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nFNYRA0LI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丁刚:推进中美文化交流,相互尊重是前提/e3pmub6h5/e3pr9baf6临近年末,中美文化交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霜冷”后,开始出现“微暖”。最近在北京举行的鼓岭论坛上,与会150多位中美代表重温了中美民间交流“天下一家,融合共生”的精神。双方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共同探寻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其中一大关键就是怎样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沟通、了解。从今年中美文化交流的缓慢复苏展望明年,NBA拟定重返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能让人们理解两国间文化交流艺术的事件。 经过6年充满波折的时间,NBA的布鲁克林篮网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将于明年10月在澳门举行两场季前赛。这件事不只关乎篮球,而且是中美文化在这场微妙的“舞蹈”中一个谨慎而精心设计的步骤。美方或许将此举视为一次测试,看NBA是否能再次赢得中国球迷。 这个故事看起来涉及体育和商业,事实上,它更关乎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则:尊重。 让我们回到2019年的那次事件,时任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莫雷的一条推文点燃了“政治火焰”。他的言论被中国球迷看作对中国的污辱,事件持续发酵,最终导致NBA失去了来自中国商家的赞助协议、转播权,并为此承受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那条导致如此严重后果的推文引发中国公众愤怒,暴露了一个浅显的事实:和打篮球一样,文化交流也需要基本功,不能将自己在赛场中的优势,转化为文化与政治的霸权棍棒,随意滥用。 从本质上讲,文化交流应当是一条双向理解与互相尊重的道路。NBA是一家职业体育联盟,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力量。从时尚到音乐,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篮球场的界限。但成为“全球化”的品牌,不能只是将自己的品牌输出到其他市场,或者在国际市场上赚更多的钱,而是必须从尊重和包容他者的文化开始。只有这样做,品牌才能站得住、立得久。 这不是关于篮球场上的输赢,而是关于在多元文化的拼图中寻找品牌的恰当位置。中国人理解的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关键就在这里。 想理解这种文化交流的艺术,只需看看姚明。这位身高 2.26米、球技一点不输美国球星的中国明星风度翩翩,谦逊有礼。当姚明首次进入NBA时,许多人怀疑他是否能适应联盟的激烈竞争。然而,他不仅用球技超越了这样的期待,更用他的低调性格和优雅态度赢得美国观众的尊重。姚明的努力超越了体育,为跨文化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向美国展示了一个坚守尊重和拼搏体育精神的中国形象。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9年莫雷事件后NBA的官方回应显得傲慢且缺乏敏感性。直白地说,它是以一种“我不愿听,也听不懂”的姿态,连中英文声明的内容都不一致。不过,NBA最终意识到,一个受人喜爱的品牌无法在海外观众那里强行印上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国不买账,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论是通过外交、商业还是篮球的文化交流,所需的应是对话,而非轻蔑。 时间快进到现在,NBA开始谨慎而温和地重进中国市场。选择在澳门举办比赛是一个策略性的举措,既是对文化的看重,又兼顾了务实精神。但其中仍然存在的挑战不应被轻视。 解决之道是什么?首先,NBA需要投入文化敏感度培训——采取一种积极方式促进理解,而不是等到危机到来时再去处理。 其次,无论是NBA还是其他任何全球化企业,都需要意识到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常识:谦逊永远不会有坏处。就像姚明的绅士风度在球场内外都赢得尊重一样,这种精神也应该成为品牌在海外市场行为的基石。可以称之为文化外交的“球场意识”:知道何时进攻,何时倾听,何时将球传出。 文化交流并不是软实力理论家的一种光鲜理想,它是应对这个充满分歧且互相联系世界的一种必需工具。是的,中美之间的政治气候有待转暖,意识形态的分歧依然明显。但就像艺术一样,体育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逾越这些界限的共同语言之一。这并不意味着假装分歧不存在,而是承认这些分歧,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交流。文化交流有一个超越政治和利益的简单真理:尊重创造共鸣。 如果NBA能够掌握这一原则并加以践行,它就可以让中美两地的球场再度“交相辉映”,并在其间架起新的桥梁。(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17350635636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35063563605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临近年末,中美文化交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霜冷”后,开始出现“微暖”。最近在北京举行的鼓岭论坛上,与会150多位中美代表重温了中美民间交流“天下一家,融合共生”的精神。双方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共同探寻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其中一大关键就是怎样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沟通、了解。从今年中美文化交流的缓慢复苏展望明年,NBA拟定重返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能让人们理解两国间文化交流艺术的事件。 经过6年充满波折的时间,NBA的布鲁克林篮网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将于明年10月在澳门举行两场季前赛。这件事不只关乎篮球,而且是中美文化在这场微妙的“舞蹈”中一个谨慎而精心设计的步骤。美方或许将此举视为一次测试,看NBA是否能再次赢得中国球迷。 这个故事看起来涉及体育和商业,事实上,它更关乎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则:尊重。 让我们回到2019年的那次事件,时任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莫雷的一条推文点燃了“政治火焰”。他的言论被中国球迷看作对中国的污辱,事件持续发酵,最终导致NBA失去了来自中国商家的赞助协议、转播权,并为此承受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那条导致如此严重后果的推文引发中国公众愤怒,暴露了一个浅显的事实:和打篮球一样,文化交流也需要基本功,不能将自己在赛场中的优势,转化为文化与政治的霸权棍棒,随意滥用。 从本质上讲,文化交流应当是一条双向理解与互相尊重的道路。NBA是一家职业体育联盟,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力量。从时尚到音乐,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篮球场的界限。但成为“全球化”的品牌,不能只是将自己的品牌输出到其他市场,或者在国际市场上赚更多的钱,而是必须从尊重和包容他者的文化开始。只有这样做,品牌才能站得住、立得久。 这不是关于篮球场上的输赢,而是关于在多元文化的拼图中寻找品牌的恰当位置。中国人理解的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关键就在这里。 想理解这种文化交流的艺术,只需看看姚明。这位身高 2.26米、球技一点不输美国球星的中国明星风度翩翩,谦逊有礼。当姚明首次进入NBA时,许多人怀疑他是否能适应联盟的激烈竞争。然而,他不仅用球技超越了这样的期待,更用他的低调性格和优雅态度赢得美国观众的尊重。姚明的努力超越了体育,为跨文化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向美国展示了一个坚守尊重和拼搏体育精神的中国形象。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9年莫雷事件后NBA的官方回应显得傲慢且缺乏敏感性。直白地说,它是以一种“我不愿听,也听不懂”的姿态,连中英文声明的内容都不一致。不过,NBA最终意识到,一个受人喜爱的品牌无法在海外观众那里强行印上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国不买账,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论是通过外交、商业还是篮球的文化交流,所需的应是对话,而非轻蔑。 时间快进到现在,NBA开始谨慎而温和地重进中国市场。选择在澳门举办比赛是一个策略性的举措,既是对文化的看重,又兼顾了务实精神。但其中仍然存在的挑战不应被轻视。 解决之道是什么?首先,NBA需要投入文化敏感度培训——采取一种积极方式促进理解,而不是等到危机到来时再去处理。 其次,无论是NBA还是其他任何全球化企业,都需要意识到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常识:谦逊永远不会有坏处。就像姚明的绅士风度在球场内外都赢得尊重一样,这种精神也应该成为品牌在海外市场行为的基石。可以称之为文化外交的“球场意识”:知道何时进攻,何时倾听,何时将球传出。 文化交流并不是软实力理论家的一种光鲜理想,它是应对这个充满分歧且互相联系世界的一种必需工具。是的,中美之间的政治气候有待转暖,意识形态的分歧依然明显。但就像艺术一样,体育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逾越这些界限的共同语言之一。这并不意味着假装分歧不存在,而是承认这些分歧,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交流。文化交流有一个超越政治和利益的简单真理:尊重创造共鸣。 如果NBA能够掌握这一原则并加以践行,它就可以让中美两地的球场再度“交相辉映”,并在其间架起新的桥梁。(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