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n1WpM7ekE作者:崔洪建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崔洪建:中欧之间如何避免一场“贸易战”?/e3pmub6h5/e3pr9baf6随着欧盟成员国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投票结果出炉,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陡然紧张起来。 如果在10月底之前双方的最后磋商阶段,欧方不能转变思路并管理预期,中欧之间可能会滑向一场贸易战的边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认为欧洲正在对华发起一场“经济冷战”。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循世贸组织规则,10月8日,中方依法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关于对自欧盟进口的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乳制品等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目前中方正在依法开展调查。一些欧洲媒体已经开始对中方可能采取的“贸易报复措施”进行认真的讨论,甚至认为中欧之间很难避免一场相互升级甚至旷日持久的“贸易战”。 如果不是欧方受到逆全球化和泛安全化观念的影响,非要对华搞“去风险”政策,中欧之间本来可以延续此前的成功经验,通过政治磋商和技术谈判来避免事态走向紧张。中欧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密切频繁的经贸往来导致摩擦难以避免,但是抱着友好磋商的态度还是采取关税施压的立场,会让争端的解决方向和结果大相径庭。和以往双方在妥善解决光伏案、轮胎案时的态度不同,此次欧方在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中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极高的政治调门,不仅要借此维护欧洲汽车的“产业安全”,还要为落实其“经济安全战略”树立先例。因此在欧洲相关汽车产业和企业并未就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发起申诉之前,欧盟机构就越俎代庖,主动进行立案调查,并且在调查期间对欧方企业界的反对声音充耳不闻。一旦欧方的政策预期提高到了政治和安全层面,实际上就已经背离了经济原则和市场规律,不仅把自己架到火上炙烤,也把中欧经贸合作推向异常困难的境地。 如果不是欧方从一开始就想改变游戏规则,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本可以继续愉快地合作并扩大规模。从此次调查中,欧方发现,来自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汽车企业占据了中国对欧电动汽车出口的相当份额,一旦欧方实施高额关税,中国车企和欧洲车企都将成为受害者,欧洲消费者也会由于中国产电动汽车进入欧洲的门槛升高,而失去了获得性价比更高商品的机会。利用关税手段来保护欧洲汽车产业免受“不正当竞争”,是欧方发起并主导调查方向的“初衷”,但其长期后果一定是欧洲车企在这种过度的不正当保护之下,难以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得到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在失去和中国合作这条最经济、最合理的路径之后,欧洲的绿色转型之路将因成本更高变得更加崎岖不平。 如果不是欧方有意针对中国商品制定了一整套“贸易防御体系”并付诸实施,中欧之间的经济共生关系本来可以在绿色、数字经济双转型的大背景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欧都是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和主要驱动力,双方在绿色、数字经济双转型方面拥有高度的政策共识和相似的产业发展方向。欧洲作为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中国是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具有技术后发优势和完善的产业规模,双方在电动车及相关绿色产业领域既能实现优势互补又能形成强强联合的大好合作格局。但欧方将中国划入“市场扭曲”,从一开始就选择让竞争和封闭,而非合作和开放,来主导与中国的相互关系格局,显然是陷入了某种自说自话、逻辑循环的魔障。 在中欧全面、复杂而深刻的经贸关系中,有关电动汽车的关税摩擦或许只是一个局部,但它的最终解决方式却代表着一种趋向。相比美国做法,欧盟方面或许可以安慰自己说这是欧洲式的“去风险”而不是“脱钩断链”,但这种在政治上找站位的竞争思维和在中美之间打牌做局的方式,显然还会极大地牺牲欧洲的经济利益和内部团结。无论是欧尔班总理有关“经济冷战”的警告、德国车企对征税的强烈反对,还是多数欧盟国家以投弃权票方式表达的对中欧“贸易战”的担忧,都足以让欧方认识到对中国政策的任何一次标新立异都可能会付出经济利益之外的更大代价。 从10月7日双方继续磋商到月底欧盟作出最终决定,尽管时间紧迫,但为了避免中欧陷入一场注定双输且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贸易战,双方在后续谈判中达成更合理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目前的谈判方向,一是借鉴双方此前在光伏争端中达成妥协的经验,就中国产电动汽车实行最低价格达成共识,这一方案尽管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但确保了中欧在电动汽车贸易方面能够保持有限度的合作。二是满足多数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投弃权票国家的诉求,中欧将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关系由贸易竞争转向产业合作,这一方案最终能否付诸实施,取决于欧方在未来合作中是一味坚持所谓“欧盟规则”,还是能和中方相向而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规则,如果欧方能够在最后一刻从满脑子的竞争思维中清醒过来,那么中欧的绿色产业合作仍然将是一场共赢的盛宴而不是零和的博弈。(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172858531930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2860229944311[]{"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
随着欧盟成员国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投票结果出炉,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陡然紧张起来。 如果在10月底之前双方的最后磋商阶段,欧方不能转变思路并管理预期,中欧之间可能会滑向一场贸易战的边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认为欧洲正在对华发起一场“经济冷战”。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循世贸组织规则,10月8日,中方依法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关于对自欧盟进口的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乳制品等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目前中方正在依法开展调查。一些欧洲媒体已经开始对中方可能采取的“贸易报复措施”进行认真的讨论,甚至认为中欧之间很难避免一场相互升级甚至旷日持久的“贸易战”。 如果不是欧方受到逆全球化和泛安全化观念的影响,非要对华搞“去风险”政策,中欧之间本来可以延续此前的成功经验,通过政治磋商和技术谈判来避免事态走向紧张。中欧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密切频繁的经贸往来导致摩擦难以避免,但是抱着友好磋商的态度还是采取关税施压的立场,会让争端的解决方向和结果大相径庭。和以往双方在妥善解决光伏案、轮胎案时的态度不同,此次欧方在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中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极高的政治调门,不仅要借此维护欧洲汽车的“产业安全”,还要为落实其“经济安全战略”树立先例。因此在欧洲相关汽车产业和企业并未就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发起申诉之前,欧盟机构就越俎代庖,主动进行立案调查,并且在调查期间对欧方企业界的反对声音充耳不闻。一旦欧方的政策预期提高到了政治和安全层面,实际上就已经背离了经济原则和市场规律,不仅把自己架到火上炙烤,也把中欧经贸合作推向异常困难的境地。 如果不是欧方从一开始就想改变游戏规则,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本可以继续愉快地合作并扩大规模。从此次调查中,欧方发现,来自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汽车企业占据了中国对欧电动汽车出口的相当份额,一旦欧方实施高额关税,中国车企和欧洲车企都将成为受害者,欧洲消费者也会由于中国产电动汽车进入欧洲的门槛升高,而失去了获得性价比更高商品的机会。利用关税手段来保护欧洲汽车产业免受“不正当竞争”,是欧方发起并主导调查方向的“初衷”,但其长期后果一定是欧洲车企在这种过度的不正当保护之下,难以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得到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在失去和中国合作这条最经济、最合理的路径之后,欧洲的绿色转型之路将因成本更高变得更加崎岖不平。 如果不是欧方有意针对中国商品制定了一整套“贸易防御体系”并付诸实施,中欧之间的经济共生关系本来可以在绿色、数字经济双转型的大背景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欧都是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和主要驱动力,双方在绿色、数字经济双转型方面拥有高度的政策共识和相似的产业发展方向。欧洲作为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中国是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具有技术后发优势和完善的产业规模,双方在电动车及相关绿色产业领域既能实现优势互补又能形成强强联合的大好合作格局。但欧方将中国划入“市场扭曲”,从一开始就选择让竞争和封闭,而非合作和开放,来主导与中国的相互关系格局,显然是陷入了某种自说自话、逻辑循环的魔障。 在中欧全面、复杂而深刻的经贸关系中,有关电动汽车的关税摩擦或许只是一个局部,但它的最终解决方式却代表着一种趋向。相比美国做法,欧盟方面或许可以安慰自己说这是欧洲式的“去风险”而不是“脱钩断链”,但这种在政治上找站位的竞争思维和在中美之间打牌做局的方式,显然还会极大地牺牲欧洲的经济利益和内部团结。无论是欧尔班总理有关“经济冷战”的警告、德国车企对征税的强烈反对,还是多数欧盟国家以投弃权票方式表达的对中欧“贸易战”的担忧,都足以让欧方认识到对中国政策的任何一次标新立异都可能会付出经济利益之外的更大代价。 从10月7日双方继续磋商到月底欧盟作出最终决定,尽管时间紧迫,但为了避免中欧陷入一场注定双输且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贸易战,双方在后续谈判中达成更合理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目前的谈判方向,一是借鉴双方此前在光伏争端中达成妥协的经验,就中国产电动汽车实行最低价格达成共识,这一方案尽管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但确保了中欧在电动汽车贸易方面能够保持有限度的合作。二是满足多数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投弃权票国家的诉求,中欧将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关系由贸易竞争转向产业合作,这一方案最终能否付诸实施,取决于欧方在未来合作中是一味坚持所谓“欧盟规则”,还是能和中方相向而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规则,如果欧方能够在最后一刻从满脑子的竞争思维中清醒过来,那么中欧的绿色产业合作仍然将是一场共赢的盛宴而不是零和的博弈。(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