的,社区嵌入式服务并非是由政府包揽的服务,相反是政府“搭台”(硬件上有形的运营空间,软件上有政策的扶持),由市场主体、社区、群众来“唱戏”,确保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可及、可得、廉价、高效。(作者是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让“稳定的生活”代代相传 曹劼 在英国,社区服务的影响力渗透到每家每户,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付出贡献的个体。小到一条街道,大到一座村镇,社区嵌入式服务被认为是最有效,也是最实际的生活互动模式。 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条英国本地新闻:大约六七年前,英格兰南部遭遇较严重洪灾,进出受灾城镇的公路被洪水淹没,政府的救灾军车难以及时进入。待到军车赶到时,当地人早已自发用沙袋高垒在路边阻挡水势;教堂、学校等公共场所被用来安置受灾严重的居民;临时柴油发电机也已在不间断运作,保证晚间的供电和供暖……社区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基本服务和应急措施,这样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 但多数时候,英国社区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托育、养老、家政服务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了完备的社区服务,本地人不需专门前往更大规模的城镇,甚至只能搬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社会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令居民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一代代当地人,努力维护这样稳定的生活模式。 笔者在英国生活的小镇,总人口大约两万,是一个典型的趋向老龄化的社区。为了带动地方经济,一栋占地约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选在了非商业路段,把黄金路段让给了更多的零售店家。然而,这处社区文化中心的人气丝毫不逊于商业街。今年已经70多岁的安吉拉是退休的舞蹈演员。她和一群社区舞蹈爱好者在社区中心为大量当地的孩子教授舞蹈,收费相对低廉,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当地人赛蒙从他母亲那一辈起,就接手了由邮局改建成的社区幼儿园,雇用当地的青年女性作为幼儿园员工,以较低收费和较长的看护时间,为当地居民照顾60多名儿童,口碑也一直不错;当地的私人企业投资运作了本就为数不多的养老院,让大量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英国人的社区文化观念其实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浓厚。有调查显示,在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当地人的社区观念趋弱,个人的孤独感增强。2010年再次执政的英国保守党,重新加速了英国城镇社区化发展。当时政府指定了四个社区试验项目,安排专家和特别公务人员协助,确保“人民的力量”能发挥作用。10余年过去了,当年政府的行动看似波澜不惊,却令英国的社区服务理念得以长存。在笔者居住的小镇,一些当地人称,原先想搬离当地,去其他社会资源配套更好的城市定居,但现在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打算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安心在此地一直生活下去。(作者是驻英国资深媒体人) 建议在中西部城市多布局试点 范毓婷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惠民利民之举。落实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应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及结构变化等,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重点,面向社区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的服务需求,把更多资源、服务和管理放到社区。 笔者以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盘活资源”,不搞规模化建设,用足城市土地资源,见缝插“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功能提升;其二,要探索可持续和高效率的使用和管理模式,不搞“面子工程”,在规划建设之初,根据居民需求、市场供给和财政能力,选择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避免出现“高标准建设,但利用率不高”,在综合借鉴各地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经验做法基础上,实现精准化、普惠化运营,通过市场化择优,提供专业化服务;其三,在中西部城市资源较少情况下,如何将社区嵌入式服务做好很有挑战性,建议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多布局试点。 “15分钟生活圈”是立足于社区的城市公共服务,以15分钟的步行或骑行范围作为基点,建设满足人们需要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与“15分钟生活圈”的相关愿景有契合之处。后续应首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吸引更多的社会、专业、市场力量共同参与,把小规模、低影响、渐进式、适应性的有机更新过程,变成一个社会治理过程,使社区服务管理精细、精准。 此外,在社区建设中,宜聚焦“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短板,实施老年服务站、托儿所、幼儿园等一批建设项目,衔接“15分钟生活圈”,推进相邻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联动改造,加强设施共建共享,拓展群众身边的公共服务。(作者是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 170145540539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01471762967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编者的话: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提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将以试点形式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应如何解读社区嵌入式服务?相关理念是否对接“15分钟城市”的设计愿景?对城市发展和居民消费有哪些影响?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江瀚 在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城市居民对于便捷、高效的城市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方案》的出台,不仅满足了当下居民对于高质量城市生活的刚需,也再度引发人们对“15分钟城市”的期待与讨论。 何为“15分钟城市”?根据法国学者的观点,这是一种以步行或骑行距离为半径,居民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各种服务设施的城市规划理念。这种模式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缓解交通压力。 支持“15分钟城市”的人认为,这种规划模式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并增强社区凝聚力。例如,荷兰小城乌得勒支就是一个标准的“15分钟城市”,居民可以在15分钟自行车车程之内享受到城市的几乎所有服务。 在笔者看来,《方案》与“15分钟城市”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方案中提到的各类服务设施,正是为了满足居民在15分钟内解决生活需求的目标,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从而减少浪费在路上的出行时间和距离。对于居民来说,一方面,《方案》的规划思路可以促进城市发展。通过在社区内建设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方案》更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体验。由于服务设施建在社区内,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各种服务,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满意度。 诚然,“15分钟城市”也有不尽完美之处。国际上曾有反对者称,过于强调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备化,或将会导致重复投入与建设,甚至有可能导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绝对“孤立”等。 事实上,要实现“15分钟城市”,仅仅依靠社区嵌入式服务是不够的。需要统筹协调更多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配套与理念相同的交通系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所以,正如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在解读《方案》时所提到的,社区嵌入式服务并非是由政府包揽的服务,相反是政府“搭台”(硬件上有形的运营空间,软件上有政策的扶持),由市场主体、社区、群众来“唱戏”,确保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可及、可得、廉价、高效。(作者是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让“稳定的生活”代代相传 曹劼 在英国,社区服务的影响力渗透到每家每户,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付出贡献的个体。小到一条街道,大到一座村镇,社区嵌入式服务被认为是最有效,也是最实际的生活互动模式。 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条英国本地新闻:大约六七年前,英格兰南部遭遇较严重洪灾,进出受灾城镇的公路被洪水淹没,政府的救灾军车难以及时进入。待到军车赶到时,当地人早已自发用沙袋高垒在路边阻挡水势;教堂、学校等公共场所被用来安置受灾严重的居民;临时柴油发电机也已在不间断运作,保证晚间的供电和供暖……社区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基本服务和应急措施,这样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 但多数时候,英国社区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托育、养老、家政服务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了完备的社区服务,本地人不需专门前往更大规模的城镇,甚至只能搬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社会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令居民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一代代当地人,努力维护这样稳定的生活模式。 笔者在英国生活的小镇,总人口大约两万,是一个典型的趋向老龄化的社区。为了带动地方经济,一栋占地约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选在了非商业路段,把黄金路段让给了更多的零售店家。然而,这处社区文化中心的人气丝毫不逊于商业街。今年已经70多岁的安吉拉是退休的舞蹈演员。她和一群社区舞蹈爱好者在社区中心为大量当地的孩子教授舞蹈,收费相对低廉,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当地人赛蒙从他母亲那一辈起,就接手了由邮局改建成的社区幼儿园,雇用当地的青年女性作为幼儿园员工,以较低收费和较长的看护时间,为当地居民照顾60多名儿童,口碑也一直不错;当地的私人企业投资运作了本就为数不多的养老院,让大量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英国人的社区文化观念其实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浓厚。有调查显示,在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当地人的社区观念趋弱,个人的孤独感增强。2010年再次执政的英国保守党,重新加速了英国城镇社区化发展。当时政府指定了四个社区试验项目,安排专家和特别公务人员协助,确保“人民的力量”能发挥作用。10余年过去了,当年政府的行动看似波澜不惊,却令英国的社区服务理念得以长存。在笔者居住的小镇,一些当地人称,原先想搬离当地,去其他社会资源配套更好的城市定居,但现在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打算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安心在此地一直生活下去。(作者是驻英国资深媒体人) 建议在中西部城市多布局试点 范毓婷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惠民利民之举。落实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应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及结构变化等,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重点,面向社区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的服务需求,把更多资源、服务和管理放到社区。 笔者以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盘活资源”,不搞规模化建设,用足城市土地资源,见缝插“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功能提升;其二,要探索可持续和高效率的使用和管理模式,不搞“面子工程”,在规划建设之初,根据居民需求、市场供给和财政能力,选择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避免出现“高标准建设,但利用率不高”,在综合借鉴各地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经验做法基础上,实现精准化、普惠化运营,通过市场化择优,提供专业化服务;其三,在中西部城市资源较少情况下,如何将社区嵌入式服务做好很有挑战性,建议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多布局试点。 “15分钟生活圈”是立足于社区的城市公共服务,以15分钟的步行或骑行范围作为基点,建设满足人们需要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与“15分钟生活圈”的相关愿景有契合之处。后续应首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吸引更多的社会、专业、市场力量共同参与,把小规模、低影响、渐进式、适应性的有机更新过程,变成一个社会治理过程,使社区服务管理精细、精准。 此外,在社区建设中,宜聚焦“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短板,实施老年服务站、托儿所、幼儿园等一批建设项目,衔接“15分钟生活圈”,推进相邻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联动改造,加强设施共建共享,拓展群众身边的公共服务。(作者是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