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keWK3uTJD作者:万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万喆:提升收入,让居民更有底气消费/e3pmub6h5/e3pr9baf6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其中,消费较快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2022年下降0.2%),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 春节期间消费表现同样亮眼,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春节档电影票房和人次破纪录。 从历史上看,多数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消费会成为长期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能。美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在过去50年间由60%左右稳步提升至68%上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20年的均值超过70%;欧元区、英国、日本的居民消费率也均超过5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居民消费率相应改善,但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动能在一段时期有所放缓。2023年是疫后第一年,消费有序恢复,但居民消费率仍可进一步提高。 影响消费的因素多种多样,收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尽管2023年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但在 2001 到 2020 的20年间,中国居民收入占比平均61%,美国76%;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是63%,而美国是 92%。 营造更好的消费环境、制造更有趣的消费议题、创造更新的消费供给,这些都很重要,但提升国民收入以及预期可得的稳定性是最为关键的。 从目前看,一方面,疫情3年必然带来“疤痕”和“疤痕效应”,一些企业和个人的经济状况需要时间重新启动激活;另一方面,疫后第一年全球都处于较高的不确定性中,美联储激进加息、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等都给疫后经济恢复带来一定冲击。居民储蓄率增加,对消费的观望态度加强。 基于此,提升消费需更加重视提升国民收入。消费对于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消费意愿如果收缩,则意味着宏观经济形势可能要面临整体收缩态势,社会整体流动性面临下降风险,从而带来收入下降、消费萎缩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经济逆周期调节中,创造更加宽松的货币、财政环境至关重要。由于抗疫得力,中国在疫情期间财政货币政策都比较克制,留出了未来空间。当前,在经济恢复阶段,实际利率仍高,财政收支偏紧,未来有望发力,为宏观环境给出更加宽松的空间。 此外,收入与就业紧密相关。3年疫情对于一般企业影响较大,疫后更加需要包容、宽松的政策环境,慎出收缩性政策,对各种行业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谨慎处罚,行政之手不越界,切实保证法治化为市场化保驾护航,让市场的回归市场,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让经营主体“休养生息”。市场动力不竭,经济活力源源不断迸发,居民收入才能提高,消费才能提升,经济也会更好。 优化营商环境和优化消费环境是一体两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服务型职能的转变。我们能够看到,尤其是接触性消费,比如淄博、哈尔滨等部分城市文旅消费活力的激发,与当地的供给优化是相关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经济恢复、消费提升、供给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进而言之,如果将“提升消费”的概念转变为“提升收入”,将“刺激消费”变为“吸引消费”,将优化“消费环境”转成“优化营商环境”,既不违背提升消费的初衷,而且能够更好地从根本上实现目标。 当然,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领域。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确立收入分配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当此时刻,应加快收入分配方面的各项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进一步健全养老、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让居民名义收入增加的同时降低后顾之忧,更有能力、底气以及意愿消费。(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170897350015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08988581315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其中,消费较快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2022年下降0.2%),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 春节期间消费表现同样亮眼,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春节档电影票房和人次破纪录。 从历史上看,多数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消费会成为长期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能。美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在过去50年间由60%左右稳步提升至68%上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20年的均值超过70%;欧元区、英国、日本的居民消费率也均超过5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居民消费率相应改善,但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动能在一段时期有所放缓。2023年是疫后第一年,消费有序恢复,但居民消费率仍可进一步提高。 影响消费的因素多种多样,收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尽管2023年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但在 2001 到 2020 的20年间,中国居民收入占比平均61%,美国76%;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是63%,而美国是 92%。 营造更好的消费环境、制造更有趣的消费议题、创造更新的消费供给,这些都很重要,但提升国民收入以及预期可得的稳定性是最为关键的。 从目前看,一方面,疫情3年必然带来“疤痕”和“疤痕效应”,一些企业和个人的经济状况需要时间重新启动激活;另一方面,疫后第一年全球都处于较高的不确定性中,美联储激进加息、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等都给疫后经济恢复带来一定冲击。居民储蓄率增加,对消费的观望态度加强。 基于此,提升消费需更加重视提升国民收入。消费对于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消费意愿如果收缩,则意味着宏观经济形势可能要面临整体收缩态势,社会整体流动性面临下降风险,从而带来收入下降、消费萎缩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经济逆周期调节中,创造更加宽松的货币、财政环境至关重要。由于抗疫得力,中国在疫情期间财政货币政策都比较克制,留出了未来空间。当前,在经济恢复阶段,实际利率仍高,财政收支偏紧,未来有望发力,为宏观环境给出更加宽松的空间。 此外,收入与就业紧密相关。3年疫情对于一般企业影响较大,疫后更加需要包容、宽松的政策环境,慎出收缩性政策,对各种行业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在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谨慎处罚,行政之手不越界,切实保证法治化为市场化保驾护航,让市场的回归市场,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让经营主体“休养生息”。市场动力不竭,经济活力源源不断迸发,居民收入才能提高,消费才能提升,经济也会更好。 优化营商环境和优化消费环境是一体两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服务型职能的转变。我们能够看到,尤其是接触性消费,比如淄博、哈尔滨等部分城市文旅消费活力的激发,与当地的供给优化是相关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经济恢复、消费提升、供给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进而言之,如果将“提升消费”的概念转变为“提升收入”,将“刺激消费”变为“吸引消费”,将优化“消费环境”转成“优化营商环境”,既不违背提升消费的初衷,而且能够更好地从根本上实现目标。 当然,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领域。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确立收入分配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当此时刻,应加快收入分配方面的各项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进一步健全养老、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让居民名义收入增加的同时降低后顾之忧,更有能力、底气以及意愿消费。(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