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Iq8o5QZUZ5作者:许维鸿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许维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底气哪里来?/e3pmub6h5/e3pr9baf6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回升向好态势,同时也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在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会议维持了对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总体判断,这对于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预期乃至全球资产价格的预判都具有重要意义。要知道,中国经济早就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水平,通过40余年中国人民的努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中国的经济政策可以说具有全球性影响,包括全球大宗商品、金融货币等在内方方面面的资产价格都受其影响。回想2023年年底,英美财经媒体纷纷唱空中国经济,认为房地产泡沫风险会让中国经济陷入衰退,所谓“中国崩溃论”甚至影响了一些媒体和金融投资者的判断,让他们错误地预测中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规模举债“挽救、刺激”中国经济。这些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必然不能变为现实。着眼长远利益的中国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实施任何非理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层面依旧更加注重中国经济结构和老百姓的民生福祉——2024年中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疯狂”扩张债务规模的美国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财政部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已超120%,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近10.4万美元。反观中国,过去几年一直坚决执行各级政府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宏观政策——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那么,不靠政府举债稳经济,中国宏观政策的底气何来呢?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货物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货物贸易顺差短短半年就超过3万亿人民币,扩大8.6%。而且,中国外贸的强劲趋势并非是短暂的,而是贯穿过去几年,并在最近几个季度持续加速。其背景恰恰是有战略定力的中国经济政策坚持脱虚向实、持续在高端制造领域高比例的研发投入,根本上提升了外贸企业的技术含金量。笔者在过去几年持续调研宁波、佛山等中国传统出口制造业基地,明显感觉到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改变,而今天的外贸企业早就大量使用AI、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先进制造手段,并逐步摆脱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正如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提出的“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展望2024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对外贸易规模预计将继续实现稳中有增,市场最期待的无疑是国内消费的结构性优化和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更加行稳致远。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其中服务零售额增长7.5%,印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性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从经济长周期角度看,中国经济实现了改革开放40余年间快速发展的奇迹,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未来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一方面要平稳对房地产野蛮增长阶段的“非理性消费”去泡沫,另一方面则要积极鼓励消费结构优化、鼓励对县域经济的消费下沉、鼓励民间投资换挡升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动力源泉,依然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也就是用现代金融工具和手段、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服务科创型企业,实现金融强国。笔者作为金融行业的老兵,过去几年一直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发明成果转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募投管退”工作,并欣喜发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特别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开始重视科创型项目的获取、储备和孵化,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官开始把科创型产业作为未来与其他区域经济差异化竞争的最重要抓手。换言之,中国新生代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投资者和地方政府主动聚焦科创领域,并逐步在发明成果转化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生态”。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未来的底气,不仅源于中国制造的大国重器和跻身“灯塔工厂”行列的追求,更来源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生态,进而落实7月30日会议强调的“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共同让“中国智造”不断迭代、行稳致远。(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172245489354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22466865033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回升向好态势,同时也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在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会议维持了对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总体判断,这对于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预期乃至全球资产价格的预判都具有重要意义。要知道,中国经济早就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水平,通过40余年中国人民的努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中国的经济政策可以说具有全球性影响,包括全球大宗商品、金融货币等在内方方面面的资产价格都受其影响。回想2023年年底,英美财经媒体纷纷唱空中国经济,认为房地产泡沫风险会让中国经济陷入衰退,所谓“中国崩溃论”甚至影响了一些媒体和金融投资者的判断,让他们错误地预测中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规模举债“挽救、刺激”中国经济。这些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必然不能变为现实。着眼长远利益的中国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实施任何非理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层面依旧更加注重中国经济结构和老百姓的民生福祉——2024年中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疯狂”扩张债务规模的美国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财政部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已超120%,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近10.4万美元。反观中国,过去几年一直坚决执行各级政府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宏观政策——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那么,不靠政府举债稳经济,中国宏观政策的底气何来呢?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货物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货物贸易顺差短短半年就超过3万亿人民币,扩大8.6%。而且,中国外贸的强劲趋势并非是短暂的,而是贯穿过去几年,并在最近几个季度持续加速。其背景恰恰是有战略定力的中国经济政策坚持脱虚向实、持续在高端制造领域高比例的研发投入,根本上提升了外贸企业的技术含金量。笔者在过去几年持续调研宁波、佛山等中国传统出口制造业基地,明显感觉到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改变,而今天的外贸企业早就大量使用AI、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先进制造手段,并逐步摆脱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正如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提出的“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展望2024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对外贸易规模预计将继续实现稳中有增,市场最期待的无疑是国内消费的结构性优化和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更加行稳致远。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其中服务零售额增长7.5%,印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性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从经济长周期角度看,中国经济实现了改革开放40余年间快速发展的奇迹,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未来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一方面要平稳对房地产野蛮增长阶段的“非理性消费”去泡沫,另一方面则要积极鼓励消费结构优化、鼓励对县域经济的消费下沉、鼓励民间投资换挡升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动力源泉,依然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也就是用现代金融工具和手段、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服务科创型企业,实现金融强国。笔者作为金融行业的老兵,过去几年一直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发明成果转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募投管退”工作,并欣喜发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特别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开始重视科创型项目的获取、储备和孵化,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官开始把科创型产业作为未来与其他区域经济差异化竞争的最重要抓手。换言之,中国新生代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投资者和地方政府主动聚焦科创领域,并逐步在发明成果转化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生态”。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未来的底气,不仅源于中国制造的大国重器和跻身“灯塔工厂”行列的追求,更来源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生态,进而落实7月30日会议强调的“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共同让“中国智造”不断迭代、行稳致远。(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