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D0Hc7Cray作者:陈经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陈经:中国商业航天开启“加速跑”/e3pmub6h5/e3pr9baf6近日,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多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火箭已经在排队等着发射上天了。文昌有我国首个商用航天发射场,但今年将只有一号工位实现常态化发射,二号工位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有业界人士表示,前些年没想到行业会如此繁荣,要不就早早建设好商业航天发射场,来缓解如今排队等发射的拥挤。最近几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逐渐进入繁荣期,太空在通信领域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商业卫星应用不断涌现。同时,太空旅游业务开始兴起,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大幅提升,让商业航天的前景显得愈发光明。由于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参考前些年的数据,今年我国商业航天的“火爆”实在有些出乎预料。2023年全年,民营火箭企业共实施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数量远超过去几年。除了海南,安徽、陕西、北京、上海等多地也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有报告显示,在不含港澳台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有30个提及了商业航天或航天产业。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排起长队,也反映出发射需求的明显增加。事实上,我国商业航天的规模远超一般人想象。商业航天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非政府行为,按市场规则配置资源,涵盖卫星制造、发射以及地面设备制造等服务,同时涉及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等领域。2015年商业航天业市场规模3764.2亿元,2020年时突破万亿元,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商业航天正在高速增长。其中,智能手机芯片所需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的最大部分,相应地,近地轨道卫星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商业航天的焦点。在约6万颗的近地轨道所能容纳的卫星总量中,各国公认的规则目前仍然是“先到先得”。在这方面,我国商业卫星生产、火箭发射次数相较全球有一定优势,只要理顺发展机制,占据30%—40%的份额不成问题。 或许是受SpaceX公司的鼓舞,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公司选择自制火箭入局。2023年全球一共发射火箭222次,美国108次,其中SpaceX占了98次,中国67次,其余国家合计只有47次。传统印象中,火箭发射是国家力量主导的,民营公司机制灵活、引入风投、敢于冒险等特质有利于快速集中技术、资金、市场等各类资源。而背靠中国航天多年的发展积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也有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我国飞船、运载火箭元器件已实现100%国产化率,发射成功率全球领先,还接连取得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器着陆等重大工程的成功,航天产业全球第二的实力毋庸置疑。在民营活力与技术支撑的双重加持下,中国商业航天的前景显然值得期待。在商言商,发射成本是商业航天绕不开的话题。按照目前的全球趋势,想降低单次火箭发射价格,必须在发射服务上有所突破,形成一定的发射规模并实现箭体复用,在卫星、火箭等航天制造产业建立起高精尖的流水线规模化生产,进一步产业化从而降低成本。我国商业航天整体上仍处于探索业务布局阶段,尚未形成产业闭环。特别是民营火箭相关领域,火箭的设计水平、发射规模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不仅如此,我国航天企业在应用规模、成本控制方面本应相当成熟,政府主导的航天工程成本也明显低于外国,现阶段我国部分商业航天业务却存在一定成本控制乏力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行业还没能从政府主导模式完全切换到风投、盈利、产业化的思维,还需要时间进行调整。航天火箭的发射次数已直观证明了中美两国遥遥领先、分庭抗礼的全球航天格局。相比美国,中国虽然仍有差距,但我国产业基础雄厚,在产业规划、推进执行方面优势巨大,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积极性非常高,有着良好的追赶条件。未来,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业务不需要模仿美国,在明确方向后完全可以发挥体制优势,政府与企业、国有与民营通力合作,一起发力探索出中国商业航天加速发展的路径。在各界投资看好、政府规划主动、企业作为积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商业航天的前景一片光明。(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17119251999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11925199905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日,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多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火箭已经在排队等着发射上天了。文昌有我国首个商用航天发射场,但今年将只有一号工位实现常态化发射,二号工位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有业界人士表示,前些年没想到行业会如此繁荣,要不就早早建设好商业航天发射场,来缓解如今排队等发射的拥挤。最近几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逐渐进入繁荣期,太空在通信领域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商业卫星应用不断涌现。同时,太空旅游业务开始兴起,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大幅提升,让商业航天的前景显得愈发光明。由于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参考前些年的数据,今年我国商业航天的“火爆”实在有些出乎预料。2023年全年,民营火箭企业共实施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数量远超过去几年。除了海南,安徽、陕西、北京、上海等多地也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有报告显示,在不含港澳台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有30个提及了商业航天或航天产业。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排起长队,也反映出发射需求的明显增加。事实上,我国商业航天的规模远超一般人想象。商业航天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非政府行为,按市场规则配置资源,涵盖卫星制造、发射以及地面设备制造等服务,同时涉及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等领域。2015年商业航天业市场规模3764.2亿元,2020年时突破万亿元,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商业航天正在高速增长。其中,智能手机芯片所需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的最大部分,相应地,近地轨道卫星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商业航天的焦点。在约6万颗的近地轨道所能容纳的卫星总量中,各国公认的规则目前仍然是“先到先得”。在这方面,我国商业卫星生产、火箭发射次数相较全球有一定优势,只要理顺发展机制,占据30%—40%的份额不成问题。 或许是受SpaceX公司的鼓舞,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公司选择自制火箭入局。2023年全球一共发射火箭222次,美国108次,其中SpaceX占了98次,中国67次,其余国家合计只有47次。传统印象中,火箭发射是国家力量主导的,民营公司机制灵活、引入风投、敢于冒险等特质有利于快速集中技术、资金、市场等各类资源。而背靠中国航天多年的发展积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也有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我国飞船、运载火箭元器件已实现100%国产化率,发射成功率全球领先,还接连取得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器着陆等重大工程的成功,航天产业全球第二的实力毋庸置疑。在民营活力与技术支撑的双重加持下,中国商业航天的前景显然值得期待。在商言商,发射成本是商业航天绕不开的话题。按照目前的全球趋势,想降低单次火箭发射价格,必须在发射服务上有所突破,形成一定的发射规模并实现箭体复用,在卫星、火箭等航天制造产业建立起高精尖的流水线规模化生产,进一步产业化从而降低成本。我国商业航天整体上仍处于探索业务布局阶段,尚未形成产业闭环。特别是民营火箭相关领域,火箭的设计水平、发射规模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不仅如此,我国航天企业在应用规模、成本控制方面本应相当成熟,政府主导的航天工程成本也明显低于外国,现阶段我国部分商业航天业务却存在一定成本控制乏力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行业还没能从政府主导模式完全切换到风投、盈利、产业化的思维,还需要时间进行调整。航天火箭的发射次数已直观证明了中美两国遥遥领先、分庭抗礼的全球航天格局。相比美国,中国虽然仍有差距,但我国产业基础雄厚,在产业规划、推进执行方面优势巨大,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积极性非常高,有着良好的追赶条件。未来,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业务不需要模仿美国,在明确方向后完全可以发挥体制优势,政府与企业、国有与民营通力合作,一起发力探索出中国商业航天加速发展的路径。在各界投资看好、政府规划主动、企业作为积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商业航天的前景一片光明。(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