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3bhXHuH7J作者:宋国友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宋国友:美国对华“三足”战略并不稳当/e3pmub6h5/e3pr9baf6美国财政部日前敲定一项新规则,将禁止美国个人和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发一系列先进技术,目的是“阻止中方获得尖端专业知识和设备”。这项规则依据的是美国总统拜登于2023年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重点关注先进的半导体和微电子器件及其制造设备、量子计算中使用的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系统。 拜登政府对华经济战略实际上基本定型,有美国媒体将其总结为“三足”战略。第一“足”是对美国国内产业提供补贴,增强本国产业竞争力。在政策实践方面,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和“芯片法案”等,向新能源行业和半导体行业提供数千亿美元补贴。第二“足”是对华加征关税,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拜登政府除了延续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加征的关税外,还于今年5月宣布对中国输美180亿美元产品征收新的高额关税。第三“足”是控制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的资金和技术。这突出表现为拜登政府不断收紧对华双向投资限制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 或许在美国政府看来,“三足”战略已然十分周全,能够对华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打击,进而赢得对华经济竞争。一些华盛顿政治精英还认为“三足”战略具有强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某一“足”予以强化。其实,这些战略透露出美国政府对国际经济和中美关系的误读。所有政策的制定都要符合实际,所有的收益都要付出成本。美国政府不可能在无约束的状态下无成本地推行对外战略。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美国政府的“三足”战略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 在对内提供产业补贴方面,美国政府遭遇了内外双重挑战。对内,产业补贴尚未实质性地推动本国产业发展。根据统计,拜登政府落实产业补贴第一年所提供的840亿美元中,有40%的制造业项目延迟或者暂停。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较多,既有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有对政治走向不明的困扰,充分反映了美国产业界对于产业补贴的怀疑。对外,美国大肆为本国提供产业补贴,不仅损害了盟友的经济利益,而且使其过去猛烈抨击中国产业政策的合法性大为削弱。在不少人看来,无论美国如何自我辩护,它就是在公开为本国行业提供巨额补贴。既然自身都抛弃经济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而实施产业政策,美国继续批评中国的产业政策就显得十分可笑了。 在对华关税方面,虽然美国政府坚持并扩大对华征收关税,但打击中国对外出口这一目标没有实现。中国对美出口虽有所下降,但中国对外出口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这意味着美国通过限制本国自中国进口,进而打压中国对外贸易的算盘落空了。商品是流动的。美国哪怕对华关闭本国市场,“中国制造”只要具有成本优势或者技术优势,就必然具有全球竞争力。美国对华高关税不仅无法打压中国对外贸易,还给美国自身带来巨大困难。关税成本一直向美国国内传导,加剧了美国国内的通胀。而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同意,造成美国高通胀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对华征收的关税。如果取消对华关税,通胀本可以有所缓解,而执意延续高关税,那就要付出代价。 在控制对华投资和技术方面,美国政府同样遭遇巨大挑战。美国对华单边实施投资限制和出口管制,遭遇了其国内各行业或明或暗的抵制。逻辑很简单,美国政府为了所谓的战略利益,实实在在地牺牲了美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实际商业利益。其一,中国技术进步并没有因为美国的封锁而停滞。不仅如此,在美国的打压下,相关中企通过自力更生,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其二,美企的国际竞争者尽管面临美政府的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跟随政府的指令选择离开中国,而是坚持留在中国市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企的商业利益实际上被美国政府伤害了。 因此,美国政府对华经济战略所谓“三足”并举之策,即便不讨论中国的应对和反制,每一“足”都有其内在的破绽,面临着现实的反噬,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如果某一“足”推行面临的障碍较多,进度“拉胯”,那么就很容易沦落为“跛足”战略了。从更宏大的经济理念角度,无论怎么包装,“三足”战略的核心是美式国家主义的回潮,是美国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理由,加大国家对于市场的介入力度,通过保护主义的方式,干扰原先正常的国际分工。“三足”战略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极为考验美国政府的治理能力,难以长期实施。然而,在美国债务高企、经济风险增大以及政治斗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政府面临的各种约束愈发增多,相关成本也越来越高。还需要指出,美国政府的“三足”战略不是顺势而为,而是逆势而动,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因此其所需要付出的资源更多,而实际效果更为有限。(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173031186464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3032859886911[]
美国财政部日前敲定一项新规则,将禁止美国个人和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发一系列先进技术,目的是“阻止中方获得尖端专业知识和设备”。这项规则依据的是美国总统拜登于2023年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重点关注先进的半导体和微电子器件及其制造设备、量子计算中使用的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系统。 拜登政府对华经济战略实际上基本定型,有美国媒体将其总结为“三足”战略。第一“足”是对美国国内产业提供补贴,增强本国产业竞争力。在政策实践方面,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和“芯片法案”等,向新能源行业和半导体行业提供数千亿美元补贴。第二“足”是对华加征关税,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拜登政府除了延续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加征的关税外,还于今年5月宣布对中国输美180亿美元产品征收新的高额关税。第三“足”是控制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的资金和技术。这突出表现为拜登政府不断收紧对华双向投资限制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 或许在美国政府看来,“三足”战略已然十分周全,能够对华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打击,进而赢得对华经济竞争。一些华盛顿政治精英还认为“三足”战略具有强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某一“足”予以强化。其实,这些战略透露出美国政府对国际经济和中美关系的误读。所有政策的制定都要符合实际,所有的收益都要付出成本。美国政府不可能在无约束的状态下无成本地推行对外战略。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美国政府的“三足”战略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 在对内提供产业补贴方面,美国政府遭遇了内外双重挑战。对内,产业补贴尚未实质性地推动本国产业发展。根据统计,拜登政府落实产业补贴第一年所提供的840亿美元中,有40%的制造业项目延迟或者暂停。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较多,既有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有对政治走向不明的困扰,充分反映了美国产业界对于产业补贴的怀疑。对外,美国大肆为本国提供产业补贴,不仅损害了盟友的经济利益,而且使其过去猛烈抨击中国产业政策的合法性大为削弱。在不少人看来,无论美国如何自我辩护,它就是在公开为本国行业提供巨额补贴。既然自身都抛弃经济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而实施产业政策,美国继续批评中国的产业政策就显得十分可笑了。 在对华关税方面,虽然美国政府坚持并扩大对华征收关税,但打击中国对外出口这一目标没有实现。中国对美出口虽有所下降,但中国对外出口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这意味着美国通过限制本国自中国进口,进而打压中国对外贸易的算盘落空了。商品是流动的。美国哪怕对华关闭本国市场,“中国制造”只要具有成本优势或者技术优势,就必然具有全球竞争力。美国对华高关税不仅无法打压中国对外贸易,还给美国自身带来巨大困难。关税成本一直向美国国内传导,加剧了美国国内的通胀。而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同意,造成美国高通胀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对华征收的关税。如果取消对华关税,通胀本可以有所缓解,而执意延续高关税,那就要付出代价。 在控制对华投资和技术方面,美国政府同样遭遇巨大挑战。美国对华单边实施投资限制和出口管制,遭遇了其国内各行业或明或暗的抵制。逻辑很简单,美国政府为了所谓的战略利益,实实在在地牺牲了美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实际商业利益。其一,中国技术进步并没有因为美国的封锁而停滞。不仅如此,在美国的打压下,相关中企通过自力更生,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其二,美企的国际竞争者尽管面临美政府的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跟随政府的指令选择离开中国,而是坚持留在中国市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企的商业利益实际上被美国政府伤害了。 因此,美国政府对华经济战略所谓“三足”并举之策,即便不讨论中国的应对和反制,每一“足”都有其内在的破绽,面临着现实的反噬,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如果某一“足”推行面临的障碍较多,进度“拉胯”,那么就很容易沦落为“跛足”战略了。从更宏大的经济理念角度,无论怎么包装,“三足”战略的核心是美式国家主义的回潮,是美国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理由,加大国家对于市场的介入力度,通过保护主义的方式,干扰原先正常的国际分工。“三足”战略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极为考验美国政府的治理能力,难以长期实施。然而,在美国债务高企、经济风险增大以及政治斗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政府面临的各种约束愈发增多,相关成本也越来越高。还需要指出,美国政府的“三足”战略不是顺势而为,而是逆势而动,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因此其所需要付出的资源更多,而实际效果更为有限。(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