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kcp1FBZc9作者:刘迪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刘迪:30年见证“中国”从日本舆论边缘走向中心/e3pmub6h5/e3pr9baf6我在日本读书、教书已经30余年,近些年则一直在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比较政治学及国际政治类课程。尽管谈论的是亚洲、世界,但观察视角没有离开“中国”、“日本”以及“中日关系”。这30余年间,我看到“中国”从日本媒体关注的边缘进入中心。记得刚来日本时,日本媒体鲜有对中国的报道,商店更是很少见到中国商品。但此后“中国”日益成为日本媒体的中心话题。记得2010年时,在日本媒体上,专家开始广泛讨论“中美对抗框架下的日本抉择”。这是我印象中日本媒体第一次把中国与美国相提并论,记得当时甚至有人开始谈“与北京结盟”。日前我在课堂提问“中国是否是发达国家”,一半的学生回答“是”,另一半没有作答,他们说中国是“极具多样性的国家”。今天资讯日益发达,日本的年轻世代有更多方法和途径可以获得关于中国的知识,他们的中国印象明显更为乐观、明亮。 今年中国国庆节期间,日本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中国年轻游客的身影。有一种有趣的说法:2020年以前,赴日中国游客主要是热衷跟团游的“中国大妈”,如今主力人群成了倾向于自由行的80后、90后和00后。不同于10多年前给人留下的海外“买买买”印象,这些中国年轻游客的表现更加“大众化”,即品尝美食、享受温泉、观览名胜。2024年上半年赴日中国游客达306.8万人次,已逐渐接近2019年水平,但中日民间交流的状态大体是“来而少往”,即大量中国游客访问日本,但日本访华人数却远未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曾有一种说法,经贸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但2022年、2023年两国双边贸易额持续下降。然而,中国经济政策正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同时技术革命也在快速发展。在这个时候离开中国市场的那些日本企业,作出的可能并非正确决定。目前中日两国发展面临许多共同课题,比如人口老龄化、产业链风险及美国地缘政治风险等,如果在这个特殊时刻两国加强深度合作,本可实现双赢。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彼时日本社会曾出现一种声音,即未来日本在中美之间如何选边。此后中日关系出现一些波折,不少日本媒体开始谈论“中国包围网”,一些日本政治人士则宣扬起所谓“价值观外交”。从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的角度看,“价值观外交”没有意义,但今天日本的外交政策,的确反映了上述意识形态设计,令人遗憾。比如中国周边存在日本参与的针对中国的“小圈子”“小集团”。日本为何热心“小圈子”,媒体存在各种说法。不论如何,这种“树敌外交”不仅可能造成国家间的战略互疑乃至对抗,也不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久前,石破茂当选日本首相。他表示,将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会跟中国“脱钩”。10月4日,石破茂首相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再次说日本将全面推进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并在各个层面持续加强对华沟通。他还说,日中双方将共同努力,构建“建设性且稳定的关系 ”。石破茂在上述讲话中也提及深圳事件,此前日本社交媒体对该事件反应强烈。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都会面临来自国内舆论的压力,如何防止国内舆论导致外交偏离正常轨道及既定宗旨,是每个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外交课题。日本也不例外。外交的最重要目的无疑是维护本国利益,但好的外交结果应是双赢,而非零和。中日两国舆论场目前对彼此的态度冷淡,但两国的民间交流有过一段蜜月期。比如40年前曾有3000名日本青年受邀访华,当年那些访华的日本青年今天大多仍然健在。今天的中日年轻人,应该知道两国曾经有过许多密切的民间交往。回顾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但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未来,也许敲开我研究室门的那个日本女孩知道。新学期伊始,一名女学生敲开我研究室的门。她讲述了刚刚结束的中国处女行,眼眸清澈明亮,流露喜悦。她的专业是中文,她的梦想是找一份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她感谢我推荐她去中国,我也感谢她。因为在一些日本企业家、学者对赴华表现出犹疑止步的时候,这个日本女孩却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一场中国之旅。当前中日关系处在承前启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幸运的是,还有这样的年轻人。36年前我曾访问赵朴初先生,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他写的汉俳:“虽一衣带水,却隔千层雾。”那时我认为“千层雾”仅是美学修辞,今天则深切感到赵老的诗句意蕴深远。(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172833560574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28341294132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我在日本读书、教书已经30余年,近些年则一直在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比较政治学及国际政治类课程。尽管谈论的是亚洲、世界,但观察视角没有离开“中国”、“日本”以及“中日关系”。这30余年间,我看到“中国”从日本媒体关注的边缘进入中心。记得刚来日本时,日本媒体鲜有对中国的报道,商店更是很少见到中国商品。但此后“中国”日益成为日本媒体的中心话题。记得2010年时,在日本媒体上,专家开始广泛讨论“中美对抗框架下的日本抉择”。这是我印象中日本媒体第一次把中国与美国相提并论,记得当时甚至有人开始谈“与北京结盟”。日前我在课堂提问“中国是否是发达国家”,一半的学生回答“是”,另一半没有作答,他们说中国是“极具多样性的国家”。今天资讯日益发达,日本的年轻世代有更多方法和途径可以获得关于中国的知识,他们的中国印象明显更为乐观、明亮。 今年中国国庆节期间,日本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中国年轻游客的身影。有一种有趣的说法:2020年以前,赴日中国游客主要是热衷跟团游的“中国大妈”,如今主力人群成了倾向于自由行的80后、90后和00后。不同于10多年前给人留下的海外“买买买”印象,这些中国年轻游客的表现更加“大众化”,即品尝美食、享受温泉、观览名胜。2024年上半年赴日中国游客达306.8万人次,已逐渐接近2019年水平,但中日民间交流的状态大体是“来而少往”,即大量中国游客访问日本,但日本访华人数却远未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曾有一种说法,经贸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但2022年、2023年两国双边贸易额持续下降。然而,中国经济政策正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同时技术革命也在快速发展。在这个时候离开中国市场的那些日本企业,作出的可能并非正确决定。目前中日两国发展面临许多共同课题,比如人口老龄化、产业链风险及美国地缘政治风险等,如果在这个特殊时刻两国加强深度合作,本可实现双赢。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彼时日本社会曾出现一种声音,即未来日本在中美之间如何选边。此后中日关系出现一些波折,不少日本媒体开始谈论“中国包围网”,一些日本政治人士则宣扬起所谓“价值观外交”。从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的角度看,“价值观外交”没有意义,但今天日本的外交政策,的确反映了上述意识形态设计,令人遗憾。比如中国周边存在日本参与的针对中国的“小圈子”“小集团”。日本为何热心“小圈子”,媒体存在各种说法。不论如何,这种“树敌外交”不仅可能造成国家间的战略互疑乃至对抗,也不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久前,石破茂当选日本首相。他表示,将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会跟中国“脱钩”。10月4日,石破茂首相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再次说日本将全面推进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并在各个层面持续加强对华沟通。他还说,日中双方将共同努力,构建“建设性且稳定的关系 ”。石破茂在上述讲话中也提及深圳事件,此前日本社交媒体对该事件反应强烈。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都会面临来自国内舆论的压力,如何防止国内舆论导致外交偏离正常轨道及既定宗旨,是每个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外交课题。日本也不例外。外交的最重要目的无疑是维护本国利益,但好的外交结果应是双赢,而非零和。中日两国舆论场目前对彼此的态度冷淡,但两国的民间交流有过一段蜜月期。比如40年前曾有3000名日本青年受邀访华,当年那些访华的日本青年今天大多仍然健在。今天的中日年轻人,应该知道两国曾经有过许多密切的民间交往。回顾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但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未来,也许敲开我研究室门的那个日本女孩知道。新学期伊始,一名女学生敲开我研究室的门。她讲述了刚刚结束的中国处女行,眼眸清澈明亮,流露喜悦。她的专业是中文,她的梦想是找一份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她感谢我推荐她去中国,我也感谢她。因为在一些日本企业家、学者对赴华表现出犹疑止步的时候,这个日本女孩却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一场中国之旅。当前中日关系处在承前启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幸运的是,还有这样的年轻人。36年前我曾访问赵朴初先生,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他写的汉俳:“虽一衣带水,却隔千层雾。”那时我认为“千层雾”仅是美学修辞,今天则深切感到赵老的诗句意蕴深远。(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