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OSQSMxE2R作者:陈晓径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陈晓径:“绿色欧洲”到底该如何积累优势/e3pmub6h5/e3pr9baf6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23日透露,欧盟同中国正接近就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有望使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得到妥处,降低欧盟这一“绿色保护主义”行为对包括欧盟在内全球汽车产供链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负面影响。不过,欧方官员仍坚称对华加征“反补贴税”是为消除所谓“不公平竞争”,这暴露出欧盟并未从根本上放弃以“去风险化”为由对与中国经贸科技合作进行泛政治化操作的冲动。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所谓“反补贴案”还未彻底解决之际,又有美欧媒体披露,欧盟正计划为中国车企赴欧投资设置障碍,要求前往欧洲设厂的中企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以此换取欧盟相关补助。新规定据称将先适用于电池企业,之后可能扩大至其他绿色产业。这个“强制技术转让”的消息一出,让欧盟“绿色发展先行者”的形象进一步遭到质疑。欧盟防范中国的逻辑大概是这样: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迅速,欧盟在产能、市场、技术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十多年前中国光伏产品在遭遇“双反”调查的情况下仍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欧洲一些政客存有“不愉快的记忆”,声称不能在电动汽车领域“重蹈覆辙”,于是鼓噪并推动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迟滞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拓展,为本土电动汽车产业成长争取时间。过去,欧盟经常指责中国要求外企“强制技术转让”,但事实是,中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外企必须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技术。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让完全依据契约,是市场主体自愿交易的结果。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合资和股权比例限制等要求,也是中国和世贸组织成员谈判的结果,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是多数国家都采用的做法,同强制技术转让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这与欧盟计划对中企采取的做法有着本质不同。在电动汽车等绿色发展领域,欧盟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价值观外交”、意识形态偏见乃至地缘政治思维等复杂因素影响下,目光过于“聚焦”中国。诚然,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2023年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新注册总量中占比高达60%。但大家应该看到的是,欧盟同样是电动汽车的一大成熟市场,新增注册量和销量均较2022年上浮20%左右,德国也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实现一年之内新增注册量超过50万辆的国家。 其实,欧盟“绿色发展先行者”优势渐弱更需从自身寻找原因。当前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确实面临一些障碍,其中首要一个就是基础设施不足。2022年麦肯锡与欧盟汽车制造协会(ACEA)建议,到2030年欧盟需要至少340万个可运行的公共充电点,但目前欧盟官方目标是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别打造100万个和300万个,与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其他障碍还包括价格高企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即使在享有补贴的情况下,欧盟电动汽车的价格仍比内燃机车高1/4以上,这让相当数量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欧盟以贸易保护主义对待中国电动汽车,不仅会使出口至欧盟的中国电动汽车价格上涨,同时也会使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建厂意愿降低。表面上看,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市场的拓展将遭遇更大困难,但实质上,承受更大负面影响的将是欧盟绿色转型本身。无论对华征税还是给予差异化补贴,欧方初衷都是“保护”自身产业进而在绿色转型中积累优势,但它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推迟欧盟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时间,而在缺乏良性竞争的情况下,欧洲本土企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更是面临巨大变数。被称为“绿色发展先行者”的欧盟一直珍视“绿色欧洲”形象,近些年来不断围绕绿色转型出台新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比如欧委会2019年发布《欧洲绿色新政》,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2020年又发布《欧洲产业新战略》,明确指出将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投资和融资支持等。但在乌克兰危机激化导致欧洲安全形势持续动荡,相关负面影响不断向经济、民生等其他领域蔓延后,欧盟绿色转型的心态和步伐开始紊乱,动作随之变形。不过,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欧盟越需稳住心神,越需清楚只有通过良性竞争壮大自身,才真正有利于本土绿色产业长远发展。(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173248265512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32488992113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23日透露,欧盟同中国正接近就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有望使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得到妥处,降低欧盟这一“绿色保护主义”行为对包括欧盟在内全球汽车产供链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负面影响。不过,欧方官员仍坚称对华加征“反补贴税”是为消除所谓“不公平竞争”,这暴露出欧盟并未从根本上放弃以“去风险化”为由对与中国经贸科技合作进行泛政治化操作的冲动。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所谓“反补贴案”还未彻底解决之际,又有美欧媒体披露,欧盟正计划为中国车企赴欧投资设置障碍,要求前往欧洲设厂的中企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以此换取欧盟相关补助。新规定据称将先适用于电池企业,之后可能扩大至其他绿色产业。这个“强制技术转让”的消息一出,让欧盟“绿色发展先行者”的形象进一步遭到质疑。欧盟防范中国的逻辑大概是这样: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迅速,欧盟在产能、市场、技术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十多年前中国光伏产品在遭遇“双反”调查的情况下仍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欧洲一些政客存有“不愉快的记忆”,声称不能在电动汽车领域“重蹈覆辙”,于是鼓噪并推动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迟滞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拓展,为本土电动汽车产业成长争取时间。过去,欧盟经常指责中国要求外企“强制技术转让”,但事实是,中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外企必须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技术。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让完全依据契约,是市场主体自愿交易的结果。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合资和股权比例限制等要求,也是中国和世贸组织成员谈判的结果,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是多数国家都采用的做法,同强制技术转让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这与欧盟计划对中企采取的做法有着本质不同。在电动汽车等绿色发展领域,欧盟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价值观外交”、意识形态偏见乃至地缘政治思维等复杂因素影响下,目光过于“聚焦”中国。诚然,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2023年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新注册总量中占比高达60%。但大家应该看到的是,欧盟同样是电动汽车的一大成熟市场,新增注册量和销量均较2022年上浮20%左右,德国也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实现一年之内新增注册量超过50万辆的国家。 其实,欧盟“绿色发展先行者”优势渐弱更需从自身寻找原因。当前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确实面临一些障碍,其中首要一个就是基础设施不足。2022年麦肯锡与欧盟汽车制造协会(ACEA)建议,到2030年欧盟需要至少340万个可运行的公共充电点,但目前欧盟官方目标是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别打造100万个和300万个,与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其他障碍还包括价格高企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即使在享有补贴的情况下,欧盟电动汽车的价格仍比内燃机车高1/4以上,这让相当数量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欧盟以贸易保护主义对待中国电动汽车,不仅会使出口至欧盟的中国电动汽车价格上涨,同时也会使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建厂意愿降低。表面上看,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市场的拓展将遭遇更大困难,但实质上,承受更大负面影响的将是欧盟绿色转型本身。无论对华征税还是给予差异化补贴,欧方初衷都是“保护”自身产业进而在绿色转型中积累优势,但它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推迟欧盟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时间,而在缺乏良性竞争的情况下,欧洲本土企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更是面临巨大变数。被称为“绿色发展先行者”的欧盟一直珍视“绿色欧洲”形象,近些年来不断围绕绿色转型出台新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比如欧委会2019年发布《欧洲绿色新政》,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2020年又发布《欧洲产业新战略》,明确指出将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投资和融资支持等。但在乌克兰危机激化导致欧洲安全形势持续动荡,相关负面影响不断向经济、民生等其他领域蔓延后,欧盟绿色转型的心态和步伐开始紊乱,动作随之变形。不过,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欧盟越需稳住心神,越需清楚只有通过良性竞争壮大自身,才真正有利于本土绿色产业长远发展。(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