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1NtqNB9ZY作者:汤俏 方兴东 孙佳山 万芊芊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财经三人谈:微短剧参差不齐,管理如何引导?/e3pmub6h5/e3pr9baf6编者的话:近年来,微短剧市场不断升温。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52.4%。然而,在微短剧依靠自身优势俘获大量观众的同时,其内容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规范不足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管理机制亟须完善。那么,要让微短剧从只“叫座”到既“叫座”又“叫好”,行业管理还能如何引导? “卷流量”更要“卷内容” 汤俏 就内容选择倾向来看,当前微短剧行业呈现出多元化与集中化并存的特点。一方面,题材不断拓展,类型杂糅创新。都市情感、古装爱情虽占据主流,但悬疑、喜剧、乡村、文旅等题材也崭露头角。另一方面,言情题材依然在各平台占据重要地位,这与大众对情感故事的追求以及微短剧受众年轻化、追求情感共鸣的市场趋势紧密相连。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兴起,也顺应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银发群体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同时,微短剧在创作中越发注重传统文化、现代流行文化和非遗元素的多元融合运用。AI技术赋能微短剧,在叙事和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互动剧、竖屏剧、免费模式等新形式也为观众带来独特体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微短剧行业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同质化、低俗化,人物扁平化、脸谱化,价值观形式化、庸俗化等问题。伴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门槛降低,管理漏洞频繁出现。流量经济过度市场化、娱乐化,博眼球现象依然严重,精品短剧仍然稀缺,提升空间很大。 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微短剧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但是这些政策未来的落实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加强。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进一步强调创作的多元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卷流量”更要“卷内容”。进一步落实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引导,鼓励创作者探索新的题材和类型。另一方面,要从多元专业角度强化内容审核和价值导向把关,建立健全微短剧审核机制和价值导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备案制度之外切实贯彻创作者资质认证和信用档案,落实准入机制和惩罚机制。此外,要从专业技术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加强高素质人才培训,鼓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对技术应用的监管和引导。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优化垂类细分管理,推动构建行业统筹协调合作机制,积极探索“AI+微短剧”和“微短剧+”多产业融合的路径,深化内容、形式、渠道和技术等多方改革创新。(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自下而上建立治理网络 方兴东 引导微短剧规范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与当今微短剧特性相适应的治理机制。微短剧作为新的媒介形态,有着新兴且复杂的相关主体,以及更灵活、分布式、高互动的传播方式。因此,根据微短剧的媒介特性,以及还处于快速爆发和动态演进的新兴业态发展阶段,当前最有效的治理模式就是互联网原生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简称多方模式)。也就是产业新兴生态的各方主体,形成具有足够代表性、足够约束力的自组织治理机制,比如行业协会或者产业联盟,制定符合业态发展规律、有效针对各种问题与弊端的规范和自律机制。这种多方模式的治理机制是互联网新兴业态最重要的公共物品之一。当下各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行业公共物品的先天缺失,后天也没有及时弥补的症结。 而在管理的主体上,平台始终要承担最重要的责任。在微短剧行业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平台是最直接掌握用户、作品、资金和消费行动等数据和资源的一方。因此,平台是最有条件和能力,针对各种乱象采取有效措施的。而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行业的领军企业,行业的成败兴衰直接决定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命运,因此也必须超越自身企业,为整个行业发展与治理的公共物品建设做出贡献。而对于政府来说,要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必须遵循新兴业态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明晰自身下场治理的能力和局限,站在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上,以协调和构建符合新兴业态的治理机制为目标,充分借助与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和领袖型企业,以及富有公信力和专业素养的第三方专家学者的作用。最后则是守住法律法规的底线,进一步明晰底线,对于违法违规者,敢于出手,形成有效的惩戒案例和法律威慑力。 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协会和机构等,首要任务是建立、促进和健全有效的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构建自下而上的分布式治理网络。同时,也要考虑微短剧更开阔的海外发展空间,治理模式和机制要更具有全球视野。(作者是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给创作者更多激励 孙佳山 万芊芊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业态,其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革新。而从网络文学到手游,再到网络连续剧等先行形态的成功实践,也奠定了微短剧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框架。同时,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数字文化产业的积累,使得中国抓住了微短剧率先崛起的契机,而中国企业文化出海的成功经验也强有力地助推着微短剧行业的文化出口。 然而,目前微短剧行业的发展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在市场需求增长和资本追逐下的内卷竞争,以及与其他行业相比的待遇差距问题愈发明显,暴露出诸多结构性矛盾。 微短剧行业的内卷现象主要体现在内容同质化、低成本高密度生产以及平台导向的创作生产压力上。大量微短剧在题材上过度依赖已获成功的套路模式,制作公司为追求短期流量效益,压缩制作周期,采用流水线式生产模式,不仅牺牲了产品质量,也加重了对创作生产团队的压榨。而流量平台的算法规则进一步加剧了上述问题,迫使创作生产者无限迎合数据指标,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创意雷同、质量不足的产品。 此外,与其他行业相比的待遇差距则源于微短剧亟待规范的收益分配机制。当前的分配机制高度倾向于平台和资本方,基层创作生产者的回报往往与其付出不符。产出“爆款”的头部团队依靠固化的内容,再加上关注高的头部演员,通常能够形成可持续的创作生产链。而新入局的从业者则容易陷入低薪和缺乏保障的困境。同时,制作费的重头大多被投入到平台推流和具有市场号召的头部演员之上,技术岗位的劳动价值长期被低估,难以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待遇。 由于当前发展模式过度追求短期流量转化,而忽视长期品牌价值积累,使得微短剧行业在蓬勃发展之际不断遭遇“短线”行业唱衰。若要实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推进行业变革。一方面,应注重精品化与主流化,通过提升制作标准、推出高质量作品,强化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关注社会与人口结构变化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确保自身商业策略与观众的价值观相契合。同时,规范行业标准、保障从业者权益也尤为重要,进而提升整体制作水平。 微短剧是现有文娱生态中的有机新变。在技术驱动与市场引领的双重带动下,只有在内容质量、从业者权益和市场生态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推动创作生产环境和分配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微短剧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高质量阳光发展。(作者分别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173653544929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3654918450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编者的话:近年来,微短剧市场不断升温。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52.4%。然而,在微短剧依靠自身优势俘获大量观众的同时,其内容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规范不足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管理机制亟须完善。那么,要让微短剧从只“叫座”到既“叫座”又“叫好”,行业管理还能如何引导? “卷流量”更要“卷内容” 汤俏 就内容选择倾向来看,当前微短剧行业呈现出多元化与集中化并存的特点。一方面,题材不断拓展,类型杂糅创新。都市情感、古装爱情虽占据主流,但悬疑、喜剧、乡村、文旅等题材也崭露头角。另一方面,言情题材依然在各平台占据重要地位,这与大众对情感故事的追求以及微短剧受众年轻化、追求情感共鸣的市场趋势紧密相连。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兴起,也顺应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银发群体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同时,微短剧在创作中越发注重传统文化、现代流行文化和非遗元素的多元融合运用。AI技术赋能微短剧,在叙事和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互动剧、竖屏剧、免费模式等新形式也为观众带来独特体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微短剧行业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同质化、低俗化,人物扁平化、脸谱化,价值观形式化、庸俗化等问题。伴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门槛降低,管理漏洞频繁出现。流量经济过度市场化、娱乐化,博眼球现象依然严重,精品短剧仍然稀缺,提升空间很大。 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微短剧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但是这些政策未来的落实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加强。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进一步强调创作的多元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卷流量”更要“卷内容”。进一步落实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引导,鼓励创作者探索新的题材和类型。另一方面,要从多元专业角度强化内容审核和价值导向把关,建立健全微短剧审核机制和价值导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备案制度之外切实贯彻创作者资质认证和信用档案,落实准入机制和惩罚机制。此外,要从专业技术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加强高素质人才培训,鼓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对技术应用的监管和引导。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优化垂类细分管理,推动构建行业统筹协调合作机制,积极探索“AI+微短剧”和“微短剧+”多产业融合的路径,深化内容、形式、渠道和技术等多方改革创新。(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自下而上建立治理网络 方兴东 引导微短剧规范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与当今微短剧特性相适应的治理机制。微短剧作为新的媒介形态,有着新兴且复杂的相关主体,以及更灵活、分布式、高互动的传播方式。因此,根据微短剧的媒介特性,以及还处于快速爆发和动态演进的新兴业态发展阶段,当前最有效的治理模式就是互联网原生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简称多方模式)。也就是产业新兴生态的各方主体,形成具有足够代表性、足够约束力的自组织治理机制,比如行业协会或者产业联盟,制定符合业态发展规律、有效针对各种问题与弊端的规范和自律机制。这种多方模式的治理机制是互联网新兴业态最重要的公共物品之一。当下各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行业公共物品的先天缺失,后天也没有及时弥补的症结。 而在管理的主体上,平台始终要承担最重要的责任。在微短剧行业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平台是最直接掌握用户、作品、资金和消费行动等数据和资源的一方。因此,平台是最有条件和能力,针对各种乱象采取有效措施的。而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行业的领军企业,行业的成败兴衰直接决定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命运,因此也必须超越自身企业,为整个行业发展与治理的公共物品建设做出贡献。而对于政府来说,要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必须遵循新兴业态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明晰自身下场治理的能力和局限,站在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上,以协调和构建符合新兴业态的治理机制为目标,充分借助与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和领袖型企业,以及富有公信力和专业素养的第三方专家学者的作用。最后则是守住法律法规的底线,进一步明晰底线,对于违法违规者,敢于出手,形成有效的惩戒案例和法律威慑力。 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协会和机构等,首要任务是建立、促进和健全有效的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构建自下而上的分布式治理网络。同时,也要考虑微短剧更开阔的海外发展空间,治理模式和机制要更具有全球视野。(作者是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给创作者更多激励 孙佳山 万芊芊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业态,其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革新。而从网络文学到手游,再到网络连续剧等先行形态的成功实践,也奠定了微短剧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框架。同时,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数字文化产业的积累,使得中国抓住了微短剧率先崛起的契机,而中国企业文化出海的成功经验也强有力地助推着微短剧行业的文化出口。 然而,目前微短剧行业的发展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在市场需求增长和资本追逐下的内卷竞争,以及与其他行业相比的待遇差距问题愈发明显,暴露出诸多结构性矛盾。 微短剧行业的内卷现象主要体现在内容同质化、低成本高密度生产以及平台导向的创作生产压力上。大量微短剧在题材上过度依赖已获成功的套路模式,制作公司为追求短期流量效益,压缩制作周期,采用流水线式生产模式,不仅牺牲了产品质量,也加重了对创作生产团队的压榨。而流量平台的算法规则进一步加剧了上述问题,迫使创作生产者无限迎合数据指标,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创意雷同、质量不足的产品。 此外,与其他行业相比的待遇差距则源于微短剧亟待规范的收益分配机制。当前的分配机制高度倾向于平台和资本方,基层创作生产者的回报往往与其付出不符。产出“爆款”的头部团队依靠固化的内容,再加上关注高的头部演员,通常能够形成可持续的创作生产链。而新入局的从业者则容易陷入低薪和缺乏保障的困境。同时,制作费的重头大多被投入到平台推流和具有市场号召的头部演员之上,技术岗位的劳动价值长期被低估,难以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待遇。 由于当前发展模式过度追求短期流量转化,而忽视长期品牌价值积累,使得微短剧行业在蓬勃发展之际不断遭遇“短线”行业唱衰。若要实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推进行业变革。一方面,应注重精品化与主流化,通过提升制作标准、推出高质量作品,强化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关注社会与人口结构变化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确保自身商业策略与观众的价值观相契合。同时,规范行业标准、保障从业者权益也尤为重要,进而提升整体制作水平。 微短剧是现有文娱生态中的有机新变。在技术驱动与市场引领的双重带动下,只有在内容质量、从业者权益和市场生态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推动创作生产环境和分配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微短剧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高质量阳光发展。(作者分别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