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1czMkLXzb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德企的选择是对“泛政治化”的无声反对/e3pmub6h5/e3prafm0g“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据外媒报道,德国企业尤其是汽车制造商今年以来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增加,上半年总额达到73亿欧元。其中一些报道特意渲染当前“中欧贸易紧张状况”以及所谓的“去风险化”背景,想要以此突出德企的“离经叛道”,甚至还有法媒露骨地称,德国企业“仿佛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德国企业在中国赚了钱,看好中国市场前景,于是选择加码投资中国,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吗?中国德国商会此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91%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但是一些欧洲媒体对这种情况如此破防,还用形容人质对绑匪病态依赖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形容德企与中国市场的关系,这让人匪夷所思并不禁反问,为何他们对德企投资中国如此敏感、紧张? 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那些想证明“去风险化”策略正确的人、那些变着法子炒作“外资撤离中国”的人着急了,他们非常害怕看到自己的错误。事实上,企图通过制裁性关税、“脱钩断链”等非市场方式绑架资本流动的行为,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爱上绑架者理论的痴迷者。然而,“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在国际投资市场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指挥棒,企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决策,实际上就是对此的无声反对。如今,眼看着以“去风险”之名推动德国企业与中国“脱钩”没有成效,他们就打起了德企对华投资的主意,还想着通过政治和舆论手段去给德企对华投资使绊子。 “水质好不好,水里的鱼最清楚。”中国市场究竟如何,恐怕这些用真金白银做出选择的德国企业最有发言权。超500家德企落户太仓、大众投资25亿欧元扩建位于合肥的生产和创新中心、宝马同样投资25亿欧元扩建沈阳工厂、首家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德国中心在沈阳启用,都是对中国整体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链基础综合评估的信任票和信心票。而对德国企业来讲,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跟中国一样有稳定增长和广阔前景的市场并非易事。 这种信任和信心,还体现在对华投资的长期战略部署上。近年来德国对华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德企将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又重新追加到在华企业中,这一方面说明德企的确从中国市场收获丰厚利益,另一方面也说明德企不仅看好今天的中国,也看好明天的中国。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全球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FDICI)报告显示,中国从去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7万家,同比增长14.2%。 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机遇持续增多,中国利用外资还将持续扩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作出了重要部署。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二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三是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和服务业对外开放,正在为外资投资中国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中德之间在汽车、医药、化工等领域已经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德国企业正在抓住机会参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时间将再次证明,包括德企在内的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选择是明智的,也将会是利润丰厚的。 反过来,德国企业对中国的坚定选择,也应该是对欧洲一些人的提醒,对“去风险化”叙事的迷信还该坚持吗?韩国三星电子在芯片、OLED显示屏、新能源电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加快在华布局,富士康最近也加码对郑州的投资。与中国有着良好合作基础,并且在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占有一定先发优势的欧洲企业,更没有任何理由为了满足某些势力的政治私利而自废武功、自断生机。 172365081559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2365081559612[]
“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据外媒报道,德国企业尤其是汽车制造商今年以来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增加,上半年总额达到73亿欧元。其中一些报道特意渲染当前“中欧贸易紧张状况”以及所谓的“去风险化”背景,想要以此突出德企的“离经叛道”,甚至还有法媒露骨地称,德国企业“仿佛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德国企业在中国赚了钱,看好中国市场前景,于是选择加码投资中国,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吗?中国德国商会此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91%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但是一些欧洲媒体对这种情况如此破防,还用形容人质对绑匪病态依赖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形容德企与中国市场的关系,这让人匪夷所思并不禁反问,为何他们对德企投资中国如此敏感、紧张? 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那些想证明“去风险化”策略正确的人、那些变着法子炒作“外资撤离中国”的人着急了,他们非常害怕看到自己的错误。事实上,企图通过制裁性关税、“脱钩断链”等非市场方式绑架资本流动的行为,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爱上绑架者理论的痴迷者。然而,“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在国际投资市场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指挥棒,企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决策,实际上就是对此的无声反对。如今,眼看着以“去风险”之名推动德国企业与中国“脱钩”没有成效,他们就打起了德企对华投资的主意,还想着通过政治和舆论手段去给德企对华投资使绊子。 “水质好不好,水里的鱼最清楚。”中国市场究竟如何,恐怕这些用真金白银做出选择的德国企业最有发言权。超500家德企落户太仓、大众投资25亿欧元扩建位于合肥的生产和创新中心、宝马同样投资25亿欧元扩建沈阳工厂、首家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德国中心在沈阳启用,都是对中国整体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链基础综合评估的信任票和信心票。而对德国企业来讲,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跟中国一样有稳定增长和广阔前景的市场并非易事。 这种信任和信心,还体现在对华投资的长期战略部署上。近年来德国对华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德企将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又重新追加到在华企业中,这一方面说明德企的确从中国市场收获丰厚利益,另一方面也说明德企不仅看好今天的中国,也看好明天的中国。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全球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FDICI)报告显示,中国从去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7万家,同比增长14.2%。 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机遇持续增多,中国利用外资还将持续扩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作出了重要部署。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二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三是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和服务业对外开放,正在为外资投资中国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中德之间在汽车、医药、化工等领域已经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德国企业正在抓住机会参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时间将再次证明,包括德企在内的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选择是明智的,也将会是利润丰厚的。 反过来,德国企业对中国的坚定选择,也应该是对欧洲一些人的提醒,对“去风险化”叙事的迷信还该坚持吗?韩国三星电子在芯片、OLED显示屏、新能源电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加快在华布局,富士康最近也加码对郑州的投资。与中国有着良好合作基础,并且在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占有一定先发优势的欧洲企业,更没有任何理由为了满足某些势力的政治私利而自废武功、自断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