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BI4YtWUWq作者:伍国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伍国:怎样让美国青年看到真实的当代中国?/e3pmub6h5/e3pr9baf6目前,中美人文交流正在逐步恢复中。中国欢迎美国学生以留学、暑期访学等形式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一些中国高校推出了美国学生访华团的英文日程,也希望了解当代美国学生在短期来华期间究竟应该体验什么。笔者认为,美国青年来中国看什么,的确是一个新的问题。 面对在高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美国新一代年轻人,中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应该逐渐走出过度注重单向泛泛传播传统文化的模式,转为加强互动性、注重传统元素和现代传播技术的结合,并且更多展示中国的高科技成就及其社会应用,同时讲述中国的世界观。整体而言,中美当下的青年人文交流需要更加注重互动性、当代性和科技性。 当然,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而中国哲学在美国也一直是一些汉学家毕生研究、译介、注释、讲授的志业。笔者曾经参加过2017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哲学范式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1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并分别发表论文,其间也和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万百安(Bryan Van Norden)有过面对面交流。 笔者认为,对于美国青年来华访问团,可以考虑安排具有一定深度的、对中国哲学核心价值和主要概念的英文介绍、阐释。根据多年在美国教授中国古代史的经历,笔者发现,美国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流派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每次都会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组,在阅读英译原典和听取讲座后进行模拟辩论。辩论中,每个组的学生都要试图用自己派别的思想和主张说服其他人,这是在当代美国课堂尽量还原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场景。每一次这样做,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美国学生们也因此深入认识和理解了先秦思想。 然而,笔者接触到的某省对美国大学生研习营的行程计划,基本还是可以预期的那套模式:参观博物馆、包饺子、学书法……这些活动当然极有价值,只是如果只有这些内容,那么美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将很可能停留在表面。由于研究需要,笔者曾对南方四省及台湾的7家博物馆进行过研究性考察,一个感觉是,对于外国青年来说,参观一次中国的博物馆除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之外,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博物馆内过于密集的信息和知识。而包一次饺子、写一次毛笔字、看一场京剧等形式则与一些旅游团无异,无法像一场可以互动的儒学讲座那样,让思维活跃的美国青年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并通过问答加深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解。 事实上,加入当代元素,有助于美国青年打破“中国只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刻板印象。经过中学学习后,美国大学生通常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传统文明古国,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会以为中国“十分落后”。如果只是参观博物馆、观看中国传统文化展演等,只会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这一刻板印象。所以,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当代诠释,对中国哲学如何解答当今人类问题的探索,不仅是安乐哲、万百安等美国汉学大家所思考的话题,也应该被纳入美国大学生的在华修学内容。 另外,由于目前美国社会存在不少对华负面情绪,美国青年受舆论和家人影响,难免对中国存在误解,甚至不友善的心态。要改变这种心态,仅仅让他们“到中国看看”是不够的。针对美国青年爱提问、愿意从多角度看待世界、积极寻求替代性答案的心理,国内有条件的大学可以考虑安排哲学学者和国际关系学者,和来访的美国青年进行面对面交流。对美国学界和媒体追逐的一些涉华热点问题,如中国对非援助是否存在“债务陷阱”、中国的环境治理等,中国学者可以当场作出解答,阐述中国的立场,加强交流的深度。 现代科技也有助于拉近美国年轻人和中国文化的距离。从笔者在美国和普通民众的交流经验来看,他们如果曾经看过一场中国的传统文化歌舞晚会,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现代科技在晚会中的应用。如今,全球年轻人都生活在类似的技术环境下,都在积极学习最新高科技,大学的传统人文学科也在向“数字人文”转型。纯粹的传统文化表演,对美国人的吸引力明显不如结合激光投影、3D动画、人工智能等的文化展示。这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高技术手段,能够吸引更多美国年轻人。 近期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再度证明,中国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的历史古迹、中国经典作品对人性的深刻领悟与人类困境的解读,经得起一次次的再创作和重新诠释,也完全可以和现代科技以及游戏产业进行完美的结合。在形式、载体、意识、风格全面迭代以后,网游化的《西游记》故事及其思想内核对全球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几十年前的经典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笔者认为,美国青年完全可以在中国就《黑神话:悟空》与中国大学生进行一场互动式讨论。 在中国,美国青年也可观摩和感受中国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高科技环保、减贫与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女性发展(如以女性为中心的手工艺制品的“出海”经历)等。所有这些,都是习惯于居高临下看待美国以外世界的美国青年在自己国内知之甚少的,也都有助于他们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73756679088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37586450289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目前,中美人文交流正在逐步恢复中。中国欢迎美国学生以留学、暑期访学等形式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一些中国高校推出了美国学生访华团的英文日程,也希望了解当代美国学生在短期来华期间究竟应该体验什么。笔者认为,美国青年来中国看什么,的确是一个新的问题。 面对在高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美国新一代年轻人,中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应该逐渐走出过度注重单向泛泛传播传统文化的模式,转为加强互动性、注重传统元素和现代传播技术的结合,并且更多展示中国的高科技成就及其社会应用,同时讲述中国的世界观。整体而言,中美当下的青年人文交流需要更加注重互动性、当代性和科技性。 当然,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而中国哲学在美国也一直是一些汉学家毕生研究、译介、注释、讲授的志业。笔者曾经参加过2017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哲学范式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1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并分别发表论文,其间也和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万百安(Bryan Van Norden)有过面对面交流。 笔者认为,对于美国青年来华访问团,可以考虑安排具有一定深度的、对中国哲学核心价值和主要概念的英文介绍、阐释。根据多年在美国教授中国古代史的经历,笔者发现,美国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流派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每次都会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组,在阅读英译原典和听取讲座后进行模拟辩论。辩论中,每个组的学生都要试图用自己派别的思想和主张说服其他人,这是在当代美国课堂尽量还原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场景。每一次这样做,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美国学生们也因此深入认识和理解了先秦思想。 然而,笔者接触到的某省对美国大学生研习营的行程计划,基本还是可以预期的那套模式:参观博物馆、包饺子、学书法……这些活动当然极有价值,只是如果只有这些内容,那么美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将很可能停留在表面。由于研究需要,笔者曾对南方四省及台湾的7家博物馆进行过研究性考察,一个感觉是,对于外国青年来说,参观一次中国的博物馆除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之外,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博物馆内过于密集的信息和知识。而包一次饺子、写一次毛笔字、看一场京剧等形式则与一些旅游团无异,无法像一场可以互动的儒学讲座那样,让思维活跃的美国青年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并通过问答加深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解。 事实上,加入当代元素,有助于美国青年打破“中国只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刻板印象。经过中学学习后,美国大学生通常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传统文明古国,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会以为中国“十分落后”。如果只是参观博物馆、观看中国传统文化展演等,只会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这一刻板印象。所以,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当代诠释,对中国哲学如何解答当今人类问题的探索,不仅是安乐哲、万百安等美国汉学大家所思考的话题,也应该被纳入美国大学生的在华修学内容。 另外,由于目前美国社会存在不少对华负面情绪,美国青年受舆论和家人影响,难免对中国存在误解,甚至不友善的心态。要改变这种心态,仅仅让他们“到中国看看”是不够的。针对美国青年爱提问、愿意从多角度看待世界、积极寻求替代性答案的心理,国内有条件的大学可以考虑安排哲学学者和国际关系学者,和来访的美国青年进行面对面交流。对美国学界和媒体追逐的一些涉华热点问题,如中国对非援助是否存在“债务陷阱”、中国的环境治理等,中国学者可以当场作出解答,阐述中国的立场,加强交流的深度。 现代科技也有助于拉近美国年轻人和中国文化的距离。从笔者在美国和普通民众的交流经验来看,他们如果曾经看过一场中国的传统文化歌舞晚会,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现代科技在晚会中的应用。如今,全球年轻人都生活在类似的技术环境下,都在积极学习最新高科技,大学的传统人文学科也在向“数字人文”转型。纯粹的传统文化表演,对美国人的吸引力明显不如结合激光投影、3D动画、人工智能等的文化展示。这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高技术手段,能够吸引更多美国年轻人。 近期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再度证明,中国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的历史古迹、中国经典作品对人性的深刻领悟与人类困境的解读,经得起一次次的再创作和重新诠释,也完全可以和现代科技以及游戏产业进行完美的结合。在形式、载体、意识、风格全面迭代以后,网游化的《西游记》故事及其思想内核对全球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几十年前的经典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笔者认为,美国青年完全可以在中国就《黑神话:悟空》与中国大学生进行一场互动式讨论。 在中国,美国青年也可观摩和感受中国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高科技环保、减贫与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女性发展(如以女性为中心的手工艺制品的“出海”经历)等。所有这些,都是习惯于居高临下看待美国以外世界的美国青年在自己国内知之甚少的,也都有助于他们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