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IJPYTiGPW作者:张弘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弘:理性认知有助欧盟捋顺对华关系/e3pmub6h5/e3pr9baf6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表示,西方应该承认中国制度的成功,尽管欧中制度不同,在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但欧盟绝不能同中国开展系统性对抗,欧中必须要做伙伴。他还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客观现实,西方不可能阻止。作为“欧盟外长”的博雷利发表这番表态,不仅是对近些年来欧盟外交的某种反思,也反映出欧洲内部一直存在的有关对华政策的思考。对于欧洲在对华外交层面释放出的类似理性声音,我们当然表示欢迎,并且期待这种理性能在欧盟未来对华政策实践中得到更多体现,进而帮助促进中欧关系走深走实。 事实上,自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中战略展望》开始,欧盟的对华政策一直被描述为“三重定位”或所谓“三分法”,即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但实践证明,一方面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定位为制度性对手,这种矛盾逻辑不仅给欧盟外交带来“认知混乱”,也对中欧关系造成越来越大干扰。欧盟搞不清楚对华政策中合作、竞争以及对抗究竟孰重孰轻、如何把握。不仅如此,欧盟对华政策的这种内在矛盾还被美国利用,导致欧盟在美国挑动对华对抗过程中经常处于“夹缝困境”,有时知道自己利益所在却无法“战略自主”地予以坚持,在地缘政治和“去全球化”进程中经常面临利益受损局面。美国在阵营对抗和科技领域搞单边主义,趁机对欧洲“割韭菜”等,客观上也削弱着欧盟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在欧盟“制度性对抗”政策影响下,中欧经贸和科技领域合作受到一定破坏,一些欧洲企业对华出口下降,欧方对中资设置政治门槛等也导致一些中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耽搁甚至搁浅。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阵营政治甚至冷战思维在欧洲有所蔓延,也给中欧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影响到了双方在全球和地区治理等方面的互信,损害了双边经贸合作。尤其是欧盟内部一些人推动所谓“去风险化”,更使双边贸易、投资和产业链等方面合作出现一些问题。 国际社会诸多领域的实践一再证明,坚持互利共赢和开展对话合作有助于促进相关各方关系稳定和共同发展,这在中欧关系层面同样适用。对中国发展的理性认知,也有助于欧盟捋顺矛盾频出的对华政策逻辑。过去几十年来的中欧合作,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相互成就,也在国际地位等层面相互支撑。过去20年来,中欧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在此过程中,中欧实现互惠共赢,贸易额增长近9倍,欧盟对华投资增长近3倍。在地区和全球治理层面,中欧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较好的合作经验,比如携手推动多边主义发展,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场合加强对话与合作。 尽管在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中欧双方无论在对话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在数字经济、绿色环保、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上,都有着广阔合作空间。正如中方一直强调并在实际行动中所展现的,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也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 正因如此,我们乐见欧洲方面展现更多对于中国发展的客观认知,并对中欧关系作出积极表态,期待中欧关系健康发展。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将为欧洲的发展以及中欧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中方愿同欧方做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供链合作的可信伙伴。尽管欧洲内部依然存在一些对华不和谐、非理性的声音,但我们愿意与欧盟相向而行,共同推动双边增信释疑和关系平稳。需要指出的是,中欧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理应成为彼此的机遇而不是威胁,理应成为全球伙伴而不是对手。差异性不应成为双方对抗的理由,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其实中欧双方都已深知,对抗和“脱钩”只会带来更多风险和困难。中欧选择对话沟通,国际层面的阵营对抗就更难成型;中欧选择互利合作,一些人试图鼓噪的“新冷战”就不会成型;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双方人民福祉乃至世界繁荣稳定就有更大希望。(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 172538785562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2540307801311[]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表示,西方应该承认中国制度的成功,尽管欧中制度不同,在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但欧盟绝不能同中国开展系统性对抗,欧中必须要做伙伴。他还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客观现实,西方不可能阻止。作为“欧盟外长”的博雷利发表这番表态,不仅是对近些年来欧盟外交的某种反思,也反映出欧洲内部一直存在的有关对华政策的思考。对于欧洲在对华外交层面释放出的类似理性声音,我们当然表示欢迎,并且期待这种理性能在欧盟未来对华政策实践中得到更多体现,进而帮助促进中欧关系走深走实。 事实上,自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中战略展望》开始,欧盟的对华政策一直被描述为“三重定位”或所谓“三分法”,即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但实践证明,一方面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定位为制度性对手,这种矛盾逻辑不仅给欧盟外交带来“认知混乱”,也对中欧关系造成越来越大干扰。欧盟搞不清楚对华政策中合作、竞争以及对抗究竟孰重孰轻、如何把握。不仅如此,欧盟对华政策的这种内在矛盾还被美国利用,导致欧盟在美国挑动对华对抗过程中经常处于“夹缝困境”,有时知道自己利益所在却无法“战略自主”地予以坚持,在地缘政治和“去全球化”进程中经常面临利益受损局面。美国在阵营对抗和科技领域搞单边主义,趁机对欧洲“割韭菜”等,客观上也削弱着欧盟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在欧盟“制度性对抗”政策影响下,中欧经贸和科技领域合作受到一定破坏,一些欧洲企业对华出口下降,欧方对中资设置政治门槛等也导致一些中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耽搁甚至搁浅。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阵营政治甚至冷战思维在欧洲有所蔓延,也给中欧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影响到了双方在全球和地区治理等方面的互信,损害了双边经贸合作。尤其是欧盟内部一些人推动所谓“去风险化”,更使双边贸易、投资和产业链等方面合作出现一些问题。 国际社会诸多领域的实践一再证明,坚持互利共赢和开展对话合作有助于促进相关各方关系稳定和共同发展,这在中欧关系层面同样适用。对中国发展的理性认知,也有助于欧盟捋顺矛盾频出的对华政策逻辑。过去几十年来的中欧合作,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相互成就,也在国际地位等层面相互支撑。过去20年来,中欧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在此过程中,中欧实现互惠共赢,贸易额增长近9倍,欧盟对华投资增长近3倍。在地区和全球治理层面,中欧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较好的合作经验,比如携手推动多边主义发展,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场合加强对话与合作。 尽管在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中欧双方无论在对话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在数字经济、绿色环保、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上,都有着广阔合作空间。正如中方一直强调并在实际行动中所展现的,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也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 正因如此,我们乐见欧洲方面展现更多对于中国发展的客观认知,并对中欧关系作出积极表态,期待中欧关系健康发展。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将为欧洲的发展以及中欧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中方愿同欧方做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供链合作的可信伙伴。尽管欧洲内部依然存在一些对华不和谐、非理性的声音,但我们愿意与欧盟相向而行,共同推动双边增信释疑和关系平稳。需要指出的是,中欧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理应成为彼此的机遇而不是威胁,理应成为全球伙伴而不是对手。差异性不应成为双方对抗的理由,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其实中欧双方都已深知,对抗和“脱钩”只会带来更多风险和困难。中欧选择对话沟通,国际层面的阵营对抗就更难成型;中欧选择互利合作,一些人试图鼓噪的“新冷战”就不会成型;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双方人民福祉乃至世界繁荣稳定就有更大希望。(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